首页 理论教育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概述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概述

时间:2022-09-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划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有效的激励必然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规律,不符合人心理活动规律的激励不可能产生激励效果,不可能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第一节 激励理论概述

激励作为一种手段自古有之,但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制度和方法,则是20世纪的事情,是心理学、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等多学科交融的结果。激励理论的提出、发展及其在人才资源管理实践中的运用,丰富了人才资源管理学的内容,推动了人才资源管理实践的发展。

一、激励的涵义

所谓激励,顾名思义就是激发和鼓励,是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运用各种因素和手段激发人的动机系统,诱发人的热情和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使人达到一种兴奋状态,从而使外部刺激内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

从心理的内部状态看,激励是将人的动机系统激发起来,使之处于一种被激发的状态,从而对行为形成强大的推动力量。

从人的行为过程看,激励主要是通过一定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种内聚力,并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和行为过程。人们的行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调整,如强制手段、督促手段等,激励也是其中的一种。动机是人们行为的动因,由于动机的改变而导致的行为改变,是人们自觉自愿的改变,这是激励方式与其他行为调整方式的区别所在。

从人才资源管理角度来,激励是一种促进行为的刺激手段,是指运用各种外部适当的、健康有效的刺激性因素,激发人的需要、动机、欲望,促进人形成某种特定的预期目标,进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潜力,并以高昂的情绪和持续的积极状态去追求这种目标的过程。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划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这一定义包含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1.激励的出发点是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需要,即通过系统地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来满足组织员工的外在性需要和内在性需要。

2.科学的激励工作需要奖励和惩罚并举,既要对员工表现出来的符合组织期望的行为进行奖励,又要对不符合组织期望的行为进行惩罚。

3.激励贯穿于组织员工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对员工个人需要的了解、个性的把握、行为过程的控制和行为后果的评价等,因此,激励工作需要耐心。赫茨伯格曾说:“如何激励员工:锲而不舍。”

4.信息沟通贯穿于激励工作的始末,从对激励制度的宣传、对组织员工个人的了解,到对员工行为过程的控制和对员工行为后果的评价等,都依赖于一定的信息沟通。组织中信息沟通是否畅通,是否及时、准确、全面、直接影响着激励制度的运用效果和激励工作的成本。

5.激励的最终目的是在实现组织预期目标的同时,也能让组织成员实现其个人目标。即达到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在客观上的统一。

二、激励的运行机制

激励是持续激发动机的心理过程。有效的激励必然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规律,不符合人心理活动规律的激励不可能产生激励效果,不可能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可以用模式表示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又指向一定的目标(见图9-1)。

人的行为由动机支配,是在某种动机的策动下为达到某个目标的活动,而动机则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是由他所体验的某种未满足的需要或未达到的目标所引起的。这种需要或目标,既可以是生理上或者物质上的(如对食物、水分、空气等的需要),也可以是心理上或者精神上的(如追求事业成就等)。人的需要往往不止一种,而会同时存在多种需要,这些需要的强弱也会发生变化。在任何时候,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总是受其全部需要结构中最重要、最强烈的需要所支配和决定的。这种最重要、最强烈的需要就叫作优势需要。当这种需要产生时,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不安和紧张。为了缓和这种心理紧张状态,需要就转化为意向和愿望。有了愿望还要选择或寻找目标(诱因)。目标找到后,就产生一种内驱力,这就是动机。在动机的直接推动下,进行满足需要以求实现目标的活动。目标达到后,动机逐渐减弱,满足需要的行为遂告结束,人的紧张心理得以消除。但新的需要随即发生,并转化为新的动机,引起新的行为。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使人不断向新的目标前进,直至生命的终结。这就是人类行为的通常模式(见图9-2):

img13

图9-1 激励的心理过程模式图

img14

图9-2 人类的行为模式图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激励过程实质上要处理好三类变量的关系:一是刺激变量,即对人体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刺激条件,包括可变与可控的自然与社会的环境刺激;二是主体内在变量,即对人的内在反应有影响的内在心理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性格等;三是主体反应变量,即刺激变量和主体变量在主体行为上的变化。对人的行为的激励,实质上就是用刺激变量使主体内在变量(需要、动机等)产生持续不断的兴奋,从而引起主体积极的行为反应,目标达到,即反馈强化了刺激变量。这样周而复始,不断延续,将这一人类行为基本模式中的需要、动机、目标和管理报酬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动机的激发过程模式(见图9-3)。

img15

图9-3 动机激发过程模式图

这一过程经过七个阶段:

(1)需要产生,因此个人内心的不平衡,出现某种紧张的心理状态;

(2)个人寻求和选择满足需要的对象(目标)和方法;

(3)个人采取一定的行动,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4)组织对个人在实现目标方面绩效的评价;

(5)根据绩效评价予以奖励;

(6)按照奖惩重新评价需要;

(7)按照这一激励过程满足了需要,个人就会产生满足感,如果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激励过程就会重复,可以选择另一种不同的行为。

三、激励的作用

用激励能激发人们按照组织目标和管理要求行事或工作的积极性。现实中,公共部门的管理者经常都在有意或无意地应用某种激励的内容和方法来吸引和留住人才,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其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相吻合,取得显著的成效。激励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1.激励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通过激励机制的运作,一方面使已经就职的员工最充分地发挥技术和才能,变消极为积极,从而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另一方面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从而大大提高工作绩效。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过程日趋复杂,单靠机器设备不能增加生产,对员工科学技术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而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就显得越发重要了。

2.人的巨大潜力,需要激励和开发[1]

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对按时计酬的工人的工作效率的研究发现:一般职工只需发挥20%~30%的能力,就能保住工作不被解雇;如经充分激励,职工的能力可以发挥80%~90%,甚至更高,并能在工作中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和工作热情。这一研究明显地揭示出职工50%~60%的能力可因良好的激励措施的采用而被激发出来。前苏联心理学家曾对人的大脑的潜能进行过研究,结果表明:一般人只使用了他思维能力的很小一部分,如果一个人能使大脑发挥一半的能力,他就能迅速学会40种语言,熟记《苏联大百科全书》的所有条目内容,并学完10所大学的课程。在体力方面,研究表明:人体器官和结构经受得起10倍于日常生活中的负荷,所以说人的潜能是极为惊人的。激励可以激发出人的积极性、工作热情和创造性,从而推动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发展。

3.激励的强化、教育作用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心理素质

激励本身就是一种示范,通过对先进人物和事件的表扬和奖励,或通过对不良行为的批评和惩罚,以提高员工对社会要求和组织要求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和价值观,并用以监督和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激励还可以激发员工的荣誉感和羞耻感,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坚强意志。激励的这些作用都有助于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4.激励有助于组织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导向组织目标的轨道

个人目标和个人需要是员工行为的基本动力,它们与组织目标和总体利益之间,既有一致性又存在诸多差异性。当两者产生背离时,个人的目标往往会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组织通过奖励强化那些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通过惩罚否定某些对组织不利的行为,促使员工调整原有行为的方向和方式。因此,激励的重要功能在于以个人利益和需要的满足为基本作用力,引导员工个人目标统一于组织的整体目标,推动员工努力完成工作,从而促进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达成一致并共同实现。

5.激励是形成良好组织文化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良好的组织文化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良好的组织文化的培育,离不开正反两方面的强化。例如,许多人认为“服务制胜”的时代已经到来,树立服务意识,成为许多组织(包括企业组织和公共部门)文化建设的目标。显然,奖励优质服务行为的同时,还必然强化良好的服务意识;而批评和惩罚劣质服务行为的同时,则是对服务意识的负强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