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景颇族的文学作品属于哪个书籍

景颇族的文学作品属于哪个书籍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景颇族还成立了自己民族的文学学会,并多次召开自己民族的当代文学讨论会。
民族文学创作_中国景颇族

第二节 民族文学创作

景颇族聚居的德宏是一个多民族自治州,生活着傣、景颇、德昂、阿昌、傈僳等5个世居少数民族,其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灿烂,民族风情独特,被国内外誉为“孔雀之乡”“神话之乡”和“歌舞之乡”。德宏民族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德宏民族文化不仅有过古老的辉煌,而且沿袭几千年,积淀了厚重的民族文化资源。景颇族文学在历史发展更替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在以往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一提到景颇族的文学,人们想到的自然便是景颇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也就是说人们了解认识景颇族的文学,是从景颇族的民间文学开始的。事实上,景颇族在自己的作家文学尚未产生之前,那些伴随着民族的历史不断衍化发展着的各类民间文学作品已被大量的搜集、整理、发表,为外界所悉知和称道。

一、作家文学产生的前因后果

对于景颇族的作家文学来说,它的产生和文学群体现象的形成,与民间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作家文学的尝试和产生,成为好些民族作家文学产生的基本轨迹,对这些新型少数民族知识分子而言,两者又成了他们从事文学活动几乎完全同步的两翼。从他们好些人的作品中可看出,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在他们的整个文学活动中,不但不矛盾,还成了一种有效的互补关系。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为景颇族从事文学创作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和训练,并使他们有可能从更高层次的意义上来认识和把握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他们颇具意味的民族意识和自我意识。他们中有的人从自己民族的民间文学和现实生活中找到了属于民族又属于个人的审美光点,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了特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一些景颇族的文学作品则直接借鉴和脱胎于自己民族的民间文学,从而使他们所熟悉的生活和文化成为他们无可替代的创作优势。

景颇族民间文学作为深厚肥沃的文化土壤,为景颇族作家文学的产生和文学群体的形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和背景,同时以母体的文体形态滋养着自己民族的作家文学,使自己民族的作家文学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德宏这块特定地域为景颇民族传统的民间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景颇族作家作品的影响和热心帮助扶持,对景颇族作家文学的产生和群体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二、民间文学是作家文学产生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和背景

随着德宏地区的解放,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一批扛枪戍边的部队作家和地方的本民族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反映边疆景颇族人民生活、散发着浓郁的新生活气息和民族风土人情味的作品,为当时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新鲜的风。这些作家的作品有小说、诗歌、电影等文学体裁,把景颇族介绍给全国的读者和观众。这些作品以独有的艺术魅力为当时的文坛瞩目。这些作品在成功地反映了景颇族人民生活的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当时正处于成长中的景颇族新一代。在以往的二三十年里,正是他们接受现代教育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人格和文化心理的时期,在他们接触文学之初,除了受到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外,深深触动了景颇族人民的正是上述反映景颇族生活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里有景颇族的父兄、有本民族的生活,甚至有本民族自己的影子,使景颇族人读后倍感亲切,并促使景颇族人以全新的目光和角度去思考和观照自己的民族和生活。激动和喜悦之中,跃跃欲试的感觉萌动,使他们中的一些人拿起笔来迈出了走向文学的第一步。如今已为自己民族的作家文学作出了一定贡献的作家作者,几乎没有哪一个不熟知上述的作家作品。好些作家作者在谈到自己民族的作家文学或自己于文学的学步之初,总要先如数家珍般深情地谈及上述作家作品。这些作家不但以自己的作品影响着本民族的新一代,他们中的好些人还以极大的热情来帮助和扶持各民族的文学新人。如景颇族青年作家岳丁,从他最初于1981年在《云南群众文艺》发表短篇小说《在崎岖的山路上》,到后来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获得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的短篇小说《爱的渴望》,都始终得到了白桦、彭荆风、李钧龙等前辈作家的鼓励和帮助,他们不但向刊物推荐岳丁的作品,还撰文向外介绍岳丁和他的作品。

三、景颇族作家文学破土而出

景颇族作家文学的产生和文学群体的形成,与其他民族一样大致是先有两人或者是三人在文坛上率先崭露头角,然后是很快有数人数十人出现,最终形成一个群体现象。这些率先崭露头角的景颇族作家作者,作为自己民族作家文学的最先开拓者,一经出现,就成为一种旗帜和感召力,为自己民族作家文学群体的形成拉开了序幕,如景颇族著名作家石锐,1973年创作了第一篇小说《队长腊约》后,几十年来除完成好教学科研任务外,还坚持民族文学创作,在《人民日报》《民族文学》《小说月报》等报刊上发表了100多篇(部)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其中短篇小说《勒干和娜霜》、中篇小说《遥远的独家寨》在日本被翻译成日文出版,有10篇作品获省级民族文学创作奖。又如景颇族作家岳丁说过他还在中央民族学院预科上学时,读到发表于1980年7月6日的《云南日报》文艺版的、后来获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的景颇族作家石锐的散文《歌舞山》,当时他是那样的激动,他心里产生出的最大愿望就是今后能成为石锐那样的人,发表作品为自己的民族增光添彩,不出一年他便真的有了不断发表的作品。年轻的景颇族知识分子们看到自己民族作家文学的出现和其他民族作家文学的不断发展和高涨,年轻一代有了民族荣誉感和自尊,使他们在看到自己民族的希望的同时,自然也感觉到来自时代和其他民族的挑战,于是纷纷拿起笔来用文学的形式使自己和自己的民族投入到一种竞争之中,力图通过自己的笔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民族,也同时让自己的民族通过自己的作品更多地认识和了解所处的社会和时代。景颇族作家和作者的作品已被专家学者多次撰专文评介,有的被译成外文介绍到国外。景颇族还成立了自己民族的文学学会,并多次召开自己民族的当代文学讨论会。值得一提的是景颇族作家文学中除有各种体裁外,还出现了大容量的长篇作品,这是一个民族的作家文学开始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之一。同时看到的一点是,各民族的作家文学的出现和文学群体的形成,决不仅仅作为一种单一的和孤立的文学现象存在于自己的民族中,它还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经济的前卫,带动和影响着文化的其他领域和经济的发展。景颇族因跨境而居,其作家文学作品便自然而然地流传到东南亚各国,为传播和弘扬祖国的民族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景颇族作家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一)景颇族文学的出现

20世纪80年代以前,景颇族作家和作者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戏曲、民歌等作品的还没有。20世纪80年代以后,景颇族文学创作活动随着景颇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景颇族人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而提高,景颇族文学创作从无到有,得到了较快发展。

(二)景颇族文学走向繁荣发展

改革开放为景颇族文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景颇族文学艺术创作活动开始走向繁荣发展。20世纪80年代,景颇族聚居的德宏州成立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景颇族、阿昌族等各少数民族也相继成立文学学会,德宏州文联创办了傣文版《勇罕》、景颇文版《文蚌》、汉文版《孔雀》三种民族文字的文艺季刊。其他文化部门和县市也相继办了一些文学刊物,出现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在全国各地文艺报刊发表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景颇族在内的民族作者出版了专著,有一些作者在全国和全省获文学奖。这个时期特别突出的是景颇族的文学创作,以晨宏、岳丁、玛波(沙红英)、石锐等为代表的景颇族作者用景颇文或汉文大量创作和发表文学作品,写出了不少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作品,出版长篇小说、诗集、散文集多部,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引起国内外文学界的关注,形成了一个特有的德宏景颇族作家群。进入20世纪90年代,景颇族作者在不断成长成熟的基础上,作品质量也同时上了一个台阶,这个时期先后有一批文学功底深厚的作家出版了文学作品专著,其中的代表性诗人和作家有玛波(沙红英)、岳丁等人。他们在进行创作的同时,还积极走进校园举办文学讲座和辅导文学社团开展文学创作活动,一批现在活跃在景颇族文坛的作家都在那时不同程度地受到培养和影响。

(三)景颇族文学进入了新的起点

进入新世纪,景颇族文学创作事业也进入了新的起点。在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景颇族聚居的德宏创办的《德宏文艺》《德宏文化》《勐巴娜西》《瑞丽江》等杂志相继与读者见面,《德宏团结报》“孔雀之乡”栏目开辟“德宏作家、诗人专栏”,为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景颇族老一代作家焕发新的生机,新一代的青年作家、诗人开始不断涌现,景颇族文学创作一派活跃景象,呈现了你追我赶的良好势头。特别是一批有质量、有深度的作品开始出版和发表,其数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质量上也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老一代的作家中,石锐、沙红英等人相继出版了长篇作品。新一代的青年诗人排建军等人分别出版了个人诗集,并在省级、国家级刊物发表了大量诗歌作品,引起了全省、全国诗歌界的广泛关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景颇族作家沙红英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为景颇族文学爱好者进一步树立了信心。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作者也正在辛勤创作和不断发展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