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化、都市圈与都市连绵带的关系

城市化、都市圈与都市连绵带的关系

时间:2022-09-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结构和不同功能的大中小城市通过交通网络、商品网络、技术网络、资金网络、人才网络和信息网络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分工、互补、交流和竞争的城市群体系,即大都市连绵带。

三、城市化、都市圈与都市连绵带[18]

从城市化—都市圈—大都市连绵带是长三角区域化发展的必然逻辑。随着全球工业化、后工业化浪潮的席卷,它们所带来的城市化也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西方国家发展的历史经验说明,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摆脱贫困,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农业国家迈向现代工业国家的必经途径。长三角的迅速崛起与发展水平举世瞩目——但这还不是要点,关键在于,一位叫简·戈特曼的法国地理学者,在他于1976年撰写的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世界上存在六大都市带的观点[19]。其中,戈特曼列举的第六个,便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都市带。2002年11月,在第14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上海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息:上海将建设“世界级城市”,并联手周边苏浙城市,共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这应该算是来自长三角核心城市最早一次的官方告白。

首先,小城镇建设是当前中国构建都市圈有效途径。发达国家如美国,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已经基本消灭。而中国目前约有2亿农民在城市间游荡,取消三大差别的最好办法,是大规模实施小城镇建设,通过广大农村地区的城镇化,使其与中心城市实现无缝式衔接。形成城市群和区域经济,协调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关系,确定各自的分工,加强一体化发展,建立完善的区域城市体系。

其次,在此基础上通过长三角各主要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扩容,达到规模城市化的阶段,通过与中心城市(如上海)的集聚、吸纳与辐射作用,实现与周边空间距离范围内的卫星城市、小城镇的一体化联结,建立产业分布合理、城市功能协调的都市圈系统。

最后,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结构和不同功能的大中小城市通过交通网络、商品网络、技术网络、资金网络、人才网络和信息网络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分工、互补、交流和竞争的城市群体系,即大都市连绵带。其未来的格局应该是“一核两翼、两主轴、两副轴”的空间布局。“一核”是处于长三角大都市带核心的上海大都市,“两翼”是以南京为中心的北翼和以杭州为中心的南翼,“两主轴”是指从上海到南京的沪宁发展轴和从上海到杭州的沪杭发展轴,“两副轴”是指从上海到南通的沪通发展轴和从上海到宁波的沪甬发展轴。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长江三角洲大都市绵延带已经逐渐具备了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基本条件。

在中国的行政区经济模式下,随着地方政府力量的介入推动,可使中国的都市圈发育时间大大缩短,提升区域的经济实力,从而更快地追赶上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但它同时又是一柄双刃剑,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的行政区利益会成为经济区形成的强大阻力。有专家分析,这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其一,大城市群的形成,与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城市化水平有直接关系。其二,中国城市群热的背后,存在着强烈的行政冲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宁越敏教授也曾表示说:国外大都市带的形成具有“自下而上”的自发特征,国内的都市圈则更多带有“自上而下”、由行政力量来完成推动的色彩。在中国,各级行政长官所拥有的从事经济活动的权力与承受的经济指标的考核压力,远高过欧美国家——这也正是国内出现政府合作热、招商引资热潮等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国外的区域合作,更多表现在企业自主行为。所以,我们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同时必须清醒地把握行政介入的尺度与方式,应该在最大限度上让市场作为主体来完成这一行为,而政府应该承担起区域一体化的推动者而非阻挠者的角色。

同时,在长三角实现大城市群落的过程中,还要避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城市群、都市圈的目标,为“圈”而“圈”,为“群”而“群”。仿佛划定一个圈就成了区域经济,就进入了先进行列。当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和社会,都需要冷静地思考都市圈的数量与质量,一个成功的大都市圈应该需要怎样适度的规模与规划。减少盲目扩张的冲动,投入更多理性的思考与科学的规划,是摆在长三角各城市面前的一大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