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贡献

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贡献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贡献朝鲜族是主持正义、不畏强暴的民族,又是善于团结,助人为乐的民族。延边地区的3125名抗日烈士中有3026名为朝鲜族,占整个英烈比例的96.8%。1952年9月3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宣告成立。当时,朝鲜族人口占延边5县总人口的62%,朝鲜族干部达6090人,占延边干部总数的74%。延边坚持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是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贡献_中国朝鲜族

第五节 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贡献

朝鲜族是主持正义、不畏强暴的民族,又是善于团结,助人为乐的民族。在日伪统治时期,为了民族独立与祖国解放,和兄弟民族一起抛头颅、洒热血,几十年浴血奋战,谱写了“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的壮歌。延边地区的3125名抗日烈士中有3026名为朝鲜族,占整个英烈比例的96.8%。在祖国解放战争时期和抗美援朝时期,不怕流血,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在和平建设时期,尤其改革开放时期,朝鲜族人民同样全身心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周保中将军(时任吉林省政府主席)曾在1946年12月到1947年1月在吉林省委群众工作会议期间专门讲《延边朝鲜族民族问题》,他讲“延边是朝鲜人的革命策源地”,在讲“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朝鲜人的功勋时”说,“东北人民14年英勇艰苦的抗日斗争历史是由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用鲜血和泪水来写成的”,“要讲党的民族政策问题,我们首先要讲东北朝鲜族住民的地位问题……1928年以来,中共东北党组织对东北,尤其对延边的朝鲜族住民当作东北境内的少数民族,承认他们和中国人共同享受一切权利,承认他们的自治权和分立权”,“东北和延边的朝鲜族住民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有很高的农作技术和较高的文化水平,有组织性,政治思想也比较进步。”[17]

位于吉林省东部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是朝鲜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又是全国闻名的民族团结模范州。在这片沃土上,朝鲜族与汉族、满族、回族、蒙古族等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和谐发展,为建设祖国边疆共同奋斗。民族团结保障了延边经济的更好发展,一个欣欣向荣的延边,处处唱响着民族团结之歌、处处绽放着民族团结之花。

早在18世纪末大批朝鲜人跨入延边地区开始,就与当地的各民族一道,为延边地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特别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延边的各族人民在这里并肩战斗,抗击外寇,结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延边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各族人民始终是亲如一家,共同捍卫祖国的统一,共同维护边疆的稳定。

1952年9月3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宣告成立。当时,朝鲜族人口占延边5县总人口的62%,朝鲜族干部达6090人,占延边干部总数的74%。朝鲜族进一步加强与其他民族的团结,“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民族团结”成为行动口号和工作目标。从1954年起,自治州政府把每年的9月份定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月”,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开展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宣传和学习活动,并表彰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个人,引导民族工作向平等、团结、互助的方向发展。这一优良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

自治州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地完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改造,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为建立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和谐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57年后,“反右倾斗争”“民族整风运动”“大跃进”以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使延边的民族关系出现一些曲折和负面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党的少数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合作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带来的新形势、新变化也为延边州的民族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计划经济转化为开放式的商品经济的变化,使民族、区域的界限逐渐打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互助合作关系得到加强。而城镇化的进程也逐渐打破了民族区域的界限,各级政府采取多种形式促进民族团结,开展“友谊街道”“友谊家庭”活动。1985年,延吉市新兴街朝、汉两个居民委员会自愿建立友谊关系,结成22对“兄弟姐妹”和57对友谊家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友谊活动,成为民族团结的典范。在农村,朝鲜族和汉族结成互帮小组,开展互教互学活动,大大促进了生产。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州委和州政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巩固发展新型民族关系。延边州政府积极开展以树立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为重点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和凝聚各民族的爱国热情和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向心力,大力培育和弘扬以“爱国奉献、开拓创新”为核心的“延边精神”。全州呈现出共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加快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新延边的崭新局面。政府还积极开展“两个主题、两个和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关系和谐,宗教关系和谐)特色实践活动。把增进民族团结、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弘扬民族文化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推动争创活动取得实效。

几十年的民族团结工作实践中,延边人民总结出“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把团结的力度变成发展的速度”,“把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作为民族繁荣的前提和基础”宝贵经验,在全州营造了合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良好氛围。使得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延边坚持科学发展为第一要务,是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务。2008年,延边州实现生产总值379.6亿元,比上年增长18%;财政收入65.5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2170元和4780元,比上年增长9%和8.2%。在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等多项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首位。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民族团结的和谐之歌,民族团结工作硕果累累。从1994年开始,延边州已经第三次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自治州”,四次荣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获得过“全国文化模范州”称号等荣誉。

民族团结促使延边的经济发展更加强劲、社会更加稳定。目前吉林省有8个国家级开发区,其中延边有2个,有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和延边经济开发区,而且,在第十届全国经济科学发展交流会上再次被评选为“全国500强县(市)”(第82位),其经验也被评为2009~2010年科学发展模范。

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将发挥巨大的作用,铸就更加辉煌和美好的延边。

【注释】

[1]19世纪中叶开始,在中国东北地区新出现的朝鲜民族到了1930年前后,已有相当规模了。当时,东北朝鲜民族的一部分已经入中国国籍,对当时的人口比例情况有几种说法:
  1.1929年4月,据《东三省归化韩人代表团》向中国政府递交的报告书中有:东北朝鲜民族约有130万人(辽宁省50万、吉林省70万、黑龙江省10万),其中入中国国籍的约有12万(辽宁1万、吉林10万、黑龙江1万),占全体人口的9.2%。(秋宪树编:《资料韩国独立运动》第四卷[下],1975年版第1495页)
  2.据南京《中央日报》1931年8月6日《东三省韩侨之人口与职业》中说,东北朝鲜民族有94.2万人(辽宁省24.9240万、吉林省59.9902万、黑龙江省9.2858万),其中已入中国国籍的有5.1858万人,占全人口5.5%。(同上书第1384页)
  3.据北京《外交月报》第一卷第四期1932年10月3日《国际联合会调查团报告书》全文中说,1931年九一八以前,延边朝鲜民族中已入中国国籍的占全人口的15%。(同上书[上]第271页)
  以上内容摘自金成镐《东满抗日革命斗争特殊性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23页。

[2]参考金杨主编:《抗日斗争50年》,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1页。

[3]《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廖如愿关于巡视东满吉敦沿线各县的工作报告》,1930年。

[4]《中共满洲省委给中央的报告》,1931年4月24日。

[5]《团满洲省委十二月份的组织报告》,1931年1月3日;《中共满洲省委给中央的报告》,1931年4月24日。

[6]《团满洲省委十二月份的组织报告》,1931年1月3日;《中共满洲省委给中央的报告》,1931年4月24日。

[7]《陈为人关于中共满洲省委工作情况给中共中央的报告》,1927年12月22日。

[8]《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546页。

[9]《团满洲省委关于朝阳队内哗变的经过及赤色游击队问题之报告》,1933年12月3日。

[10][日本]喜村龙太郎:《间岛共匪势力的展望》,载于《满洲评论》1935年,《东北地区朝鲜人革命斗争资料汇编》,第885页。

[11]《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给省委的报告》,1934年12月24日。

[12]参见崔洪斌:《抗日斗争50年综述》,辽宁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49页。

[13]1942年11月11日,《新华日报》(周恩来在重庆的讲话稿,提到了周恩来对朝鲜革命志士们的评价),《关内地区朝鲜人反日独立运动资料汇编》下册,辽宁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1459页。

[14]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一直在东北艰苦抗战的东北抗联,有组织地撤到中苏边界,成立苏联远东方面军第八十八旅。

[15]彭怀彬:《论朝鲜族妇女对东北抗日斗争的贡献》,载《山东文学》,2008,(6)。

[16]引自梁玉今:《中国朝鲜族妇女在其民族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1955,(2)。

[17]金东和:《延边党史事件与人物》,延边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9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