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奥斯卡影片《巴顿将军》:“这一个”不凡将军

奥斯卡影片《巴顿将军》:“这一个”不凡将军

时间:2022-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巴顿将军》是一部建立在“真人真事”基础之上的传记片。但是,巴顿不顾上级将令,严令部下强行前进。这内在原因是《巴顿将军》吻合了时代“主旋律”,张扬了体现美国主流价值的人。可以说,《巴顿将军》的诞生适逢其时,给了当年美国军民以强大的精神慰藉。最后,影片成功地呈现了一个令人过目难忘的巴顿——“这一个”形象。

《巴顿将军》:“这一个”不凡将军

背景资料

英文名:Patton

编剧: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埃德蒙·诺斯

导演:福兰克林·J.沙夫纳

主演:乔治·C.斯科特

出品:美国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

荣誉:1971年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美工、最佳音响、最佳影片剪辑共7项大奖。

img47

《巴顿将军》是一部建立在“真人真事”基础之上的传记片。乔治·巴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一员悍将,为盟军战胜德意联军立下过赫赫战功。为此人作传,影片很容易染上“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为此,大导演约翰·赫斯顿和威廉·惠勒相继拒绝了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执导邀请。巴顿这一角色曾计划从罗伯特·米切姆、李·马文、伯特·兰卡斯和罗德·斯泰格中挑选,因为他们不但形似而且演技精湛,但是他们都借故巴顿性格古怪、难以饰演而加以拒绝。最终,乔治·C.斯科特担此大任,因在本片中的出色表现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但他拒绝领奖,也不派人代领,犹如巴顿风格再现。

内容简介

1943年在北非战场,英美盟军因惨败而陷入了困境。在此非常时期,乔治·巴顿被调任美军第二兵团司令,副手是布莱特雷将军。经过巴顿雷厉风行的整顿,全军上下一扫悲观畏战情绪,成为一支纪律严明、骁勇善战的部队,初战告捷。

面对即将开始的西西里战役,巴顿和英军统帅蒙哥马利在战略上发生了分歧。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为照顾英军面子,下令巴顿配合,由英军主战。但是,巴顿不顾上级将令,严令部下强行前进。他亲赴前方,在随军医院视察时殴打因为战争而精神失常的士兵。巴顿最终以不小的代价拿下西西里重镇墨西拿。当蒙哥马利率领英军艰难地进入墨西拿时,发现巴顿早已得意洋洋地在中心广场等着自己。

巴顿因为一连串行动影响了盟军形象,艾森豪威尔迫于舆论压力将其解职。后来,巴顿被调任美军第三军军长,受布莱特雷将军的领导。1944年严冬,德军在比利时阿登地区反击成功,将大量美军团团包围在大雪之中。巴顿自告奋勇前去解救,与士兵在风雪中急行一天一夜,最终击溃德军包围圈,彻底粉碎了德军的冬季攻势。德国投降后,在美苏军队联欢会上,巴顿公开表示了对苏军的轻蔑,并声称希望对苏开战。由于近似疯狂的举动,巴顿被撤职,葬送了自己的军事生涯。最后,巴顿只得黯然离开了自己酷爱的战场。

获奖原因分析

好莱坞对传记片一直情有独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第一个创作高潮,仅华纳公司一家就创作了50多部传记片。作为经典传记片,《巴顿将军》在当年奥斯卡大战中成为最大赢家,获得7项大奖,战胜了大明星、大制作的《航空港》以及《风流医生俏护士》《爱的故事》《天涯浪客》等。好莱坞一直偏好言情片,但是当年卖座影片《爱的故事》只获得最佳作曲一项奖。这内在原因是《巴顿将军》吻合了时代“主旋律”,张扬了体现美国主流价值的人。

img48

影片制作之际,正是当代美国历史上的黑暗时期:历经肯尼迪、马丁·路德·金被刺等政治事件的美国,在越南战争的失败几成定局……为了给军民上下以希望和勇气,美国军界和好莱坞急需制作颂扬战争和所谓杰出将领的影片。可以说,《巴顿将军》的诞生适逢其时,给了当年美国军民以强大的精神慰藉。影片开场——在美国国旗占满银幕的背景下,四处乱哄哄作响,忽然一声令下,全场寂静,身穿戎装、胸前挂满勋章的巴顿从银幕正下方走来,随即发表了长达5分钟的演说。影片以略微仰拍的镜头,记录了他毫无掩饰地颂扬美国的“长篇大论”。美国国旗的银幕形象在巴顿的参照下,显得巨大无比,其隐喻形象即所代表的美国精神也在巴顿激情、富有煽动力的演说下,被淋漓尽致地烘托出来。巴顿的狂妄、自大、好斗,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一切代价,也就成了美国精神的代名词。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就多次表达对影片的赞美之情。

本片体现了传记片类型的基本特征:着重写人。影片多次呈现了雷霆万钧式的战争场面,但是始终紧扣主人公,刻画出了其立体、多面的性格。他直言不讳对战争的酷爱:“我喜欢战争。上帝赐福给我,我对战争痴迷得发狂。”当听说战争快要结束时,他暴跳如雷:“战争根本不该结束!”“该留着德军和我们一起进攻苏联。”

作为传记片,该片显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艺术。首先体现在零度感情的客观叙述。好莱坞很少对自己的主人公作出直白的价值判断,而是“注目于其命运的波澜起伏,这种客观性是好莱坞人物传记影片的魅力所在,也是它能够面对复杂人性世界的基本文化立场”[1]。导演福兰克林·J.沙夫纳曾以海军中队长的身份参加了巴顿指挥的西西里岛登陆之战。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影片中没有对传主做颂歌式的一一展示,而是采取客观、冷静的叙述立场,让传主及其人生故事基本忠实于历史,如他殴打士兵、发表不慎重的政治言论等都得到了如实反映,也没有为这些“污点”作任何辩解。传记的真实性力量由此无以复加。

img49

其次,娴熟地运用“烘云托月”“绿叶衬托红花”的艺术手法。影片并不对巴顿做简单的白描式的展示,而是让他在不同的人物、环境中凸显独特的个性。面对巴顿这个新对手,德军统帅部忙碌异常,如临大敌。蒙哥马利并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但是迟缓的进军步伐在巴顿的面前就显得庸碌不堪。巴顿因为行为“不检点”被解职,而昔日助手布莱特雷将军,因为作风持重、深受领导满意被擢升为第十二集团军司令,巴顿最后受他的领导,上下关系倒了个位,真是命运无常,“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疲惫不堪的士兵面前,巴顿的自信、亢奋、激励让他们昂起了头。战争结束后,苏军上下尽情玩乐,翩翩起舞,而巴顿则冷眼旁观,不为所动。苏军元帅朱可夫喜气洋洋前来碰杯,巴顿却回之以不敬,且让翻译照直告知……就这样,影片在不同角度的叙述中让观众走近、体悟巴顿其人。

最后,影片成功地呈现了一个令人过目难忘的巴顿——“这一个”形象。他既自信、自傲,即使迫不得已向士兵道歉的时候也是盛气凌人,却也熟读兵书、博古通今,会在古战场吟诗明志。他暴躁,无视上级部署,但却屡建奇功。他有志于在战场挥洒自己的聪明才智,戎马生涯却过早结束,最终落下孤家寡人的下场,不得不让人嘘唏感叹。面对巴顿这个形象,观众不会盲目崇拜,也不会切齿痛恨,但是却令人喜欢,是一种很亲近的自然的喜欢。这正是人物形象的迷人之处,也是影片独特艺术魅力所产生的效果。

img50

反观我国传记片,尤其是那些将帅传记,创作者抱着强烈的树碑立传心理,“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鲁迅语)。这些传主在上级领导面前谦恭有礼,常常想到一处;与同事是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对战场局势的分析是一语中的,毫无迟疑、妥协之举;生活作风上是谨严自律,日常行为是文明谦逊,从不说脏话、过分的话;对下属是爱兵如子……总之,几乎没有什么瑕疵,一副完人的形象。形象过于完美,则失去个性,失去可信的力量,影片也就“完”矣。

20世纪70年代末本片被引进中国内地,轰动一时,尤其是影片开场“不按常规出牌”,令中国电影研究者叹为观止,不得不惊奇于好莱坞电影的超凡脱俗。1997年的《甲方乙方》中,“好梦一日游”受理的第一个业务,就是要圆英达饰演的书店老板的“巴顿将军梦”。本片对中国电影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吴凑春)

【注释】

[1]蓝爱国.好莱坞制造——娱乐艺术的力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1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