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体免疫力下降,基因单一化,心理越来越脆弱

人体免疫力下降,基因单一化,心理越来越脆弱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秋季中国曾经发生有人因为被蜱虫、蚊子叮咬而死亡的事件。许多研究发现,抑郁症将会引发新的疾病,人抵抗疾病的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保护基因多样性,有利于物种不受大规模传染病伤害,而现在的世界大同正增加着这方面的危险。
人体免疫力下降,基因单一化,心理越来越脆弱_生存的困惑:人类应该有选择地后退

第三节 人体免疫力下降,基因单一化,心理越来越脆弱

在人类面临传染病时,自身的免疫系统开始工作,但现在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生活压力,还有这样那样的抗生素,往往削弱了人类的这种免疫力。

现代的城市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差,越来越会挑毛病。人类怕蚊虫叮坏皮肤,怕阳光晒出斑疹,怕气温高引发心血管病,怕气温低冻坏皮肉筋骨,怕不洁食物吃坏肠胃……

img44

SARS暴发时的宣传画

而人对传染病病菌携带者更是充满了敌意,本来仅仅个人注意防范就能解决的问题,稍微把握不当就演变成全社会的歧视,以至于引发社会问题。2003年1月23日,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学生、乙肝病毒携带者周一超因报考公务员未被录用,拔刀刺死1人、刺伤1人,酿成极端案例。

人们如此小心谨慎,是否变得越来越健壮了呢?我们从发达国家中遍布城乡的医院以及大医院里拥挤不堪的患者,从满街道人们眼睛上架着的眼镜,从我们身旁走过的一个个小胖墩或瘦高条,从我们自己不断发生的感冒腹泻,从各个国家越来越感到沉重的医疗保健费负担中,可以做出明确的判断。

中国每天有多少人在看病?有一例可见一斑。

2010年初,中国江苏省会城市南京一座设计日门诊10000人次、床位3000张的医院扩建工程奠基。扩建后,医院总建筑面积将达到34.8万平方米,是现有建筑规模的近3倍。

1座城市的1家医院就准备每天接待10000名病人!

如此规模是多大?假设用汽车来拉这些病人,仅住院病人就需用七八十辆大轿车才能拉完。为什么要建如此规模的医院?该院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当时医院各病区均处爆满状态,床位每天使用率都在108%以上,还有不少积压病人住不进来。门诊更是呈现“井喷”状态,当初设计日门急诊量为3500—4000人次,现在经常达10000人次左右,迫切需要扩容。

与其同城的南京市第一医院也面临着同样的烦恼。卫生部规定医院加床不能超过10%,实际上根本做不到,这里的病房常年加床20%左右,特别是冬季,呼吸科、心内科核定40张病床,都要住60—70号病人。据了解,南京地区正在“扩张”的大医院规模普遍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还要“拐弯”。如省中医院扩建后医疗用房面积将由现在的7万平方米扩大到18万平方米;鼓楼医院扩建后总建筑面积也将达到30万平方米,相当于现有规模的3倍。

中国的研究人员把大医院不堪重负的原因归咎于人们大病小病都喜欢奔大医院。然而这是本质吗?事实说明,在科学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别看人类平时给自己补充了数不清的维生素,看病时注射了各种各样的抗生素;别看现在人们特别重视身体锻炼和保健,但人们自身的抵御能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增强,反而越来越差了。

在人的身体变娇气的同时,心理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以至于人们在遇到蜱虫、蚊子等小动物袭击人类时一样谈虫色变。2003年发生SARS,2009年出现甲型H1NI流感,全球几天内竟然出现口罩脱销的情况。2010年秋季中国曾经发生有人因为被蜱虫、蚊子叮咬而死亡的事件。虽然仅仅是个别案例,但在人们心里产生了强大的恐惧效应,以至于网络上出现大量相关文章,人们谈虫色变、见虫恐慌。

2011年3月中下旬,受日本地震引起的福岛核泄漏事故冲击,一些中国人担心核辐射影响,于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疯狂抢购含碘食盐,以至于市场出现短暂紧张,而有些家庭又积压了大量食用盐。这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后来被专家做出多种解读。我认为这除了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缺乏信任之外,更充分表现出人们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情况也越来越没有底气了。

现代社会纷繁复杂,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这些只有现代才有的名词很容易让人紧张。如果在此时赶上疫病的爆发,疫情的严重程度将会大大增加。人生经历的起伏、对家庭事业的高期望值使每个人背负了沉重的压力,一些人如果不堪重负,就很容易患上抑郁症(关于精神类疾病的问题会在后面的章节详述)。许多研究发现,抑郁症将会引发新的疾病,人抵抗疾病的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在未来社会,人们如果被压力搞得悲观失望,在面对传染病的威胁时,不仅是免疫力的问题,人们战胜传染病的信念也会受到影响,在这个时候,人类从内到外就真正败给了传染病。

在这方面心理压力更大的其实是西方国家。近些年他们拍摄了许多这方面的影视作品。

2007年上映的末世科幻电影《我是传奇》(I Am Legend)就比较典型。影片虚构了这样的情景:一场大面积的病毒突然爆发,传播速度之快几乎无人能够阻止,没有人知道可怕的病毒之源开始于何处,只知道它是没办法停止的、不可逆转的、无法治愈的,最重要的是,它是人为创造出来的。影片主人公罗伯特·奈维尔是纽约市一位才华横溢的病原体学者,为美国军方服务。他作为政府投资研究抵抗流行性疾病疫苗的专家,看着病毒在街道上如此肆虐,却也无能为力。这种通过空气就能传播的病毒最终以一种难以抵御的速度笼罩了整个城市,使得总统只能下令封锁纽约市,未被感染的人才能出城。

这场灾难所导致的后果,就是世界大都会纽约变成了一座死城,而罗伯特就成了这里仅存的人类。这部电影似乎也预示着,未来是不确定的,人类的未来由自己一手造成,生死还是存亡,一切取决于我们的一念之间。

人类社会的融通也像硬币有其另一面。美国杜克大学生物多样性专家斯图亚特·皮姆指出,在未来,人类非但不再分化,反而会一直“聚合”。他说:“人类目前拥有6500种语言。如果到了下几代,很有可能只剩下600种。”一百万年后,高度全球化的后果可能是不同人种均被同化,不同肤色融合到一起,种族特征逐渐消失。笔者这里要说的是这种融合进化给人体“抗病性”造成的潜在威胁。进化为“单一人”会实现所谓世界大同,但当病毒来袭时由于基因大同也可能导致人类不堪一击。

任何一个个体和物种都保持着大量的遗传类型。对单一物种来说,当一个物种的个体数量越来越少时,该物种的基因多样性也随之消失。而一个物种的遗传变异越丰富,其对环境的适应力、繁殖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愈强,它也因此有着更强的进化潜力,反之亦然。保护基因多样性,有利于物种不受大规模传染病伤害,而现在的世界大同正增加着这方面的危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