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发展的内容和意义

社会发展的内容和意义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义的社会发展概念,是指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的进步过程。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社会危机,联合国在其成立50周年之际,于1995年3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联合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有100多个国家的元首与政府首脑参加了会议。
社会发展的内容和意义_现代社会学

一、社会发展的内容和意义

社会发展是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和总趋势。对社会发展这一概念,可以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社会发展概念,是指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的进步过程。狭义的社会发展概念,是指除经济领域以外的社会其他各个领域的进步过程。这两种理解在不同的场合都可以使用。在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发展作为一个专门概念,通常作狭义的理解。

社会发展包含的内容主要有: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教育与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科学文化、医疗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等等。与此相应,评价社会发展程度的指标主要有:成人识字率、人均寿命、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率、就业率、贫困人口所占比重、犯罪率,等等。

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就是一句空话;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目的,也是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毕竟不是一回事。经济发展并不能自动带来社会发展,高速的经济增长并不能直接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一些社会问题的产生甚至是由经济增长带来的。因此,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是不可取的。经济发展只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前提之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重视环境、贫困、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问题的解决,使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各国政府普遍重视发展经济。然而几十年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经济的发展并不能直接带来社会进步。在当代世界上,地区冲突、局部战争四处蔓延,南北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贫穷、失业、吸毒、犯罪、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国家。联合国的统计数字表明,全世界56亿人口中有近10亿文盲,2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世界人口中的20%的最富有者占有世界总收入的83%,而最贫穷的20%的人口仅占有1.5%,28亿劳动人口中有1.2亿失业,工业发达国家平均失业率为10%,发展中国家的潜在失业现象也很严重。这些现象被人们称之为“当代社会危机”。事实一再证明,经济增长不会自动带来社会的发展,若忽视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发展就会是畸形的,而且经济的发展也难以持久。

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社会危机,联合国在其成立50周年之际,于1995年3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联合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有100多个国家的元首与政府首脑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减轻和减少贫困,扩大生产性就业,加强社会和睦。这次会议的召开充分表明了谋求社会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也表达了国际社会加强合作、促进全球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共同愿望。

社会发展是靠什么实现的?它是依靠自觉的政府行为,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以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为载体,通过实施一系列社会政策和法律法规来实现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同样遇到了许多社会发展方面的问题。为此,党和政府在坚持把发展经济放在第一位的同时,也一直十分关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问题。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就明确地把国家发展计划(包括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和部署,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社会发展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1)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20‰左右下降到21世纪初期的6‰左右;平均寿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65岁提高到2010年的74.83岁;(2)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并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10年底的2 688万人;[4](3)随着劳动力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失业率虽然有所上升,但仍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建立和不断完善;(4)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事业均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在社会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城市居民的失业问题,社会保障不完善的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犯罪问题等等。为此,我们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举的方针,依靠积极的政府行为和人民大众的广泛参与,解决市场经济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