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的原生态乡村之旅

我的原生态乡村之旅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的原生态乡村之旅国庆期间,一位喜爱乡村之旅的朋友约我一起去习水乡下,正好志趣相投,便欣然前往。所以,我姑且用“原生态”这个词来表达此次的乡村之旅。当年红军曾从这儿经过,发生过小规模的战役,有7名掉队的红军战士被当地土豪杀害。从她自己家到娘家,走路要1个多小时,为早点把羊赶上山吃草,我们坐上小黄的货车。货车颠簸得厉害,我们戏称之为“山间迪斯科”。养到一定的数量之后,政府给予奖励。
我的原生态乡村之旅_云影萍迹

◎我的原生态乡村之旅

国庆期间,一位喜爱乡村之旅的朋友约我一起去习水乡下,正好志趣相投,便欣然前往。我们选择了最原始的出行方式,背着背包自助游,坐了火车又转了两趟颠簸的汽车;在乡下,吃的是刚从地里树上摘的新鲜蔬果、现宰的羊和鸡;呼吸的是大片绿树里散发出来的清新空气;脚下踩的是松软的泥土;游览的是未被污染的绿水青山和未经开发的溶洞;住的是村民家里,村民是朋友的亲戚,我得以和他们零距离接触……所以,我姑且用“原生态”这个词来表达此次的乡村之旅。

一、乡村之趣

经过火车又汽车的辗转,好不容易到了朋友的乡下亲戚小黄家——贵州习水县双龙镇的一个小山村。这个小山村处于低洼处,四面环山,放眼望去,都是苍翠的植被。小山村仿佛陷入到了海洋里,而我们则像沉在海底的一叶小舟,好在四面都可以靠岸,真正感觉到了大山的伟岸,给人以踏实和安全感。

小黄开着新买的货车忙着去拉砂,他让妻子小间和两岁的儿子陪我们。中午休息了一会儿,便去瞻仰附近的红军烈士墓。当年红军曾从这儿经过,发生过小规模的战役,有7名掉队的红军战士被当地土豪杀害。烈士墓碑矗立在一座青山上,我们沿着石阶拾级而上。石阶两旁全是种的蔬菜,绿油油的新鲜可人。放眼看山下,有很多正在修和已经修好的砖房,一派欣欣向荣。小间两岁的儿子河禹牢牢抓着我的一根手指,一起登台阶,大概有几百级吧,小河禹没要大人抱,不哭也不闹,两只小脚上得还挺扎劲。山上微风习习,轻柔的芦苇随风舞动。烈士墓碑在阳光照耀下格外显眼。我们坐在石凳上,享受着微风的抚摸,小河禹则在几个石凳上爬来爬去,他从裤子膝头的两个小口袋里突然掏出几颗我们送给他的糖,惹得大家直乐,不知这个鬼精灵什么时候把糖装进去的。这个红军曾经战斗过的小山村,安宁而充满生气。

我们来的当天,耽误了小间赶羊回家,第二天就主动要求和小间一起上山放羊。小间家养的羊,在她娘家那边。从她自己家到娘家,走路要1个多小时,为早点把羊赶上山吃草,我们坐上小黄的货车。货车颠簸得厉害,我们戏称之为“山间迪斯科”。小黄告诉我,这条山路,是几年前乡政府带领大伙儿修的,仅10来万的扶贫款,就修了这条约6公里的路,否则到处都是大山阻隔。路通了后,给村里带来了很多好处。

10点左右,到了小间娘家。小间赶紧把羊赶上山,羊从羊圈里出来,好像知道路似的,径直往山里走去,我们在后面跟着。一路上碰见一些山民,虽然不认识,他们却主动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到了一山脚处,羊群自动停住,之后便乖乖地吃起草来,我们找了一块草坡悠闲地坐着聊天。小间娘家背靠的这座山,自然植被颇为丰富,政府鼓励村民们养羊。养到一定的数量之后,政府给予奖励。2008年小间家有30只羊,今年有40只羊。他们村最多的有一两百头。我没想到放羊这么清闲,羊又这么自觉不乱跑。小间说:“在这里守也可以,不守也可以,羊群会自己绕着山吃草,到下午四五点,再来把羊群赶回家。”临近黄昏,小间家的羊回到了它们干净的羊栅栏里,几十头羊居然能各自找到自己的“房间”,不用主人吆喝,那么安静而有秩序。我正在欣赏它们的“家”,突然一只羊从门边窜出来,我一声惊叫忙朝一旁闪开,朋友哈哈大笑,说:“你这一叫把羊吓得‘嗖’地跑回去了,你们俩到底谁吓谁呀?”

小间的表姐到山里打野生毛栗,邀约我们一起去。山路荆棘丛生,我们走得狼狈不堪,小间背着孩子却比我们利索。小间表姐钻到一个小山丛里,我们实在去不了。小间在路边发现了一颗毛栗树,我们还没反应过来,她“蹭蹭”地爬了上去,随即抡着一根树枝“噼里啪啦”地把树上的毛栗打落在地。朋友赶紧拣,刚拣到便听她叫了一声:“扎手。”我仔细一看,这野生毛栗状似刺梨,表层全是刺,我小心拣了一个,没扎到手,正得意地拣第二个时被扎到了手指,只好作罢。最后打落在地上的毛栗还都是小间拣的,装了满满一袋胜利果实,小间说拣毛栗是有方法的。附近还有好多挂在树上的野猕猴桃,地势比较险峻,我们没让小间去。

小间的娘家坐落在一半山腰上。为了招待我们,她家杀了一只羊。我们有点过意不去,人家辛辛苦苦养了一年。朋友说想吃雪莲果,小间的爸妈带着我们到后面的地里,不一会儿工夫,挖了一大箩筐。吃饭时间到了,眨眼间,坐了一大屋子人,姨妈姊妹的全是亲戚,有的就住在附近,不用电话,喊一嗓子就能听见。其乐融融的一大家子。桌上的菜肴很丰富。我和朋友都很喜欢。吃完饭,天已黑,我们坐着小间丈夫小黄的货车返回到他家。

二、乡村之人

小黄的父母都是那种本本分分、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经历了他们这一代农民所经历的一切,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后一系列政策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如今儿女都长大成人,他们的负担轻了许多。

小黄的二叔从小聪颖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考恢复后,考了三次,三次都是县里第一,但三次都被人换下,最终没有圆成他的大学梦,从此对走这条路心灰意冷,开始在乡间悉心练武,如今武功高强,带了很多徒弟,并皈依了佛教。人这一辈子,谁说得清呢?

小黄、小间的兄弟姐妹一大堆,我们分不清谁是谁,经常张冠李戴。小间曾到广东打工,挣的钱寄回家里供两个哥哥的学费,如今两位哥哥都在习水县城很不错的单位上班。他们的一位表哥于省城某大学毕业后,在贵阳附近的一个大型厂矿工作,他说他对家乡的道教文化、一些风俗很感兴趣,什么时候有时间,准备拍点东西,进行收集整理,以免以后失传。他们的另一位表哥曾在杭州打工多年,挣了些钱回来,办了一个砖厂。我问他,在外打工好还是回家好?他说,当然回家好,打工被剥削呀,宁当鸡头,不当凤尾嘛。他的经济来源,除了办砖厂,还种了很多厚朴树,厚朴是一种名贵中药材,每年外面都有人来收购。这是他们村退耕还林以后,政府让村民们种的。我对小间表哥开玩笑道:“你的来钱门路还挺多的嘛!”这位农民老板正收拾着院子,冷不丁冒出一句鲁迅名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这位表哥看起来是六七十年代的人,小黄则是80后的了,他的想法、做法又不一样。小黄到深圳、贵阳打过工,回到家乡后开过数码照相馆,养过生态鸡,种植过科技辣椒……小黄是什么都敢去尝试,什么都敢去做。这一家子很有意思,从爷爷辈到父辈到孙辈,各个时代的烙印在他家都有明显体现。

假期快结束时,碰到一位村民,聊了些我们难以相信的事情。他说他们村搞“坡改梯”,之前村长答应每亩给200元,可是结束很久以后,村长还是不给他们;搞“四在农家”改善居住环境,他们那儿报的是30户,领了30户的建筑材料,可是到位的才20几户,那几户没发下来的材料说是村长拿出去卖了……这位村民说起村长做的很多违反政策的事,情绪激动。他还愤愤不平地说这位村长赌博、酗酒、不赡养老人等种种恶习,村里没人敢惹他。我突然想起《焦点访谈》经常报道某某乡下有些村干部,常用的词汇:“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上级政府颁布的很多“惠农”政策,为什么越往下执行得越差呢?我们问一位县城公务员如何看,他说不给农民钱也许有原因吧,不足为怪,下面很穷,村干部经常会把资金转移到其他方面。不知这样的解释是否合理。

三、乡村之景

习水是一座历史古城,当年著名的四渡赤水,有三渡就在习水县城。同时习水又有“生态经典,避暑天堂”的美称,是一个集峡谷、瀑布、云海、森林、溶洞于一体的地方,有三岔河、飞鸽、小坝、中国杉王、桃渊洞等八大景区,山奇水秀,云媚石怪,如诗如画,各具特色。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去了“中国杉王”和桃渊洞。

桃渊洞位于习水县双龙乡洞坪,每有客人来到这个乡,村民们必热情骄傲地向客人介绍。北京地质专家曾到桃渊洞考察,称其是“亚洲第一洞”,贵州电视台《发现贵州》栏目专门拍了三集专题片。小间在扶贫办当主任的表哥说,到那儿要走一段山路,怕我们难走,但我们还是执意要去,他于是给我们带路,在此之前,他已经陪过好几批客人去洞里了。

我们每人一支手电,洞内黑咕隆咚的,显得神秘莫测。进到洞内,才发现各种奇山异石,还有瀑布飞降、暗溪流淌。石柱、石瀑、石笋、石幔、石珠等景观令人叹为观止,有的像罗汉,有的像巨龙,有的像妙龄少女……各种形状任人发挥无穷想象。可惜一些漂亮的钟乳石被人砍断。我们高一脚低一脚小心翼翼地爬高下低,以免在湿滑的地上摔跤,还不时弓着腰避免石幔撞着头。在洞内碰见有几处状如球形的石头,光滑如玛瑙,把手电放在其顶部,它会发光,将手电移开时,有瞬间的光环,继而慢慢消失,这是怎样一种奇异的石头呢?小间表哥说他带我们走的是左侧洞,右侧洞更大,有一大厅可以装100多辆车或停一架飞机。因为我们带的设备不足,不敢带我们去右洞,怕迷路。这个洞至今无人走通,曾有人走了六七个小时也未找到出口。真是养在深山人未识,由于交通、资金等原因一直都没有开发。桃源洞的美丽、神奇什么时候才能展示在世人面前呢?

习水还有一著名景点,便是“中国杉王”了,有关专家曾多次考证,它是中国最大、树龄最长的杉树,有800年左右的历史,这棵树已载入中国地名洞典。好在距习水县城不远,只有8公里的路程。果然名不虚传,虽然植于宋代,至今仍枝繁叶茂,挺拔尖耸,犹如参天巨伞屹立在山峦之中。据说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经过此地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曾相聚于树下小憩,盛赞此树伟岸挺拔。这棵树树高有45米,占地面积近4亩,大概7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环抱。我们不只是赞叹杉王的风采,还喜欢杉王周围的环境,这里群山环抱,森林茂密,空气清新。此处叫太平乡,杉树随处可见,因此被人们称为杉树之乡。这棵中国杉王之所以长寿,主要是它生息的地方土肥水美,那里一座小山与两条小溪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地块,杉树北靠小山脚,左右两条长年流水不断的小溪交汇在树南30多米处,如此的自然环境,使得大杉树经数百年风霜雪雨、沧海桑田,依然根深叶茂、巍峨挺立。在回去的路上,也就是“中国杉王”的对面不远处,我们在一农舍前停歇,饶有兴致地看这家农妇打包谷,男主人热情地邀我们进屋,指着墙上数副老龄委等单位送的“百岁老人”贺匾,骄傲地给我们说起他刚过世不久的爷爷,活到106岁。800岁的杉树和能活到106岁的老人,在这方水土,我想不是偶然的吧。

本文刊载于《贵州电视》2009年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