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望宁夏精神文明的一段历史

回望宁夏精神文明的一段历史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望宁夏精神文明的一段历史精神文明表现为文明的思想、行为、道德、制度和设施等方面,这些方面要外化为一定的社会风气;而社会风气又会反作用于精神文明,影响和制约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社会风气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尽管社会风气还存在着诸多的不如人意,但文明一直在伴随宁夏人前行。多年的社会扶贫,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桩桩一件件体现爱心的行动,赢得了普遍的称赞。
回望宁夏精神文明的一段历史_与守望同行

回望宁夏精神文明的一段历史

精神文明表现为文明的思想、行为、道德、制度和设施等方面,这些方面要外化为一定的社会风气;而社会风气又会反作用于精神文明,影响和制约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社会风气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尽管社会风气还存在着诸多的不如人意,但文明一直在伴随宁夏人前行。

我们知道生命的脆弱,知道个体的局限,所以,无论是创业成功的企业家还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都在尽力回报社会、关爱他人,他们在扶贫济困、捐资助学、见义勇为等方面作出各自的奉献,追求文明的卓越。虽然这里记叙的已成为历史,但历史中推动树社会新风的鲜活的人和事,仍然会感动我们。那就让我们做一次掠影式的回望吧。

一、社会扶贫:扶贫济困树新风

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解决温饱脱贫致富,是一种持久的公共行动。在各级政府发挥实施反贫困主体作用的同时,全社会也进行着多种形式的社会扶贫。

社会扶贫,是指在党中央和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各种扶贫资源参与的扶贫开发行动。社会扶贫在我区的扶贫开发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弘扬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营建了互助互济的社会氛围,促进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一)我区社会扶贫的基本类型

1.自治区和市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

(1)自治区定点扶贫

1983年,西海固地区被列入国务院“三西”扶贫建设计划以后,我区各级党政部门非常重视,不断加大扶贫工作的力度。

1986年至1990年,自治区从区直机关抽调820人,组成驻乡扶贫工作组,包扶8个贫困县的21个重点贫困乡。

1991年至1992年,自治区党委、政府等七大领导机关和区科委牵头,组织区直30个部门与贫困县对口帮扶,共向山区八县投入资金和实物折款4200多万元。

1994年至1996年,抽调40个区直部门包扶20个贫困乡,40个大中型企业包扶40个贫困村,川区10个市县对口支援山区8个贫困县,共注入资金和实物折款2282.25万元。

从1997年起实行包村扶贫。区直单位、大中型企业、地级市机关、川区市县等共包扶330个贫困村,其余贫困村由贫困地区选派部门、企业干部包村扶贫。

2001年,我区西海固地区8县(区)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自治区制定了《宁夏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和《千村扶贫开发工程实施意见》,确定897个定点帮扶单位,定点帮扶1026个重点村。随后,定点扶贫在411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展开。2003年至2005年,全区各级帮扶单位共为帮扶村投入资金、物资折款共6642.1万元,推动了千村扶贫开发工程的顺利进展。

(2)贫困地区联农扶贫

固原市开展了“三个一”联农帮扶活动,即全市每个干部职工帮扶一户农户,捐助一只基础母羊,给一户农户担保贷款1000~3000元。共有23580名干部职工联系22920户农户,为农户担保贷款1080.55万元;有35953名干部职工捐款875.7万元。

2.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定点帮扶

2002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等六部安排铁道部等6个单位定点帮扶我区固原县(今固原市原州区)等8个贫困县。

随后,帮扶单位扶贫干部深入定点农村开展扶贫调研,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共商脱贫计划,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共投入资金和捐物折款3700多万元以及60万件衣服。例如,铁道部帮扶原州区以来,先后实施六大扶贫工程,累计投入现金3300多万元,使3万多贫困农民受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了贫困面貌。

3.闽宁对口扶贫协作

1996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福建省与我区建立对口帮扶关系。截至2005年,福建省已向我区贫困山区无偿捐助32174.2万元。主要做法和成效:

(1)每年召开一次两省区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2)设立闽宁扶贫协助发展基金。福建省财政援助资金达1.65亿万元,无偿支援我区贫困地区。(3)互派干部挂职,培训人才。(4)实行劳务合作。我区在闽的劳务人员已近2万人。(5)科技扶贫。派专业人员到我区传授菌草技术,已培训7万余人次。(6)文教卫生扶贫。(7)建立扶贫开发区示范工程。(8)经贸合作。(9)社会扶贫。仅捐赠衣被就达500余万件。

4.非政府组织扶贫

(1)自治区内非政府组织。主要有宁夏扶贫基金会,宁夏慈善总会,宁夏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宁夏贫困地区儿童教育促进会,宁夏妇女发展基金会,宁夏西北证券光明助学促进会,宁夏灵武市扶贫基金会,宁夏老区建设促进会,宁夏青年志愿者协会,宁夏光彩事业促进会,宁夏东西合作促进会,宁夏福建企业家协会,宁夏浙江商会,等等。

(2)国内的非政府组织。如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等等。

(3)海外的非政府组织。如亚洲基金会,世界宣明会,爱德基金会,香港回归扶贫基金,等等。

近10年来,据不完全统计,非政府组织在我区扶贫方面共投入资金近10亿元,援建水窖近2万眼,援建学校190所,资助学生近4万人,培训60余万人次,扶持20多万贫困群众增收。

(二)扶贫开发有利地推动了新风尚的形成

多年来,自治区各级定点帮扶单位、中央有关部委、企业、福建省有关和对口帮扶市县(区)以及国内外一些致力于扶贫开发的单位、组织和个人,纷纷慷慨解囊,捐资捐物,有力地促进了南部山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2005年底,南部山区农民人均收入达1680元,比2000年的987元增长71%,绝对贫困人口由52.7万人下降到7.5万人。

多年的社会扶贫,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使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感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温暖。多年来,帮扶单位派驻扶贫的干部,发扬动感情、动脑筋、动真格的“三动”精神,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为群众讲政策、讲技术,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遇到山区遭受自然灾害,各帮扶单位及帮扶工作组织捐款捐物,抗灾救灾。这一桩桩一件件体现爱心的行动,赢得了普遍的称赞。

二是提高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带动着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来自四面八方帮扶单位的干部把发达地区、不同行业的先进理念、科学知识、创新意识、奉献精神带到了贫困地区,他们在开展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促使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随着眼界的开阔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崇尚科学、开拓进取、勤劳致富等社会新风尚正在形成。

三是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仅“十五”期间,帮助单位共为南部山区捐助2.66亿元,修建基本农田21.5万亩,打井打窖1.7万眼,种草43万多亩,养畜4.5万头(只),修路1872公里,建设村部187处,建学校280所,培训12.2万人次,组织劳务输出2.9万人次,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南部山区的干部群众在多年的扶贫开发中,不等不靠,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改变着家乡面貌,也改变着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逐步树立着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新风。

(注:此节参考并部分引用了汪一鸣所著的《宁夏社会扶贫研究》一文的内容,在此表示感谢!)

二、捐资助学:情系教育献爱心

随着高校扩招和收费制度的改革,我区农村和城市(特别是南部山区)的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出现了上学难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区高校贫困生的比例在逐年增加。据反映,宁夏师范学院在校生中,有70%的困难学生来自宁南山区8县。调查显示:截至2006年8月底,我区共有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21200人,其中区属普通高校本、专科(高职)在校经济困难学生数为11600人,占学生总数的29%。参加2006年高考录取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为9600人,约占高考录取人数的30%(其中特困生就占10%)。这些学生迫切希望得到理解、帮助和支持。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自治区教育厅和高等学校认真贯彻有关规定,建立了“奖、贷、助、补、减”等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在具体工作中,严格执行国家资助政策;积极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建章立制,保证“绿色通道”的畅通;切实做好勤工俭学工作,努力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负担,解决了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但是,由于经济发展、地域差异、家庭条件差异等原因,还有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受经济条件困扰,面临失学的境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各界弘扬捐资助学的传统美德,为国分忧,为民解困,广泛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入学和完成学业,共同构筑“爱心助学网”。自2000年至2006年8月,我区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3077名,资助金额达312337万元。捐资助学,不仅支持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而且对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捐资助学资金的来源

1.来自国家和自治区的资助项目

(1)从2000年开始,自治区教育厅会同自治区党委精神文明办公室、宣传部实施“国家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年资助金额40万元,持续资助4年。

(2)从2005年8月开始,自治区教育厅会同自治区妇联实施“春蕾计划”,年资助金额20万元。

(3)从2005年起至2007年,自治区政协启动了“宁夏政协兴华成才助学金”工程,通过社会募捐和机关干部的自愿募捐,年资助金额达30万元。

(4)2004年初,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宁夏扶贫基金会、宁夏慈善总会组织开展了“千企万才——资助宁夏特困大学生项目”社会公益活动,2006年上半年,资助金额10.2万元。

(5)2006年,由自治区团委、自治区青基会牵头组织实施了“希望工程·圆梦大学”社会公益活动,资助金额达733万元。

2.积极争取非公募性资金

(1)2005年由加拿大籍华人郑国洲捐资100万元(分6年发放)设立“国洲助学基金”,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高考考生。

(2)2005年由浙江籍民营企业家陈逢干每年捐资300万元,设立“宁夏陈逢干大学生助学基金会”,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大学生和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

(3)2006年由自治区关工委组织实施了“资助百名贫困大学生献爱心”活动,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资金达20万元。

(4)2006年由宁夏慈善总会、银川市总工会、宁夏亘元集团、宁夏福彩中心、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等部门和企业分别组织实施了各种助学活动,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460名,资金达117万元。

(二)奉献爱心的突出典型

1.企业家慷慨解囊回报社会

捐资助学活动开展以来,我区许多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选择不同的渠道和方式,为我区贫困大学生献出一片真诚的爱心,陈逢干、徐亦兵就是他们的优秀代表。

陈逢干、徐亦兵分别是宁夏石嘴山大榆树沟煤炭产销有限公司董事长、宁夏道理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两人视宁夏为第二故乡,从浙江来到宁夏,投入西部大开发,在企业有了很大发展的时候,心系宁夏人才培养。陈逢干说:“自己先富起来,理应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应该为教育事业作点贡献”。两人共同捐资,于2005年4月15日,成立了宁夏陈逢干大学生助学基金会,每年捐资300万元。2005年、2006年举资600万,资助当年考上大专院校的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村救助户家庭的学生,一次性资助本科生4000元,一次性资助专科生2000元,共资助困难大学生712名,还奖励我区当年高考文理科成绩前5名考生每人各1万元,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宁夏陈逢干大学生助学基金会,是我区第一家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公益性组织,也是第一个由民营企业家捐资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掀开了我区个人捐资助学新的一页。陈逢干也进入了“2006中国十大慈善排行榜”。

我区民营企业家杜寿鹏、隆湖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徐毅也在捐资助学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06年7月,杜寿鹏赴彭阳考察并捐助10万元,为贫困大学生资助学费和为小学购置课桌。徐毅于2004年为彭阳县城阳乡一小学重建时捐资20万元。2006年,该校被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徐毅又为该校捐赠40台总价值12万元的计算机。彭阳县给他们授予了“爱心教育”的荣誉。

2.个人以多种方式弘扬美德

在捐资助学中,各地各行业的许多个人纷纷参加到捐资助学的行列中来,以多种方式造福学子,情暖万家,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奉献歌。

92岁高龄的赖清林,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1985年,她在固原退休后,主动为学校、部队、单位进行革命传统教育30余场。到银川后,担任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多次作报告,深深感染着年轻的一代。

几十年来,赖清林自己省吃俭用,把一片爱心洒向贫困地区的孩子,累计捐款捐物10余万元。她说:“一个共产党员,能为国家建设添得一砖一瓦,为人民做得一桩一件好事,为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添上一点一滴光彩,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丁晓莲,回族女干部。从1993年开始,免费接收来自农村的贫困学生寄宿,每到节假日,她总是带着两个正在上学的女儿到农村学生家里进行家访,了解情况。她家先后寄宿过164人,她家的小院被人们称为“济学苑”。

银川市兴庆区的姜丽娟老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春蕾奶奶”。老人每月只有60元补贴金,自已省吃俭用,拿出多年积蓄资助了3名失学儿童。她怀揣救助失学儿童“春蕾计划”倡议书进行宣传。自1994年以来,姜丽娟为“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募集助学资金171万多元,物资折价100余万元,共资助学生2622名。她获得了国家的“老有所为奉献奖”“首届全国人大社会公益之星”等称号。

马志英,海原县人,自己体弱多病,失业在家,却心系贫困学生。她腾出家中最好的房间,办起了“儿童书屋”,免费提供住宿,水电费全包,照顾学生们起居。8年来,在她家寄宿过的83名女童中已有30多人考上了大中专院校,她的事迹被传为佳话。

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在捐资助学。例如宁夏社科院15名领导干部资助15名贫困学生完成中学学业,这种方式在对口帮扶中比较多见。还有一些人自己选择资助对象进行个人资助。他们不愿意参加官方组织的捐助,不愿意公开姓名,默默奉献着爱心。

多种形式的捐资助学活动,不仅帮助解决了部分贫困大学生的求学经费,培养了一代新人,还弘扬了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精神。

被资助的贫困大学生代表杨丽梅说:“正当我拿着西南民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为学费发愁之际,陈逢干基金会给了我新的希望。爱,让我们不怕困难;爱,让我们在恶劣环境中找到光明;爱,像催化剂,让我们的心灵快速成长;也是爱,让我们学会了无私,学会了奉献,更让我们懂得了珍惜”。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列举的捐资助学的单位和个人捐助的经费和实物,多是通过教育渠道进行的捐助;还有的捐助单位是通过扶贫渠道开展的捐助活动。例如铁道部自2002年与我区固原市原州区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后,投入了大量扶贫资金,其中有300多万元投向了教育。2006年1月,全国铁路系统为原州区307所学校捐献了40多万套衣物。1996年以来,福建省对口支援教育资金达2960万元。还为贫困生捐款捐物,为中小学捐赠大批器材、图书。还有一些非政府组织,如以资助南部山区的高校贫困学生为宗旨的宁夏西北证券光明助学促进会。还有一些单位和个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己联系贫困地区学校、贫困学生的方式进行各自的捐资助学活动,例如宁夏英力特公司2006年10月在宁夏大学设的“英力特助学金”,计划连续5年资助140名贫困生,每人每年1000元,2006年首次资助了28名学生。其中有一些单位和个人做了好事不留名不宣传,默默地表达关爱之情。

近年来,捐资助学的规模不断扩大,从一个侧面说明:捐资助学先行者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捐资助学的行列中来。捐资助学者的义举感动着世人,也推动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三、社会捐助:浓浓春意暖心田

1996年以来,各级民政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以“扶困济困送温暖”为主题的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深入开展,从内容到形式都不断丰富和完善。捐助对象从灾区、贫困地区群众扩大到城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困难企业职工、城市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体,从解决生活温饱到解决医疗、子女上学等困难。

(一)社会捐助的简要历程

作为一项规范的社会公益活动,并建立经常性社会捐助制度和网络,我区开始于2001年。截至2005年底,全区已建立社会捐助工作接收站、点365个,专兼职工作人员771人。

2000年至2006年,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和政府办公厅每年1次发出通知,部署我区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

几年来,我区先后开展了“扶贫济困送温暖”集中性捐助活动、抗“非典”捐助活动以及结对帮扶、定点救助、互助互济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各级民政部门作为社会捐助的职能部门,共接收区内外社会捐助款3480.5588万元、衣物折价7418.5万元,总价值10899.0588万元。

其中,除接收中央国家机关捐款250万元、外省区对口帮扶我区捐款278万元和衣物折价4525万元外,其他部分均为我区区直机关、企事业、市县(区)的捐款、捐物。

通过社会捐助活动募集到的大量款物,主要用于宁南山区灾民和解决城乡特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同时,也投入部分资金对农村敬老院内部设施进行改造补充。救助各类困难群众300多万人(次),有效缓解了灾民和城乡贫困群众的生活困难,为我区的救灾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民政部门积极开展活动的同时,各有关部门也根据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捐助活动。例如,2006年元月,宁夏红十字会启动了“博爱送万家活动”。在全区5市筹集到100万元物资,在春节前通过各级红十字会发放到全区5000多户困难群众的手中。

2007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一次大规模的“送温暖、献爱心”社会捐助活动,并于10月底下发了《通知》。

《通知》规定,从今年起,将共产党员“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与“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结合起来,统一部署。《通知》提出了捐助参考标准:省级干部300元、厅级干部200元、处级干部100元,一般干部、职工自愿。

在这次大规模的社会捐助活动中,全区各级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私营企业及其他民间社会组织、各界人士积极参与,踊跃捐助。各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党政组织对灾区及贫困地区群众的关怀,宣传典型的感人事迹,弘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社会捐助的先进典型

宁夏友好爱心协会是一个社团组织。自1996年以来,围绕政府的扶贫攻坚工作,积极呼吁,多方奔走,尽最大力量争取外援,共引进科威特促善协会和友好人士捐助资金2821万元,创造性地开展扶贫济困献爱心活动。在西海固投资打机井81眼,发展水浇地15641亩,打盖碗水窖3700眼,发展稳定的窖灌地4500亩;新建18所乡级卫生院,56所村级医疗站,解决了20多万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受益群众30多万人次,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石嘴山市城市信用社积极开展助学、助残、救灾等活动,截至2006年,该单位和单位员工捐款捐物累计400余万元,受到了自治区政府、团中央、全国残联等部门的多次表彰。

宁夏银帝集团公司董事长朱奕龙,被人们评价为极具“百姓情结”的人,他是向社会捐助最多的宁夏企业家之一。

朱奕龙是浙江省丽水市人。2000年初投资宁夏的房地产业。

创业伊始,朱奕龙就开始了对公益事业不断的投入。南部山区受灾他带头捐款捐物,贫困大学生为经济困扰他出资帮助解困,学校破旧他出资改造,科研经费不足他予以赞助,东南亚发生海啸、我国南方发生水灾、扶助弱势人群他都慷慨解囊。截至2006年,朱奕龙投入公益事业高达2300多万元,建设希望小学44所。他获得了“中国光彩事业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全国侨界十杰”等荣誉称号。

宁夏兴俊集团董事长杨兴义,出生于宁夏同心县。经过多年的拼搏,创造了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十强企业之一。他说:“我们民营企业家当自家的腰包鼓起来之后,应该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时刻想着回报社会”。他捐资建设公共设施,捐资在贫困地区建学校,资助贫困大学生读书,订阅报纸赠送山区群众,帮扶下岗职工和困难企业,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爱心捐助奖章”等多个荣誉称号。

自治区红十字会秘书长刘静,多年奋战在奉献爱心的岗位上。她带领工作人员大力开展贫困救助、灾害救助和“红十字会博爱送万家”活动,共发放救灾救助物资1300多万元,受益人数达13万人次。

刘静非常热爱慈善事业,她组织了多次慈善活动。例如组织医疗单位参加空难现场营救、深入一线慰问医护人员,赶赴灾区了解情况,组织募捐,开展救灾。还积极争取外援,引进美国的项目资金援建博爱学校和改水、改厕等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刘静被自治区有关部门推荐为我区中华慈善奖的候选人,参加评选。

四、见义勇为:社会的正气歌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思想结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自1990年代以来,我区不断加大对见义勇为先进人物的表彰、宣传的力度,认真做好见义勇为先进人物的奖励抚恤工作,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见义勇为行列中来,先后涌现出一大批见义勇为先进分子,他们用自己的鲜血生命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体现时代精神的正气歌。他们为维护正义,敢于向邪恶势力作斗争的崇高品质;为了人民的安宁,不顾个人安危,把生命置之度外的英勇献身精神;嫉恶如仇,临危不惧,敢于向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无畏气概,都深深感染着世人,引领着社会风尚。

(一)多种表彰形式,及时温暖人心

1990年代后期,对于涌现出的见义勇为先进人物,自治区改变以前零散表彰的形式,采用每隔几年集中表彰一批的办法。与此同时,有关部门积极向全国推荐我区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的突出代表,努力扩大见义勇为先进人物的社会影响。

1995年11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和先进分子表彰大会上,我区胶带厂供应科的王建军、吴忠市东塔乡二道桥村三队农民王福(已牺牲)和工行中卫县支行经济民警梁志勇被授予“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的荣誉称号。

在1997年11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和先进分子表彰大会上,银川市群众艺术馆干部史苍(已牺牲)和银川市市政管理处干部孙永峰(已牺牲)被授予“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的荣誉称号。

在1999年11月召开的第六次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和先进分子表彰大会上,我区银川市光明锁业个体户闵明道和彭阳县新集乡大火村农民王永明被授予“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的荣誉称号。

在2001年11月召开的第七次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和先进分子表彰大会上,我区贺兰县习岗镇和平村农民余福和青铜峡市第三中学职工蔡斌被授予“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自治区公安厅政治部车建农被授予“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工作者”称号。

在2005年11月召开的第九次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和先进分子表彰大会上,我区见义勇为先进人物冯大山被授予“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获奖牌和3万元奖金。

在2006年9月下旬启动的第十次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和先进分子评选表彰活动中,我区见义勇为英雄卢雪鹏入围“全国见义勇为英雄”侯选人,参加全国的投票评选。

在2006年开展的“第三届‘昆仑润滑油奖’全国十大见义勇为好司机”评选活动中,银川市兴盈出租汽车公司的两位“的哥”王新宁、许国强成为侯选人,并当选。

1997年至2004年,自治区先后召开了三次见义勇为表彰大会,表彰见义勇为先进分子32人;五市也召开多次表彰大会,共表彰83人。仅近两年,全区就表彰了77人,发放奖金12.51万元。

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还充分利用节假日走访和慰问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及家属,详细询问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并发放慰问金、慰问品和补助金。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还提供了慰问金和轮椅。

(二)建立各级组织,多方筹集资金

为了切实加强见义勇为工作,2004年8月,自治区党委常委会研究同意成立宁夏见义勇为基金会。2005年11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拨款400万元,用于自治区见义勇为基金会基金。2006年5月,宁夏见义勇为基金会正式注册成立。各市、县(区)也分别设立了见义勇为基金。

为募集见义勇为基金,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固原市和中卫市采取党政、企事业单位募集一点,企业赞助一点,社会各界捐赠一点的办法,多方筹措增加基金。全区通过发行见义勇为明信片,共募得资金125.7万元。

目前,全区共有见义勇为基金1104.7万元,其中自治区400万元,银川市470万元,石嘴山市107万元,吴忠市95.7万元,固原市2万元,中卫市30万元,保障了见义勇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使见义勇为人员伤有所治、残有所养、亡有所扶,我区各市都出台了见义勇为奖励暂行规定,从奖励原则、类别等级、审定、基金来源和管理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将见义勇为的认定、表彰、奖励等纳入规范化的轨道。

(三)广泛宣传典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用英雄的事迹教育人、感染人、激励人,是新形势下弘扬社会正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形式。我区采取召开表彰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组织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发行明信片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见义勇为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努力营造助人为乐、伸张正气的社会氛围。

1995年12月17日,银川市市政工程管理处政工、保卫干事、共产党员孙永峰,为保卫本单位职工人身安全见义勇为、光荣献身,用热血和正气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孙永峰生前经常助人为乐做好事,当他遇害后,他所在单位的一名职工对着他的遗像久跪不起,口中不住念叨,你对我的热情帮助,我终生难忘。

1997年9月2日凌晨,银川市群众艺术馆保卫干事、共产党员史苍值完班回家途中,与盗窃自行车团伙英勇搏斗,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怀激越的正气歌。史苍生前做了数不清的好事,就像人们送给他的挽联上写的那样: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操心;亲处邻处朋友处、处处真情。

1997年11月21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追授史苍、孙永峰“维护社会治安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的荣誉称号,各颁发奖金2万元,号召全区广大人民群众以史苍、孙永峰为榜样,见义勇为,匡扶正义。

2004年3月2日,石嘴山市一所学校内发生了一起持枪抢劫案,该校治安保卫人员冯大山、陈凤鹏、朱建国同志,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英勇地同持枪的犯罪分子展开了殊死搏斗,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自治区综治委命名表彰冯大山、陈凤鹏、朱建国“勇斗歹徒治安先进分子”,分别奖励人民币3万元、2万元、1万元。由3位英雄组成的巡回报告团,深入石嘴山、银川、吴忠等地的机关、工厂、高校等单位,巡回报告近20场,听众达10多万人。

卢雪鹏,银川市温州商城个体工商户。2005年10月3日晚,在他人生命财产受到不法分子侵害的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英勇献身,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自治区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银川市综治委追授他“银川市人民群众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事实证明: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见义勇为的英雄并不孤单。在卢雪鹏不幸被犯罪嫌疑人持刀捅伤颈部血管后,“的哥”曹玉明迅速将卢雪鹏送到医院抢救,并积极协助公安机关破案。

怀念卢雪鹏的市民们,在银川市温州商城等地摆设了募捐箱,很多市民都自愿捐款。银川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一次性对其亲属给予了1万元见义勇为基金补贴。2005年10月9日上午,来自全区各界50多个单位的300多人参加了卢雪鹏的追悼会,为这位赢得所有人尊敬的人送行。

(四)群众广泛参与,积极弘扬社会正气

在英雄们事迹的感召下,出现了群众广泛参与,在日常生活中,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弘扬社会正气作贡献的喜人景象。

例如,银川市交通公安分局自2005年以来组建了义务110、出租车夜间义务巡逻队、公交车义务治安员队伍,广大群众踊跃参加,积极开展工作,涌现出了许多见义勇为的先进个人和典型事迹。

2006年3月,银川市召开表彰大会。12名见义勇为“义务110”先进个人被表彰,6家出租车公司获义务治安巡防先进集体称号。表彰会上,350名出租车司机、150名公交车司售人员被聘任为义务110和公交车义务治安员。

2006年10月,吴忠市有关部门组建了“义务110”治安队伍。首批入选的100辆“义务110”,驾驶员从各出租车公司、公交公司的共产党员、复员军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和治安积极分子中选拔而来,他们将积极参与社会治安巡逻防控等工作。

完成于2007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