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性质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性质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国外农村建设和旧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相比,具有不同特征:具有不同的社会特征。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性质_农村社会学新论

一、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性质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当代中国政府动员社会力量和全体农村公民利用农村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地推动农村社会健康地、高效地向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迈进的现代化建设运动。这个概念的形成有一个发展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其目的是引导全体农民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路。[17]合作化之后建立的以工农商学兵相结合、政社合一为特征的农村人民公社更被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更高形式。20世纪60年代,中央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目标之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主要内涵是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20世纪90年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代之以“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之类的提法,强调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又成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可见,新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对当时农村社会发展的不断探索。

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国外农村建设和旧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相比,具有不同特征:(1)具有不同的社会特征。国外农村建设的主体是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政府;中国旧社会乡村建设主体是知识分子群体;当今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国家及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府和农民群体。可以说,当今中国新农村建设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进行的,政府利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全社会力量、动员全体农民参加、其建设成果为全体农村居民共享的农村建设过程,具有完全不同的社会特征。(2)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进入21世纪后,我们国家发达了,经济实力增强了,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的物质精神生活需求提高了,所以,当今的新农村建设只能按当代要求进行建设。当今新农村建设与过去的乡村建设运动不同,要立意高远、内容丰富,而且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赋予新的内容。(3)具有不同的综合特征。知识分子开展的乡村建设运动虽然具有综合特点,但是没有涵盖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内容。而今天的新农村建设涵盖了农村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建设的所有内容,是更高层次的有机结合和综合协调的农村建设运动。(4)具有不同的联动特征。与国外农村建设和乡村建设运动不同,当今中国新农村建设是以城市社会发展为标准的、以“以工辅农”为途径的城乡互动过程。在建设含义和工作部署上,是城乡融为一体、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的,而不是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抓农业。

当今中国开展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社会意义,有利于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促进中国社会和谐;有利于加速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步伐;有利于全面缩小我国城乡差别。所以,新农村建设是适应社会进步、提升中国社会发展水平、促使中国早日进入文明富强和谐发展轨道的持续性的社会运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