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浙江省人口发展与城市承载力研究

浙江省人口发展与城市承载力研究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表1.2给出了浙江省各城市3—6普常住人口数,根据浙江省第6次人口普查,人口超过700万的是温州、杭州和宁波,其中以温州市人口为最多,达912.2万人。自4普以来,除衢州、丽水两市人口呈下降趋势外,浙江省各市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目前,浙江省只有丽水市人口密度略低于中国,其他城市人口密度较高且差异悬殊。2010年,浙江省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人口文化素质逐步提高。目前,浙江省内经济欠发达的衢州、丽水和台州文盲比重较
浙江省人口发展与城市承载力研究_2010浙江省人口普查重点课题及优秀论文集

浙江省人口发展与城市承载力研究

一、浙江省人口、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一)浙江省人口发展分析

1.浙江省人口现状和趋势分析

浙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浙江省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左右,陆域面积为全国的1.06%,下辖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11个地级市,其中杭州、宁波(计划单列市)为副省级城市。根据《浙江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省常住人口为5442.69万人,十年间共增加了765.1万人,增长为16.37%,年均增长率为1.53%,是中国大陆人口年平均增长率0.57%的2.68倍。

表1.1给出了浙江省历年人口普查的常住人口数据,从人口发展变化来看,浙江人口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1953—1982年的急剧增长阶段;二是1982—1990年的增长率急剧下降阶段,这时期计划生育政策成为一项基本国策,人口政策的刚性需求增强,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三是1990—2010年增长率稳中有升阶段,这时期浙江经济发展速度快,吸引大量的外省人口涌入,导致人口增速加快。

表1.1 浙江省1—6普常住人口和增长率

img280

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中省外流入人口为1182.40万人,占21.72%,该比重是2000年的2.75倍,1990年的54倍。省外大量人口的流入,再加上省外来的人口,其去向基本是城镇。流动人口的增加给城市的社会治安、环境和管理等带来了较大的压力。目前,居住在城镇的常住人口为3354.06万人,占61.62%,比2010年提高12.9个百分点,比全国2010年的49.7%高了11.9个百分点,充分表明浙江省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对人口的聚集能力进一步增强。

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浙江区域自然资源的承载压力。2010年浙江省常住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534.2人,是中国人口密度的3.8倍。人口密度是自然资源的函数,人口密度的大幅上升无疑给区域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上述分析表明从人口数量要素来看,浙江省人口对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压力日趋增加。

2.浙江省人口空间分布

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浙江省人口分布地区间的不平衡性,浙江省11个市之间的人口总量差异很大。表1.2给出了浙江省各城市3—6普常住人口数,根据浙江省第6次人口普查,人口超过700万的是温州、杭州和宁波,其中以温州市人口为最多,达912.2万人。人口在400—700万之间有台州、金华、绍兴、嘉兴4个市。人口在100—300万的有湖州、衢州、丽水和舟山4个市。人口最多的温州市是人口最少的舟山市人口的8.14倍,在1990年和2000年,这一比值分别为6.49倍和7.55倍,说明浙江省内各市人口空间差异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自4普以来,除衢州、丽水两市人口呈下降趋势外,浙江省各市人口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从4普到5普,温州人口增加最快,十年间增长了19.4%;从5普到6普,杭州、宁波和嘉兴市人口增速超过温州,达到25%以上。

表1.2 浙江省各城市3—6普常住人口

img281

续表

img282

人口密度也是衡量人口压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图1.1给出了中国、浙江省及各城市的常住人口密度(常住人口/土地面积)。目前,浙江省只有丽水市人口密度略低于中国,其他城市人口密度较高且差异悬殊。在全省11个市中,人口密度最高的是嘉兴市,高达每平方公里1152.15人,宁波、温州和舟山市的人口密度超过700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低的是丽水市,每平方公里仅为122.4人,嘉兴与其相差9.4倍多。这样的人口分布特点既与其自然、地理和环境的影响有关,也与其历史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联系。目前,浙江省人口分布呈现浙东南沿海人口密度高值带,而广大的浙中及浙西南地区的区域人口密度普遍低于每平方公里600人,形成一个人口密度低值区,几乎占到全省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浙东北环杭州湾地区和浙东南地区都是沿海地区,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高,因而人口密度较大;浙中及西南内陆地区为山地和丘陵地段,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img283

图1.1 2010年浙江省和各城市常住人口密度

3.浙江省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2010年,浙江省60岁及以上老人为755.86万人,占13.89%,比重较2000年上升了1.54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步提高。抚养比是一个衡量老龄人口和少儿人口压力的重要指标。由表1.3可知,浙江省抚养比为37.17%,低于全国42.72%的平均水平。在11个城市中,经济相对落后的衢州和丽水市抚养比较高,均超过50%,未来人口抚养负担比较沉重。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杭州、宁波和温州等地抚养比相对较低。全国少儿抚养比为23.7%,超过老人抚养比19.02%,而浙江省的少儿抚养比(18.12%)要略低于(19.02%)。浙江省的大部分城市老年抚养比要高于少儿抚养比,金华、台州和丽水市老年抚养比略低于少儿抚养比。温州市的少儿抚养比要远高于老年抚养比,这主要跟该城市较高的出生率有关。

表1.3 2010年全国、浙江省及各城市抚养比

img284

4.浙江省人口素质

人口受教育状况是反映人口文化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2010年,浙江省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人口文化素质逐步提高。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507.78万人,占比为9.86%,略高于全国的9.53%,较2000年有了快速的增长。初高中学历占53%左右,呈现比较快的增长。这说明浙江省普及初高中段教育已初具成效,高等教育也逐步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但由于历史欠账和老龄化因素的影响,全省文盲率虽有较大下降,但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4个百分点。目前,浙江省内经济欠发达的衢州、丽水和台州文盲比重较高,均超过8%;温州市文盲比重超过7%,杭州、宁波、绍兴文盲比重较低,在4%以下。同时,杭州高等教育学历比重人口远高于其他城市,是浙江省平均水平的2倍多,达到20%左右。宁波和舟山高等教育人口比重超过1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余城市的高等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二)浙江省自然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1.浙江省自然资源现状简析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部,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降水量为1600mm左右,是中国降水较丰富的地区之一。尽管浙江省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位居全国前列,但全省人均年水资源占有量低。2010年统计资料显示,全省年水资源总量为1398.6亿m3,人均年水资源量为2600m3,高于联合国2000m3的贫水警戒线标准。最新的2011年统计资料表明,浙江省水资源总量为744.96亿立方米,较2000年下降了23%,略低于1700m3的国际严重缺水警戒线水平。而且浙江省水资源受到时空分布不均匀的限制,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水资源条件不匹配,省内70%的降水集中在5—10月的梅汛与台汛期,年际水量差异大,丰水年和枯水年相差2.5倍。环杭州湾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的70%,人口占全省的50%,但水资源总量仅为全省的1/4;浙西南山区(县)水资源丰沛,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前者的数倍。随着地方工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不足将越来越制约经济的发展。

浙江省现有林地面积667.97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584.4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60.5%。活立木总蓄积1.94亿立方米。森林面积中,乔木林面积420.18万公顷,竹林面积78.29万公顷,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面积85.95万公顷。虽然近几年浙江省森林覆盖率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蓄积量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浙江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省份,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百分之一点五左右,常住人口却占全国的百分之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还依然面临着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趋势,浙江省耕地将不堪重负。

2.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简析

2011年,浙江省生产总值为32000亿元,比上年增长9.0%(见图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8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64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4015亿元,分别增长3.6%、9.1%和9.4%。人均GDP为5866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9083美元),增长7.1%。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4.9∶51.6∶43.5调整为4.9∶51.3∶43.8。浙江省从业人数增长很快,10年间增速为46%。

img285

图1.2 浙江省2001—2011年GDP增速(%)

全国和浙江省第6次人口普查显示,浙江省家庭户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0.13平方米,远高于全国人均31.06平方米的水平。图1.3给出了浙江省及各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衢州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最高,达到56.05平方米,嘉兴、湖州、绍兴、金华、杭州和台州市均高于40平方米。温州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最少,与全国人均水平持平。2011年末浙江省共有卫生机构1.67万个(不包括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1934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7.69万张,已设置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8个、服务站6032个。

img286

图1.3 中国、浙江省及各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方米/人)

二、浙江省及各城市人口承载力的定量评价和预警分析

人口合理分布并不等于人口在国土的均衡分布,浙江省各城市经济发展、资源等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用人口密度作为人口分布合理性指标是有缺陷的。我们认为人口区域分布的合理性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人口承载能力,其二是地区资源环境的人口承载能力。因此,本章从浙江省及各城市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角度出发,构建人口综合承载力的系统模型,计算浙江省及各城市人口压力指数并建立预警系统。

(一)基于综合承载力的适度人口测算理论和方法

1.承载力和适度人口的概念界定

所谓人口容量就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所能抚养的人口数量。由于考虑的范围、时期、条件和目标不同,人口容量就有了不同的含义。如果仅仅考虑到维持人们的最基本生活需求,那么得出的就是一个地区所能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如果要达到一个理想的目标,则实际上得出的是适度人口[1]。所谓“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自然—社会复合的生态系统保持永续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负载和容纳的理想人口数[2]。

承载力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马尔萨斯时代,马尔萨斯首先发现环境限制因子对人类社会物质增长过程有重要影响。其后,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人口发展和区域承载力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是,纵观国内外学术界对人口发展与区域承载力的研究,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令人信服的研究结论。我们发现,国外学者更着重从经济和社会角度来研究人口发展与城市承载力,而国内学者则更多地关注资源、环境因素对人口发展和城市承载力的影响,且多从单一因素角度研究人口发展和城市承载力,而影响区域合理人口承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仅从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来探讨区域人口合理承载力问题,会造成人口合理承载力估算的偏差。而且,目前大多研究结果是静态的,缺乏对人口承载力的动态比较分析以及与相关的政策分析相结合。目前,对浙江省人口发展与城市承载力的研究主要有定性和定量方法,定量方法仅限于资源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角度展开阐述,缺乏系统、复合的人口发展与区域承载力研究[3-7]。

人口是社会生活的主体,要生存就离不开特定区域资源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事实上,人口、社会经济系统和资源系统是一个相互交织、紧密联系的整体,人口的发展不但受社会经济和人口自身变化的影响,最终要受自然资源的承载容量制约。可是由于人口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条件总是在不断变更,没有一个可供衡量的基本标准。因此,适度人口就成了一个空洞的抽象概念。鉴于此,我们认为适度人口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使人均生活质量在一定时期不低于参照区的特定区域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下保持永续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负载和容纳的最适宜的人口数。可见,此适度人口概念体现了资源的约束性、经济社会的动态性和空间的特定性。

2.测算模型

由于不同区域资源环境的自我维持能力、人类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对综合承载力的认识水平和价值取向不同,综合承载力在形式、内涵和应用领域的表现多种多样,评价方法也各不相同。为了能够较清楚的分析不同的区域承载人口的差异,本文以一个或数个比研究区更大的参照区作为对比标准,根据参照区的资源、经济和社会总量,研究区域的相应总量,计算出研究区域的资源、经济和社会指标的人口承载力,即P-R-E模型。近几年P-R-E模型被广泛应用于人口承载力的研究,详细可参阅[8—10]。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img287

fn表示研究区的自然资源、经济或社会总量,F为参照区对应的总量,P为参照区的常住人口总量。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定区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区域内已有自然资源存量依赖性将越来越低。因此,区域适度人口不应该取决于单一要素的承载力,而取决于经济、资源和社会等多要素的综合承载力。但区域综合承载力不是固定的,是与资源和社会经济背景密切相关,随自然生态结构、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动而不断变化。

3.指标选取和权重确定

适度人口指对一国或地区发展最适宜的人口数量,这种适度人口数量可以根据一定的经济、资源禀赋和社会状况来确定。我们从指标的代表性和可采集性出发,在经济人口承载力方面选择GDP和就业人口承载力作为替代指标;在资源人口承载力方面选择水资源人口承载力、森林资源人口承载力和耕地人口承载力作为替代指标;社会承载力选择住房面积、医疗(床位数)和受教育年限指标,具体指标如表2.1所示。常住人口、住房面积和受教育年限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和浙江省第5、第6次普查数据,其他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部分数据通过全国、浙江省及各城市统计年鉴获得。

为计算综合承载力,我们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在向有关专家咨询和文献查阅基础上,根据指标承载力的有关特点,我们对一级指标,构造判断矩阵如下:

img288

经计算CI=0.0046,CR=0.0088<0.1,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最终确定权重向量[0.297 0.5396 0.1634]。对于二级指标,资源和社会承载力判断矩阵为

img289

经计算CI=CR=0,小于0.1,认为判断矩阵一致性可以接受,最终确定权重向量[0.5 0.25 0.25]。经济承载力,我们选择权重[0.8 0.2]即可,具体权重结果见表2.1。

表2.1 综合人口承载力指标和权重

img290

(二)基于综合承载力的浙江省及各城市适度人口测算

1.浙江省适度人口测算

我们以全国为参照区,对浙江省适度人口进行测算。由于现实的区域人口承载状况N大小同理想的区域人口承载量M大小并不完全吻合,通常会有一定的偏差,从而导致区域承载状况出现人口赤字状态(M<N)、人口均衡状态(M=N)和富余人口状态(M>N)三种情况。表2.2分别给出了浙江省2000年、2010年各个指标的适度人口和盈余人口,其中盈余人口等于区域人口承载量减去现实的区域人口承载量,盈余人口大于0说明指标承载力较强,负值表示某地区的该指标人口承载已超负荷。

表2.2 2000和2010年浙江省适度和盈余人口测算

img291

类似于2000年,2010年浙江省森林和耕地资源承载力依然较弱,盈余人口远低于0,这跟浙江省本身森林和耕地资源严重匮乏有关。2010年,水资源虽然由2000年的盈余人口由负变为正,但由于水资源易受降水影响,波动性很强,因此这一结果的参考价值大打折扣。如2011年,浙江省水资源总量锐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浙江省水资源承载力依然令人担忧。2010年,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呈现良好的人口承载能力,就业人口充足,盈余人口大于0。相比较2000年,就业盈余人口有较快增长,这与近10年浙江省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吸引外来劳动力流入有关。2010年,浙江省住房盈余人口虽然较2000年有所下降,但承载力还是比较强。床位盈余人口一直小于0,实际人口大于理想的承载人口。从教育年限承载力上看,虽然盈余人口为负,但距离全国平均水平已不远,说明浙江省重视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取得了一定成效。根据表2.1给定的权重容易计算可知,浙江省的资源适度人口远小于实际人口,经济适度人口则远大于实际人口,社会适度人口也超过实际人口,综合承载力的盈余人口大于0。因此,以全国为参照区域,浙江省适度人口容量有一定增长的空间。

2.浙江省各城市适度人口测算

为探讨浙江省各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的合理和科学性,进一步以浙江省为参照区域,计算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11个城市各指标的人口承载力。表2.3和表2.4给出浙江省2010年各城市适度人口和盈余人口的测算结果。

由表2.3和表2.4结果可知,杭州除水资源和耕地盈余人口小于0外,其余指标均大于0,说明人口承载状况相对比较理想。宁波和舟山市资源盈余人口均为负,GDP承载人口大于现实人口,但就业和住房盈余人口小于0,存在一定的人口承载压力,受教育年限承载宁波盈余人口为正,舟山则小于0。温州所有指标的盈余人口均为负,台州市除住房承载人口大于现实人口外,其余指标盈余人口均小于0,两城市的人口承载很不乐观。嘉兴和绍兴市的水和森林资源盈余人口均小于0,耕地资源承载人口大于现实人口,耕地保护不错,GDP和就业承载人口大于现实人口,绍兴的社会承载指标盈余人口均大于0,嘉兴社会承载指标中仅有住房承载人口大于现实人口。湖州市的水和森林资源盈余人口均小于0,耕地资源承载人口大于现实人口,GDP和就业承载人口均小于现实人口,住房和医疗(床位数)盈余人口大于0,受教育年限盈余人口则小于0。金华、衢州和丽水市资源指标盈余人口均大于0,经济承载指标盈余人口均小于0,住房指标中金华和衢州的承载人口大于现实人口,床位数指标仅丽水的盈余人口大于0,3个城市的受教育年限指标盈余人口均小于0。

表2.3 2010年浙江省各城市适度人口测算

img292

表2.4 2010年浙江省各城市盈余人口测算

img293

续表

img294

(三)浙江省及各城市适度人口预警分析

1.浙江省人口承载力预警分析

为了更清楚地分析浙江省各城市适度人口空间上的差异性,我们引入人口压力指数的概念。人口压力和适度人口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都是人口与其生存地区关系的体现。适度人口是一定条件下区域可承载的最适宜的人口数,人口压力则表示现有人口对其承载因素所产生的压力水平。因此,人口压力指数也因承载指标不同而不同。令

img295

其中,Iij为第j城市第i个指标承载人口的压力指数,Aij为第j城市第i个指标承载人口数量,Aj为第j城市现实人口数量。当Iij>0为富余状态,Iij=0为临界状态,Iij<0为超载状态。为了进一步区分超载情况,我们确定-0.2<Iij<0为轻度超载状态,-0.4<Iij<-0.2为中度超载状态,Iij<-0.4为严重超载状态。分别记上述4种人口承载力为无警警度、轻警警度、中警警度和重警警度,浙江省各指标人口承载力预警结果见表2.5。

表2.5 2000和2010年浙江省人口压力指数和预警分析

img296

由表2.5结果可知,耕地面积不管在2000年还是2010年均是重警,说明耕地面积是浙江省适度人口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森林资源则由2000年轻警变为2010年的中警,森林承载力情况进一步恶化。医疗(床位数)承载力和受教育年限压力指数略小于0,为轻警。

2.浙江省各城市人口承载力预警分析

表2.6和表2.7分别给出了2010年和2000年浙江省各城市的人口压力指数。杭州市水资源压力由正转变为负,理想承载人口小于实际人口,耕地压力指数2010年较2000年进一步加大。宁波资源承载力不理想,除耕地压力指数由正转变为负外,水资源和森林资源承载力进一步恶化。温州市承载压力指标均小于0,人口处于严重超载状态,2010年的资源承载指标的压力指数绝对值增加,人口承载压力不断增大。GDP指标的人口压力指数从-0.22变为-0.35,经济承载力进一步变差。2010年嘉兴市资源承载力与2000年相比差异不大,耕地资源进一步得到有效的保护。就业承载压力指数发生根本性好转,劳动力供给较2000年更为充足。湖州市各指标的人口压力指数较2000年变化不大。绍兴森林资源承载压力指数大为缓解,但水资源承载力压力由所增强。经济承载压力指数变化不大,床位压力指数由负转为正,床位承载的现实人口小于理想承载人口。金华市水资源承载压力由负转为正,但GDP的承载压力增加,就业则由正转变为负,存在劳动力流失到省内其他城市的趋势。人口的教育素质压力指数也由正变为负。衢州和丽水市资源承载压力均大于0,且数值在变大,相对资源承载力更强。衢州和丽水市GDP承载的压力指数虽然都小于0,但较2000年均有明显改善。舟山市森林资源承载压力指数有所缓解,但水资源承载力压力由所增强。GDP承载压力指数由-0.13转变为0.15,经济承载力发生根本性好转,经济适度人口有增加的空间。台州市除水资源压力指数略微好转外,森林和耕地资源承载压力进一步增大,台州就业承载压力指数由正转变为负,存在劳动力流失到省内其他城市的趋势。

表2.6 2010年浙江省各城市人口压力指数

img297

表2.7 2000年浙江省各城市人口压力指数

img298

表2.8给出了2010年浙江省各城市的预警分析。出现重警的承载力指标主要是水资源、森林资源和耕地资源,分布在宁波、温州、嘉兴和舟山等资源匮乏的城市。目前,浙江省人口承载力限制性因素差异较大的主要还是资源承载力,如丽水人均水资源量是嘉兴的20多倍。经济承载力中GDP指标出现4个中警,金华、丽水和衢州市主要是因为经济基础相对较差,而温州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经济滑坡明显。社会承载力指标中温州的住房和床位数均为中警,该指标理想的承载人口小于实际人口,其余城市的社会承载指标最高警情为轻警。

表2.8 2010年浙江省各城市预警分析

img299

表2.9给出了2000年和2010年浙江省各城市资源、经济、社会和综合承载力的人口压力指数,各城市综合承载力在2000年和2010年差异不大,均未出现压力指数符号相反的情况,温州和台州综合承载压力进一步增大,湖州和舟山市承载压力有所减少。综合表2.6—表2.9,2010年杭州和绍兴市除资源承载压力指数小于0外,经济和社会承载压力指数均为正,且现实人口小于理想的承载人口,有较好的人口发展空间,称为A类城市。宁波的经济承载压力指数大于0,资源和社会承载指数均小于0,但现实人口略小于理想的承载人口,有一定的人口发展空间,称为B类城市。丽水和衢州,资源承载指数远远大于0,而经济承载压力指数小于0,现实人口也处在理想人口下方,有很好的人口发展空间,称为C类城市。嘉兴和舟山市资源承载指数小于0,但经济承载指数大于0,现实人口略大于理想人口,称为D类城市。湖州和金华市经济承载指数小于0,其他承载指数各有正、负,现实人口略大于理想承载人口,经济适度人口发展不容乐观,称为E类城市。温州和台州市资源、经济和社会承载压力指数均小于0,现实人口远大于理想人口,适度人口发展空间值得担忧,称为F类城市。

表2.9 2000和2010年浙江省各城市资源、经济、社会和综合承载力的人口压力指数

img300

3.浙江省人口合理布局分析

人口合理布局为一种合理的人口分布状态,是人口分布与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均衡和合理状态。人口合理布局研究能克服人口分布的不合理性,协调人口增长与分布同资源、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以便更合理而有效地开发利用资源,促进生产力以更快速度发展,并使人类生活与生产的环境条件不断得到改善,达到经济、社会与资源效益的有机统一。

从第一部分分析可知,目前浙江省人口增长较快主要是杭州、宁波、嘉兴和温州等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表2.10给出了2010年浙江省各城市适度人口和盈余人口,杭州市虽然资源承载有限,但由于其经济发展速度快,社会承载指标良好,可迁移的人口有100多万,是省内城市人口迁移的较佳“落脚地”。绍兴和宁波经济发展较好,规模企业多,能吸引大量劳动力,也有几十万的人口盈余,也是省内人口的迁移地。丽水和衢州资源丰富,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加快,适度人口迁入分别达到190万和90万左右。温州和台州由于资源匮乏,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导致适度人口远大于理想人口,是省内人口流出的主要城市。嘉兴和舟山主要受制于资源,人口应该要适度迁移到省内其他城市,但由于其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未来可能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造成资源压力进一步加大。2011年3月,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因此,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和发展更会掀起舟山经济的热潮,造成人口规模的迅速增加。金华和湖州市由于其经济承载相对较弱,人口需迁移几十万到省内其他城市。本研究报告不是寻求绝对的适度合理分布,而是基于浙江省为参考区域的人口相对合理流动。因此,我们认为浙东南的甬台温高速相连的城市温州和台州的人口可以适度流向浙东北环杭州湾的杭甬高速相连的主要城市或西南内陆城市,达到适度人口的均衡。

表2.10 2010年浙江省各城市综合承载适度人口和盈余人口

img301

三、浙江省各城市人口承载力的预测分析

合理人口预测是区域总体规划的首要工作,它既是区域规划的目标,又是确定总体规划中的具体技术指标与区域人口合理布局的前提和依据。合理预测浙江省城市人口规模对浙江省总体规划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预测浙江省各城市人口规模时,必须研究经济、资源和生态容量对人口承载能力的影响,探讨各城市人口的合理承载量,以充分发挥城市的各项功能。

(一)经济适度人口容量预测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区域适度人口的重要因素。从当前我国发达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联系的实际看,应该将就业看成制约人口容量乃至制约适度人口规模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区域的居住人口实际上是由劳动力来供养的,劳动力需求量构成了区域人口承载力的最重要的基础。在一定的平均抚养系数下,一个区域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的数量和质量就基本决定了该区域的经济适度人口规模[11-12]。

img302

对一个相对较长时期劳动力需求态势进行预测时,一个简单而且有效的方法是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模型。就业人口需求量模型表述如下:

img303

其中,就业人口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就业弹性系数,N为预测的年份与现状年份的差。

目前,该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适度人口容量的预测,详细可参考文[13-14]。近10年,我国GDP平均增速为10.93%,浙江省平均增速为12.66%。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确定GDP增速7%,我们对此测算恰好为近10年国家GDP平均增速的65%。根据浙江省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民生改善工程上。因此,我们对浙江省各城市近10年平均GDP增长率(表3.1)乘以60%获得2010—2020年GDP增速,浙江省2010—2020年预期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61%。

表3.1 浙江省各城市近10年GDP平均增速和就业弹性

img304

对于浙江省各城市的就业弹性,考虑到经济增长形势放缓趋势明显,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因此我们认为2020年浙江省各城市的就业弹性降低原来的10%-20%可能会比较合理,如杭州就业弹性2010年为25.31%,我们预计2020年就业弹性为20.25%-22.78%。根据GDP未来增速和就业弹性可计算出2020年浙江省各城市劳动力需求量(表3.2)。

表3.2 2020年浙江省各城市劳动力需求量

img305

由于缺乏2020年浙江省各城市从业人口和被抚养人口的具体数据,考虑到浙江省未来将会出现常住人口抚养比逐步提高和就业人口比重逐步下降的趋势,我们选择2010年浙江省各城市从业人员数占常住人口比重的80%—90%来代替2020年的劳动人口占比。根据前面预测的2020年浙江省各城市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以及劳动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比率,可以确定浙江省各城市适度人口的变动范围,结果见表3.3。

表3.3 2020年浙江省各城市经济适度人口预测

img306

由2020年浙江省各城市经济适度人口预测可知,浙江省各城市经济适度人口都有一定的增长空间。按照低方案,嘉兴、杭州、宁波、温州、绍兴、舟山和湖州市经济适度人口增长空间超过25%,甚至杭州可高达将近40%的适度人口增长规模。金华市经济适度人口增长空间超过20%;衢州和台州增长空间为15%左右;丽水经济适度人口增长空间最小,为10%左右。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未来10年,浙江省各城市经济增长需要的劳动力可能并不一定能够得到足够的供给。这就预示一个当前时期还无法想象的情况,就是未来浙江省各城市可能还无法吸纳到各自城市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和人口。如果是这样,那么浙江省就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加大吸引劳动力的措施,以满足浙江省各城市经济发展所需;要么加快提升和改善产业结构,注重用高技术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改造为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从政策上适时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用低于经济适度人口规模的人口总量,来实现经济迅速增长的目标。

(二)水资源适度人口容量预测

水资源目前已经成为限制全国许多区域人口承载力的主要因素,2010年浙江省人均水资源虽然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省内许多城市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依然相当严重。表3.4给出了2010年浙江省各城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水资源总量/常住人口),浙江省丽水市人均水资源远高于国际贫水警戒线水平2000m3,衢州、杭州、温州和台州市略高于国际警戒线水平,湖州和绍兴略低于警戒线水平,嘉兴和舟山市人均水资源总量只有警戒水平的40%,宁波为80%。2011年浙江省水资源总量为744.96亿立方米,按2010年常住人口来计算,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1620m3左右,略低于1700m3的国际严重缺水警戒线水平。浙江省各城市水资源总量都较2010年有大幅下降,如2011年温州水资源总量为88.76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为1112m3,远低于国际严重缺水警戒线水平。水资源的缺乏直接导致城市供水能力不足,生活用水的可供应人口受到很大限制,这类因素也将成为人口承载力的制约因素,所以很有必要计算水资源的人口承载力。

表3.4 2010年浙江省各城市人均水资源总量

img307

对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现有研究方法主要有供需水的预测平衡法[15]、灰色系统预测法[16]和系统动力法[17]等。水资源的供需水的预测平衡法计算方便,简单直观。本文将采用该方法对浙江省各城市2020年的供水能力进行预测,并按一定折算系数测算生活用水量,进而预测2020年浙江省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下的适度人口规模。浙江省各城市属于我国规定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的第三类区域,用水标准为120—180L/(人·日)。表3.5给出了2010年浙江省各城市人均生活用水量,大部分城市生活用水量在国家核定标准之内。衢州市人均生活用水量远高于国家用水上限标准。杭州和绍兴市略高于国家用水标准的上限标准。温州、湖州和舟山市生活用水要略低于国家核定下限标准水平。水资源和生活用水数据来源于浙江省各城市水资源公报。

表3.5 2010年浙江省各城市年人均生活用水量

img308

通过2001—2010年的浙江省各城市供水数据分别利用自然增长率法和灰色系统法预测2020年各城市供水能力(表3.6),以此得到未来实际水资源人口承载力。对比2010年结果可知,除金华和衢州供应能力略有下降外,其他城市供水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按照近10年生活用水占供水总量的比重,可测算出2020年浙江省生活用水供水量(表3.7)。

表3.6 2020年浙江省各城市供水能力预测

img309

表3.7 2020年浙江省各城市生活用水供水能力预测

img310

根据我国第三类城市生活用水标准:120—180L/(人·日),测算出浙江省各城市2020年适度人口区间范围(表3.8)。2020年,杭州、宁波、绍兴、衢州和丽水市低方案下城市适度人口超过2010年常住人口,以上城市生活用水适度人口预计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按第三类城市生活用水标准,温州和舟山市适度人口已不存在增长的空间,未来人口增长带来的生活用水问题令人担忧,若按2010年生活用水标准测算,温州和舟山市2020年的供水适度人口至多有10%以上的适度人口增长空间。浙江省其他城市2020年高方案下的适度人口均超过2010年常住人口,但低方案的适度人口要低于2010年常住人口。因此,水资源短缺造成生活用水紧张的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浙江省大部分城市的适度人口增长。

表3.8 2020年浙江省各城市水资源适度人口预测

img311

(三)生态适度人口容量预测

只有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才能保证在城市生活的人们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城市内保持着一定的自然景观地域或者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例如休憩地、风景区或为调节城市建设而保留的土地等,这对于城市的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城市绿地是居民与城市自然生态保持和谐的基本保障,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内容。对于城市来说,城市总用地面积是有限的,在必须保留足够的人均绿地用地的前提下,城市绿地就成了限制浙江省各城市人口规模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将依据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来确定生态层面的适度人口[13,18]。

通过绿地计算城市生态人口容量是较常用的方法之一。根据国务院2001年5月3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要求,到2010年,城市规划建成区绿地率要达到3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m2以上。根据最新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现已采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取代“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其中

img312

浙江省及各城市生态人口承载力可以用城市公园绿地面积除以常住城市人口来表示。2010年,浙江省公园绿地面积为20090公顷,常住人口中城市人口为2038.6万人,人均绿地面积为9.85m2,接近于全国城市规划标准水平。表3.9给出了2010年浙江省各城市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园绿地面积/常住城市人口),结果表明除温州远低于全国城市绿化标准10m2外,其他城市的人均公园绿地均大于城市绿化标准。目前,温州正实施“森林围城”和“山水城市”建设战略,建设宜商宜居的生态型园林城市。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温州城市公园绿地面积为2259公顷,较2010年增加了31.7%,远远超过浙江省的平均增长率6.92%。

表3.9 2010年浙江省各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img313

下面,我们根据浙江省各城市历年的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利用自然增长率法对2020年浙江省各城市公园绿地面积进行预测,结果见表3.10。

表3.10 2020年浙江省各城市公园绿地面积预测

img314

根据城市发展对公园绿地的需求日益提高,我们将人均12—14m2公园绿地作为2020年城市人均公园绿地的标准,对2020年各城市的城市适度人口进行测算(表3.11)。

表3.11 2020年浙江省各城市生态适度的城市人口容量

img315

为测算出2020年各城市的常住人口容量,我们需测算城市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2000年,浙江省城市人口占常住人口28.5%,2010年该比例上升为37.5%,占比增幅为31.5%。表3.12给出了2000年和2010年浙江省各城市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除台州略微下降外,2010年大部分城市常住城市人口占比都有了较快的增长,其中温州占比增幅最快,达到72%。

表3.12 浙江省第5和6次人口普查各城市常住人口中城市人口占比

img316

现假定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城市人口占比的增长趋势不变,利用自然增长率法可测算出2020年浙江省各城市常住人口(表3.13)。2020年湖州、嘉兴、绍兴、丽水和杭州市生态适度人口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低方案下的适度人口比2010年常住人口要超过30%左右。宁波、舟山、衢州和台州2020年生态适度人口也有一定的增长空间。金华市低方案下的2020年公园绿地适度人口要小于2010年该市的常住人口,高方案下略高于目前的常住人口,说明金华市未来生态适度人口增长空间有限。2020年温州市高方案下的公园绿地适度人口要小于2010年的常住人口,未来适度人口增长值得担忧,若以人均10m2为标准,至多存在10%左右的适度人口增长空间。

表3.13 2020年浙江省各城市生态适度人口容量预测

img317

(四)适度人口容量的综合预测

区域适度人口预测是一个复杂系统,因此在计算适度人口时不能仅仅进行单一要素单一目标的分析,而是要强调经济、资源和生态约束下对适度人口的综合分析。由于城市适度人口发展未来要求会越来越高,由胁迫定理,城市发展的优劣往往不是由最优的条件决定,而应由最制约发展的因素左右,每一个影响因素都可能成为人口容量的最短边。

根据木桶原理,我们选择经济、水资源和生态适度人口低方案的最小值作为适度人口的下限,高方案的最小值作为适度人口的上限,表3.14给出了2020年浙江省各城市适度人口预测范围。我们称上限值为适度人口的“相对充裕线”,下限为“注意警戒线”。

表3.14 2020年浙江省各城市适度人口综合预测范围

img318

由表3.14可知,杭州、绍兴市适度人口的相对充裕线要远超过2010年常住人口,适度人口至少有25%以上的增长空间。宁波、衢州和丽水市适度人口相对充裕线要高于2010年的常住人口,其中衢州至少有10%以上的增长空间,宁波和丽水市若按警戒线计算分别最多有28%和22%的增长空间。嘉兴、湖州、金华和台州市适度人口相对充裕线要小于目前的常住人口,注意警戒线高于当前的常住人口,适度人口增长比率最多分别为12.7%、6.7%、11.4%和7.4%。温州和舟山市未来适度人口警戒线要小于2010年的常住人口,舟山市若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未来适度人口最少有20%的增长空间。温州市不仅水资源短缺,而且公园绿地面积缺乏,因此未来适度人口增长最令人担忧。若假定2010—2020年常住人口增速与5普—6普增速保持不变,温州、舟山、嘉兴、湖州、金华和台州市2020年将会出现人口容量大于适度人口的现象,存在一定的人口承载压力。

通过与表3.3、表3.8和表3.13比较分析可发现,嘉兴、湖州、金华、舟山和台州市2020年适度人口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水资源;丽水未来适度人口增长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经济因素;绍兴和衢州市人口增长最大的限制因素是水资源和经济因素;宁波和温州未来适度人口增长最主要限制因素为绿地和水资源;杭州市2020年适度人口增长最大的限制因素是公园绿地面积。2020年预计大部分城市适度人口将受水资源因素限制,经济和生态适度人口承载容量相对比较乐观,因此从长远角度来看水资源要素将成为制约浙江省各城市适度人口增长的主要瓶颈。

本研究报告仅考虑三种重要因素对未来适度人口的影响,实际上还有其他因素如森林、耕地资源,住房和城市交通等都是适度人口增长的限制因素。因此,实际的适度人口很有可能会小于本研究的测算结果,这点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警惕。

四、浙江省人口提升策略分析

由于浙江省现实人口规模、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产生一定背离。因此,为了缩小现实人口与适度人口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就需要借助宏观干预,控制人口增长,优化人口空间结构,提高人口支撑能力体系等对策体系,使浙江省人口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承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与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适度人口的调控目的就是要降低人口压力和提高人口支撑能力。主要途径有:一方面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空间分布;另一方面是增加制约因素的人口承载量。实际上,进行调节时两种方法往往同时起作用。

(一)实施人口控制对策

1.控制人口规模

由上述分析结果可知,浙江省部分城市未来适度人口增长空间不大,尤其是温州、台州、金华和湖州等城市。因此,浙江省必须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加权效应”对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突出做好重点地区和人群的计划生育工作,尤其是浙南区域的温州、金华、台州和丽水市,这些城市2010年的出生率均在10%以上,温州甚至高达13.71%。

人口老龄化是影响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目前,浙江省少儿人口迅速下降,从而相应地推动老龄人口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少儿人口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城市老年人口比重过大,如浙江省经济相对落后的丽水和衢州老年抚养比高达25%以上,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经济相对发达的省份由于省外人口尤其是省外年轻人口的大量流入,延缓了老龄化的速度,形成部分城市的“人口红利”期。因此,浙江省还需要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加大对生活困难老人的救助力度,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保障老年人群全覆盖,尤其是浙江省老龄化程度较高和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切实增加养老保障收入,不断提高老年医疗保障水平。鼓励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市在养老保险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障工作。

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为浙江省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同时大规模人口迁移也为浙江省区域发展、产业布局、生态建设、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浙江省应该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建立流动人口优质服务体制机制,使流动人口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形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盘棋”格局。同时,要研究制订推动人口有序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探索通过产业结构的提升,带动人口转移的具体路径和模式。

2.提高人口素质

提高人口素质是人口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更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因此,在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要提高人口素质。人口素质问题比数量问题还重要,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资源环境配置效益的高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现代化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综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由数量向质量扩张的历史。人口素质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之间存在着正比例关系,可以说人口素质的变动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应高度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而且,随着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未来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科技素质和生产技术的要求将不断提高。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使其适应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从而促进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有效结合,扩大经济人口容量。人口素质与人口的生育水平呈负相关,高素质人口通常生育率较低,人口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人口数量的控制。其次,人口素质提高是科技进步的源泉,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提高人口素质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扩大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从而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目前,浙江省教育水平和劳动者素质并没有与经济发展相匹配,在全国只能处于中游水平。浙江省除杭州、宁波和绍兴市教育及劳动者素质较好外,其他城市的人口素质都相对较弱,因此,浙江省应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常住人口的整体素质。一种方式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和完善充满生机的造血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人口的总体文化素质;另一种方式是引进高素质人才,努力营造富有活力的输血机制。第一种方式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固然重要,但由于人才培养周期长、成本高、风险大,相对于本地人口而言,迁移的高素质人才,不仅就业成本低,而且会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给浙江经济注入巨大的生机和活力,缓解浙江省高级人才资源严重短缺的矛盾。因此,从长远看浙江省大部分城市可充分利用良好的区域经济优势和投资、创业环境,积极出台吸引人才的各项优惠政策,同时留住优秀外来人才,在短时期内最大限度解决人口素质和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的问题。

3.优化人口分布空间

人口空间格局不仅受自然环境、经济就业和生活质量等自组织分布要素的引导,还受到政府管制和调控的制约,不可能完全通过自组织而实现人口分布的优化。

人口空间布局调控的目标就是要寻求一种与经济、社会、自然资源条件相协调的一种模式,减少人口分布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实现人口分布的生态、生产、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合理的人口空间结构,可以使人口与资源、经济、社会的关系在“位置”上得到优化配置,使区域的三种生产关系不断地进行协调,使其创造巨大的区域人口经济效益、人口社会效益和人口生态效益。

人口空间结构问题实质就是人口与经济、资源、社会承载力的区域匹配问题。人口迁移很大程度上导因于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匹配关系的区域差异,并又赋予后者以深刻影响。浙江省持续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其人口必须要与经济、资源与社会承载力相适应。

面临浙江省总人口的既定增长态势,为了最大限度地缓解浙江省现实人口总量与适度人口的矛盾,努力探寻逐步实现人口与经济、资源和社会承载力合理区域匹配的途径。

A类和B类地区,虽然经济承载人口相对富余,人口继续迁入是有其一定必然性的,但人口与资源承载力的矛盾已相当尖锐,而这一矛盾的继续加剧势必也将对经济承载力的提高起到一定的阻滞作用。此类地区的富余经济承载力不宜全部用于支持人口,而应有部分用于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上,以提高资源和生态承载能力。

C类地区的资源承载力相对富余,主要问题在于经济承载力相对不足。应在保护当地资源的基础上,努力提高经济承载水平,扩大对外开放力度,引进外资和先进的管理技术,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同时应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增强该区域的经济实力。此类地区有增长潜力,从长远上看,可以实现人口与经济、资源承载力基本平衡,并可继续以其富余的资源承载力用于区际调剂。

D类地区,经济承载力相对富余,人口迁入有一定空间,但资源承载力却相对不足,如果这一矛盾继续加剧,势必也将对经济承载力提高、人口迁移起到一定阻滞作用。今后要优化产业结构,保护耕地、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使其可持续发展。

E类地区,经济承载力相对不足,资源承载力亦不太富余。为了缓解这类地区人口与经济、资源承载力的尖锐矛盾,在控制人口自然增长同时,要保护现有资源,限制人口迁移,加强生物资源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依托一定的资源优势,发展生态经济,使经济总量增长和资源环境的保护同步发展。

F类地区,资源、经济和社会承载力相对不足,资源贫乏,人口超载状况比较严重,为了缓解这类地区人口与经济、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尖锐矛盾,人口适度外迁是完全必要的。当然,仍应把主要重点放在当地经济和资源的深度开发上。首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其次,调整产业结构,使其高度化和优化,从而增强区域整体经济实力。

制订、实施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人口政策,统筹协调好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的关系,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拓展就业和人口发展空间,优化人口的城乡分布和区域分布。推进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吸纳和集聚人口,加大对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调控力度,鼓励人口“内聚外迁”,促进人口与自然和经济社会的和谐。制订相关政策措施,促使省外流入落户人口素质与当地经济转型、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二)提高人口支撑能力对策

1.经济社会支撑对策分析

经济空间格局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但单一从经济指标去考察经济格局是否优化,会给社会和资源系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所以,必须从经济—社会—自然资源整体系统出发,才能科学合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快速升级。

浙江省经济区域发展非常不平衡,浙东南沿海城市经济水平明显优于浙江中西部内陆区域,今后浙江省应该依赖长三角的经济区域优势,充分利用东部沿海城市的资本、技术优势,拉、扶、帮、带经济相对不发达的衢州、丽水和金华等内陆城市,促进经济共同发展。此外,由于东部沿海城市如温州和台州等城市,人口密度过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等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进一步完善人口相关政策的同时,应将该区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渐向其他城市转移,缓解人口急剧扩张情况。总之,要加强区域合作,保持中心城区经济活力,拉动其他区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

同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从总体上协调经济与资源、社会的关系,提高资源配置整体效益的主要途径之一。2010年,浙江省第三产业比重为43.5%,在全国仅次于广东省,但仍远低于国际中等发达国家60%以上的平均水平。浙江省政府应不断创新,提高传统服务行业效率。同时,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源消耗低的产业,解决浙江经济和资源矛盾比较尖锐的问题,提高人口适度的增长空间。

同时,浙江省还需要提升社会支撑体系。通过推进保障房建设,解决部分城市居民住房难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住房的人口承载力。加大医疗和教育公共投入,推进医疗体系和教育制度改革,从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提高常住人口素质。

2.资源支撑对策分析

浙江省经济发展迅速,但资源匮乏是限制其适度人口的最大因素,耕地和森林、甚至水资源承载力均较差。因此,提倡与资源和生产能力相适应的、适度提高的节俭型消费,根据人均耕地水平,浙江人均粮食占有量在未来百年不可能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结合未来全国、全球人口与粮食的形势,浙江必须在严格保护耕地、努力扩大播种面积,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同时,继续发扬浙江人过日子精打细算的传统,提倡勤俭节约的消费方式和适度的消费水平。今后,加强保护耕地资源,防治城市化漫延蚕食耕地资源,并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础上,分批改造中低产田,有步骤地开垦宜农荒地,大力复垦各类废弃地,积极开展植树造林,防止土地沙漠化的扩大和水土流失。

根据2020年水资源的适度人口分析可知,浙江省大部分城市水资源短缺,由此引发的生活用水紧张等问题将一直困扰着当地居民。目前浙江省水资源保障程度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如区域性水资源紧缺矛盾仍然较突出、水资源保障工程体系相当不完备、水资源调度和供水方式较为粗放等问题。针对浙江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浙江省必须实施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实现水资源在更大空间上优化配置的工程调控措施,解决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同时,浙江省需加速开发海洋资源,通过扶植海水淡化工程等措施,为浙江省提供持续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同时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浙江省资源的保有量。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农田草场退化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降低、可供水资源减少等将给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带来很大的杀伤力。因此,浙江省必须制定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完善排污收费制度,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建立有利于资源更新的经济机制,理顺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开发和推广先进的环境设备,研究开发无废、节水、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筛选、评价和推广环境保护使用技术,培育环境保护产业市场。

五、结论

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每一个历史时期必然存在一个适度的人口,以便和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的多寡以及社会系统的负载能力保持平衡,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过剩或不足,都会阻抗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适度人口是客观的,也是不容置疑的。

本研究报告构建了“基于综合承载力的浙江省及各城市适度人口测度模型”,认为适度人口主要由限制性的资源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三者共同决定的。利用测度模型对2000年(5普)和2010年(6普)浙江省及各城市适度人口进行计算和比较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浙江省资源的人口承载过重,经济承载的人口过低,社会承载人口大于现实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并不协调。从空间上看,浙江省各城市人口承载力差异较大。主要有几种类型:

A类:为杭州和绍兴市。杭州和绍兴市经济和社会承载人口大于现实人口,为富余状态;资源承载人口却小于现实人口,为赤字状态。

B类:为宁波市。宁波经济承载人口大于现实人口,为富余状态;资源和社会承载人口小于现实人口,资源承载人口为中度超载状态。

C类:为衢州和丽水市。经济承载人口低于现实人口,为赤字状态;资源承载人口远高于现实人口,两极分化明显。

D类:为嘉兴和舟山市。嘉兴和舟山市经济承载人口大于现实人口,为富余状态;资源承载人口小于现实人口,且为重度超载状态。

E类:为湖州和金华市。湖州和金华市经济承载人口小于现实人口,为赤字状态;社会承载人口小于现实人口,为赤字状态。经济和社会适度人口发展不容乐观。

F类:为温州和台州市。经济、资源和社会承载人口均小于现实人口,适度人口外迁有一定的必要性。

最后,本研究报告分别从经济、水资源和生态角度对2020年浙江省各城市的适度人口容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杭州和绍兴市未来适度人口增长空间最理想;宁波、衢州和丽水市也有较好的增长空间;嘉兴、湖州、金华和台州市2020年适度人口最多有10%左右的增长空间,若常住人口增长趋势不变,未来将可能会出现实际常住人口大于适度人口的情况,人口承载存在一定的压力;若不能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舟山和温州市未来适度人口基本没有增长空间。水资源是制约浙江省大部分城市2020年适度人口增长的最大瓶颈。

主要完成人员:蔡风景 洪振杰 黎祥君

       林瑞跃 周 丽 卢庆华

执笔人:蔡风景           

承担单位:温州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卫,孟向京.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6:21—31.

[2]穆光宗.不同人口承载力标准的指标构建研究[J].人文杂志,2008,4:179—185.

[3]李秀霞.基于综合承载力的浙江省适度人口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12月.

[4]张志杰,伊力塔,韩海荣,袁位高.浙江省森林承载力评价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26(3):368—374.

[5]张恒义,刘卫东,林育欣,单娜娜,王世忠.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浙江省域生态足迹分析[J].生态学报:2009,9(5):2738—2748.

[6]王艳,冯利华,杨文.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城市适度人口分析——以金华市为例[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2,23(1):47—50.

[7]杨红芳.基于合理城市空间模式的杭州适度人口规模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6月.

[8]陈正.陕西省人口承载力与适度人口定量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20(6):37—41.

[9]曾祥旭,陈卓.区域适度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分布研究—以重庆为例[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53—56.

[10]陈仲常,马红旗,谢小丽.人口承载力预警系统研究[J].西北人口,2011,32(4):6—11.

[11]贾绍凤.开放条件下的区域人口承载力[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6(6):7—14.

[12]吴瑞君,朱宝树,王大.开放型区域经济适度人口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J].人口研究,2003,27(5):19—24.

[13]王宇,高向东.多目标约束下的大连市适度人口[J].沈阳大学学报,2009,21(2):5—7.

[14]彭理达,王少平,杨海真.基于经济和环境资源多目标的适度人口容量预测—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J].四川环境,2008,27(1):125—128.

[15]滕宏林,许振成,赵细康,张杰,匡耀求.广州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2):112—115.

[16]吴涛.徐州市水资源承载力量化评价与研究[J].环境科技,2011,24(2):54—58.

[17]童玉芬.北京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动态模拟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9):42—47.

[18]潘竟虎,董晓峰,魏延强,王芳.兰州市中心城区适度人口测算分析[J].西北人口,2008,29(3):50—54.

[19]浙江省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10浙江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解读[R].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