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变革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变革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1957年全国的社会福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残疾人的社会福利也开始提到议事日程。城镇社会成员的福利待遇逐步提高,并享受到各种社会福利服务。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变革_社会保障概论

13.2.1 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历史变革

我国的社会福利实际上是由财政补贴、社会收养、残疾人福利、城镇职工福利、农村五保供养等部分组成。它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救济型”福利、发展过程中的企业“自保型”福利以及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化”福利三个主要阶段。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救济型”福利

20世纪50年代初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的颁布和实施,以国家保障为主、适应计划体制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起来了,社会救助和福利事业是在国家保障的大背景下实施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接管了一些旧的慈善团体和救济机构,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建立起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儿童教养院等,收养安置了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孤寡老人和孤残儿童。与此同时,国家还建立起职工福利费提供制度,规定工会会费的一部分可用做职工困难补助,从单位行政费中开支福利费,各种福利设施的收入也可用做福利费。到1957年全国的社会福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残疾人的社会福利也开始提到议事日程。

2.社会福利事业的停滞时期及向企业自保制度的转化

在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阶段,整个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停滞阶段。劳动保险条例被停止执行,全国不再统一提取劳动保险费,改由企业自行负担,社会保险成为企业保险。在近20年的时间里,职工工资不仅未调整,社会福利基金在工资总额中的比例不断下降,到1978年社会福利费用只占工人工资总额的14%,比1957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社会福利事业资金严重不足极大地限制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形成了企业办社会的状况,从而使企业在发展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3.社会福利事业的社会化

1978年以后,国家重新修改和增设了职工的生活补贴和各种福利待遇,同时把企业福利经费的提取与企业经营绩效相连接,在20世纪80年代规定了在企业基金中分配福利基金的一系列办法,社会福利制度由此成为企业改革的配套工程。城镇社会成员的福利待遇逐步提高,并享受到各种社会福利服务。逐步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办,即要改变由国家和企业包揽社会福利事业的单一体制,发动和依靠社会力量,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以实现社会福利事业的社会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