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义实现的稳定性

正义实现的稳定性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义实现的稳定性是指正义理想转化为现实之后的状态的持续性。有些对象实现之后的状态持续时间之于实现主体已无意义。首先,正义实现的稳定性对于正义实现的主体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人来说,正义实现不仅表现在规则能在当前得到遵守,还在于对社会规则有一个稳定的预期,在行为和后果之间建立一种稳定的关联。
正义实现的稳定性_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正义实现研究

正义实现的稳定性是指正义理想转化为现实之后的状态的持续性。持续的时间越长,稳定性越高;持续的时间越短,稳定性越低。对此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第一,对于正义实现来说,稳定性是一个有意义的指标。并非所有对象的实现都有必要采用这一指标来衡量。有些对象的实现具有不可逆性,即一旦实现就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状态。有些对象实现之后的状态持续时间之于实现主体已无意义。对于这些对象的实现而言,就没有必要采用稳定性这一指标进行描述。正义实现则有所不同。首先,正义实现的稳定性对于正义实现的主体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正义实现主体所追求的不是正义的短暂实现,而是正义的稳定实现。对于个人来说,正义实现不仅表现在规则能在当前得到遵守,还在于对社会规则有一个稳定的预期,在行为和后果之间建立一种稳定的关联。这种稳定预期才会给人以根本性的安全感,否则个人就会始终生活在心理不安之中,还谈何正义。对于共同体来说,其任务就在于把正义理念转化为稳定的规则,把社会中所有主体的行为都纳入到规则之下,这样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正义实现。与古代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的一大成就就是树立起了法治的理念,以法治替代了人治,从而为正义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可能。其次,正义实现本身具有脆弱性特征,有必要从稳定性的角度来观察这一特征。正义一旦实现之后并不具备天然的稳定性,而是一种人造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建构,每一个人对正义的遵守取决于他人对正义规则的同样遵守。如果有人破坏这种关系没有得到有效制约的话,精心营造的正义社会便会在一夕之间轰然坍塌。

第二,正义实现的稳定性与共同体的规模和复杂性具有相关性。正义实现的稳定性源于正义维护机制的存在,一方面源于共同体内对共享价值的认同,从而会自发维护和遵守共同体价值和行为规则;另一方面源于共同体内的强制机制,一些不认同该价值的共同体成员也要遵守规则。而价值认同及强制机制与共同体规模及复杂性具有高度相关性。规模是就人口和地域而言的,人口越多、地域越广,越难以形成正义共识,强制机制也越不易发挥作用,正义实现的稳定性也就越低。复杂性则是指人的异质性,即社会中的人由于地域、风俗、文化、宗教等因素所形成的价值差异和利益分歧程度。就同一个规模下的共同体而言,复杂性越高,正义实现的稳定性就越低;复杂性越低,正义实现的稳定性就越高。就国家而言,如果把民族作为影响复杂性的因素来观察,那么就可以发现,民族数量越多的国家其稳定性越差,单一民族的国家稳定性就较高,其原因就在于民族多的国家人口异质性较强,难以形成正义共识。[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