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立现场制作的工作机制

建立现场制作的工作机制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大编辑部制的基础上建立现场制作的工作机制,能够有效地缩短记者的新闻采编时间,提高记者的新闻采编质量,还利于统一整个报道流程,增强直播的信息传播力。新闻专业主义要求记者站在中立的立场,不带个人偏见地采集和报道新闻,新闻必须真实地反映事件的原貌,新闻工作必须为全体人民服务。直播的现场制作完全依赖于记者的采访报道,而这最能体现记者的新闻专业主义水平。
建立现场制作的工作机制_电视直播与现场报道

电视台或电视新闻频道的运作,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撑,比如人力资源、社会资源、设备资源等,其中新闻资源是新闻频道最重要的资源。一般来说,电视新闻机构的运作体现在两个层面:新闻频道内部和外部。而内部的运作又包含频道和栏目之间以及栏目和栏目之间的具体运作方式。[2]和新闻直播相关的主要是内部的运作,为了适应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各大电视台主要采用大编辑部的运作机制。

“大编辑部”思路的核心就是要设立“作为整个频道大脑和神经中枢频道编辑部,以频道为管理单元,协调选题策划,灵活调度记者,整体把握各新闻栏目对重大事件的报道”[3]。在大编辑部的制度下,新闻采访部门和制作部门之间就存在一个新闻汇总的中心,即大编辑部,它负责协调各部门之间的人力资源调配。尤其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由大编辑部牵头,打破部门与部门之间、栏目和栏目之间的划分,集中整个频道的力量,统一调配人力资源,持续跟进突发事件的报道,这是提高电视台直播报道能力的重要举措。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马航客机失联等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央视迅速推出了直播特别节目,对白天和午间时段实施了直播全覆盖。央视地震晚间直播总导演,《东方时空》制片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栏目本身也有一个雷达机制,一旦发现热点就能快速反应”,“新闻中心包括采编部、新闻专题部、社会专题部等部门,平时各自为战,这时决定谁连线都是由导演组来统一负责,我们有专门的小组来编串联表”。[4]

大编辑部制是整个新闻频道的运作机制,尤其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大编辑部制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单就直播报道中的现场制作环节来看,记者的新闻采编工作也常被纳入到整个编辑部的报道框架内。但和那些难以到达现场的编辑相比,现场记者是最接近事实真相的人,可以适当地发挥自身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丰富整个新闻报道。在大编辑部制的基础上建立现场制作的工作机制,能够有效地缩短记者的新闻采编时间,提高记者的新闻采编质量,还利于统一整个报道流程,增强直播的信息传播力。

一、做好前期准备,打“有把握之仗”

直播报道讲求“快”和“准”。快是对报道时效性的要求,在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以快制胜是各大电视台的竞争法则;准是对报道真实性的要求,直播报道必须是“零失误”(允许“微失误”),一旦在直播中发生重大的信息传播或舆论引导错误,将不仅有损电视台公信力,更会给社会造成巨大损失。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报道失误,记者要做好前期准备。

一般而言,前期准备包括平时准备和临时准备两个方面的内容。平时准备是对记者的综合素养的要求,主要是学习理论政策,能准确把握当前形势,掌握社会动向、记者还要广泛积累各方面的资料和多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现场报道中熟练地调用各种素材和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报道。较于平时准备,临时准备更重要,这方面的准备时间很短,即“快磨刀”才能“不误砍柴工”。临时准备主要是要求记者收集和报道对象相关的资料,拟定好报道提纲,对报道的重点和难点有明确的认知。临时准备还要求文字记者和摄像记者提前做好沟通,以减少具体摄制过程中的失误。在临时准备中,还需要仔细检查有关物品的完备情况,这看起来很轻松,但忽略或轻视了这个准备环节,将对报道的根本质量产生不可弥补的影响。尤其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卫星电话、备用电池、备用镜头等,关系到整条新闻的制作水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直播报道中的现场记者更是如此。

信息时代,拥有一个国际媒体组合也应该是大国的标配,加强我国媒体的国际报道能力迫在眉睫。在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事件报道中,如2012年伦敦奥运会、2014年马航客机失联事件、2015年台湾复兴航空坠机事件等,媒体的报道水平常能体现出所在国的软实力。站在国际前沿,发出中国声音,应是我国当代每个新闻工作者的共识。因此,这要求记者做好语言和国际知识方面的能力储备,以在和其他国家记者的竞相报道中突出自己的优势,及时发出中国声音。

二、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提高新闻采编能力

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是指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职业原则和专业要求的总和。它以履行媒体的圣洁使命为目标,认为新闻业是一种独立的职业,媒体要坚持客观中立的立场,要传播真相或真理。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后,大众化报纸兴起时,针对新闻业中出现的“公共服务”信念而发展起来的。新闻专业主义要求记者站在中立的立场,不带个人偏见地采集和报道新闻,新闻必须真实地反映事件的原貌,新闻工作必须为全体人民服务。除了对记者的报道做一定的限制外,新闻专业主义还强调新闻自由,认为新闻自由包括采访自由、出版自由、表达自由和信息获取自由等。新闻专业主义本是西方媒体发展的产物,但传入我国后,也开始被国内新闻工作者采用。

直播的现场制作完全依赖于记者的采访报道,而这最能体现记者的新闻专业主义水平。在突发事件的直播中,记者必须到现场,没有任何理由不让记者到现场,但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比如记者如何提问,镜头是否该用长焦以尽可能不在近距离打扰家属,等等。同时,作为新闻记者应该有个自己的专业,然后再去学习新闻这个专业的技巧,如果没有自己擅长的专业,是很难写出好的新闻报道的,要尽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专项记者。一般而言,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也对记者的调查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调查路径来自于记者所掌握的知识,如在马航失联报道中,如果记者不知道发动机和卫星有定期的信息联系,是不可能知道飞机的飞行路径和有被劫持的可能的。信息采集能力,也是直播报道中记者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体现。现场记者要重视高品质信源及其整合。我们仍以马航报道为例,和CNN、BBC等国际媒体相比,国内媒体几乎完全成为越南、大马、欧美等外媒内容的搬运工和中转站,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内记者的信息采集能力严重不足。我们的媒体应该去采访更多像中科大(发现海底事件)、罗罗公司之类的机构或负责人,民间技术派的分析也很有价值,但这些都是被我们忽视的。

因此,加强新闻专业主义教育是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整体来看,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加强新闻意识教育,比如新闻是事实、新闻必须真实准确;加强科学知识、全球化意识和逻辑思维教育等新公民素养;加强系统深入地针对某个事件或问题进行专业调查研究的意识和能力;适当地展开更多分领域和分行业新闻深度报道,提高国际新闻采编能力,以及关涉高技术的重大突发事件,比如数据新闻等特殊领域的采编能力等。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不能一味求快,在很大程度上,空白信息比谣言、假新闻等更有益。我们看到在马航失联客机报道中,西方媒体如CNN、《华盛顿邮报》等,和国内紧盯失联飞机、被动等待事件真相不同,重视事件关联的重点周边外联采访,从而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这对我国新闻工作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创新运用新媒体,开发大数据的应用价值

如今,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对新媒体的运用和融合程度也是衡量媒体报道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目前,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与之相关的全媒体记者也被提出来。全媒体记者具备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能适应融合媒体岗位的流通与互动,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尤其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全媒体记者更是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

全媒体记者对记者的信息采集能力和报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全媒体记者难度很大,但成为具有全媒体意识的记者并不难,这方面最普遍的是能够在社交媒体,如QQ、微信、推特(Twitter)和脸书(Facebook)上获取新闻线索。如在马航报道中,机长的朋友在推特上发表了感想,记者才找到了他,从而获取了重要的新闻线索。这对习惯于使用QQ、微信的中国记者来说,如果没有推特账号,就错过了这个重要的信息源。

2013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大数据从概念变为现实,并且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全方面的影响。对大数据最朴素的定义是指那些大小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尺度,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捉、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这其中的数据,不仅指数值型的信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字),也可以指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其他类型的数据。基于大数据的强大影响,数据新闻再次焕发生机,同时在电视新闻中也广泛使用信息图表、图片、动画等。关于大数据对新闻业的影响,《2013世界报业创新报告》表达得非常明确:数据新闻可以从两个方向扩张传统新闻业:一是应用技术来收集和深度分析数据,二是以交互方式呈现结果或将结果可视化。在马航失联客机报道中,CNN采用大数据技术,将卫星定位这样一个常人很难理解的问题用非常直观的语言和形象描述出来,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如今关于直播报道中的现场制作,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取得和现场报道一样甚至是更加准确和深刻的报道。央视在2014年两会报道中,创造性地开设了《两会大数据》栏目,通过统计分析大家在互联网上留下的海量信息,得出了许多有趣、有说服力,也可能是完全让人意想不到的结论,如两会关键词将大家的关注点、关注者、关注者的年龄和性别等都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来。这和记者的现场报道相比,更加深刻,也更加接地气。但对大数据的开发和创新运用决不能代替记者的现场报道,在直播中,没有什么报道形式比记者的现场报道更有分量,更有价值。因此,新媒体的发展和媒介融合水平的提高,不仅没有抹杀现场报道的价值和重要性,反而丰富了现场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尤其是对现场制作环节的影响,数字化资源和水平也成为记者能力的一个重要考量。

CNN在马航失联直播报道中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事发当天,CNN在各地设置多名记者,远多于中国媒体,除了记者,还将新闻主播派到现场,搭建临时演播室。事件发生前两天CNN就在吉隆坡搭建了3个非常专业的户外演播棚。每隔几个小时,就会看到不同的主播出现,因此可以从容地进行24小时的滚动连线。第二个星期,CNN建立了直播间之后,开始用SNG转播车,用卫星传送,每10分钟花费1千美元。CNN还有专人做资料搜集以及联系的工作,即Fixer。这些人本身就是当地的新闻人,熟悉当地的社会,具有广泛的人脉。该媒体也制定了确认一条消息的基本标准,即至少要从两个消息源交叉求证真伪,消息源必须是可靠的,如果信息源是官方机构,或者是有一定级别的人,一定要通过官方确认才可以使用,宁可慢,也不能不准确。[5]这些都保证了CNN在马航失联报道中的高准确率,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国内媒体则相形见绌了。

直播报道中的现场制作机制,就是要在大编辑部运作的频道机制下,以出镜记者的信息采集和报道为主体,传达、解释和说明现场的最新信息。记者,尤其是出镜记者是工作机制的核心,其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新闻的最终生成。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大数据的开发运用,适当地提高现场制作的数字水平,对整合新闻资源、提升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点小结

1.编辑意识主要来自记者拍摄和报道的经验,这种编辑意识反映在具体拍摄过程中,对景别的处理方式就是“上紧下松”。文字记者,尤其是出镜记者也要有编辑意识,要配合摄像记者的拍摄,找准画面重点,用蒙太奇思维结构报道。

2.直播的现场制作中,记者的编辑意识具体要求体现在:加强文字记者与摄像记者之间的沟通,减小信息误差;创新蒙太奇思维,用画面结构报道。

3.在电视创作中,把握好画面逻辑和解说词文字语言逻辑的有机结合十分关键,通常,画面与解说的关系分为以下几种:画面担任主要的叙事,解说词适当略写;解说词叙事为主,画面是虚的;画面是实在的,解说词可以虚写。

4.在突发事件的直播中,主持人要像前方出镜记者一样,对报道的要点和中心有个清晰的认识,在梳理和总结已获得的信息的基础上,明确未知的信息,这往往是提问的重心。

5.“大编辑部”思路的核心就是要设立“作为整个频道大脑和神经中枢频道编辑部,以频道为管理单元,协调选题策划,灵活调度记者,整体把握各新闻栏目对重大事件的报道。”

6.在大编辑机制的基础上建构现场制作的工作机制,能够有效地缩短记者的新闻采编时间,提高记者的新闻采编质量,在实践中要做好前期准备,打“有把握之仗”;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提高新闻采编能力;创新运用新媒体,开发大数据的应用价值。

思考与研讨题

1.新闻直播现场制作中的编辑意识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前期准备在新闻直播现场制作中的重要性有哪些?具体准备又有哪些?

3.新媒体在新闻直播的现场制作中的应用有哪些?

4.总结一下新闻直播的现场制作机制。

延伸阅读

1.高世明:《实用电视新闻》,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

2.张君昌:《超媒体时代——新世纪电子传媒经营与创新》,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2. 〔美〕弗雷德·舒克等:《电视现场制作与报道(第五版)》,雷蔚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注释】

[1]〔美〕弗雷德·舒克等:《电视现场制作与报道(第五版)》,雷蔚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27页。

[2]参见曾祥敏:《电视新闻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56页。

[3]参见同上书,第261页。

[4]李梓新:《灾难如何报道》,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57、59页。

[5]参见闾丘露薇:《那些关于中国媒体的批评》,腾讯大家,http://dajia.qq.com/blog/37053402925889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