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传媒学院

四川传媒学院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始名为成都理工学院广播影视艺术学院,由成都理工学院、四川省国际影视文化传播中心和四川广播影视艺术专修学院联合主办,实行公办民助。同年7月,原成都理工学院广播影视艺术学院撤销,建立成都理工学院广播影视学院,属于成都理工学院与四川广播电视厅联合办学的二级教学单位。建筑面积48800平方米,学院仪器设备总值1100万元,图书4.2万册,运动场地18000平方米。
四川传媒学院_川渝新闻传播教育35年

一、发展沿革

四川传媒学院的前身为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截至2015年4月,学院共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

(一)初创阶段(1997—2000年)

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创建于1997年5月。始名为成都理工学院广播影视艺术学院,由成都理工学院、四川省国际影视文化传播中心和四川广播影视艺术专修学院联合主办,实行公办民助。建校时,在成都市金牛区跃进村二组(茶店子)租赁房屋从事教学。

1998年6月,学校从茶店子跃进村迁至成都市武侯区机投镇,租用南街28号的一所小学和幼儿园房舍及运动场所办学。校区占地10亩左右。当年招收成招生46人。

为促进学院健康有序地发展,1998年12月,经四川省国际文化传播中心同意,重新组建管理班子,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推选张书玉为董事长,薛莉华、陈祖继、曹培俊为董事。

同年,学校的主办方——四川广视科教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在成都市郫县团结镇花篱村租地40亩开始修建新校区。

同年7月,原成都理工学院广播影视艺术学院撤销,建立成都理工学院广播影视学院,属于成都理工学院与四川广播电视厅联合办学的二级教学单位。

(二)起步阶段(2001—2003年)

2001年5月,成都理工学院升格为成都理工大学,学院随之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为成都理工大学的公办民助性质的二级学院。接着,学院聘请了具有丰富教学管理经验的教育专家——西南交通大学峨眉分校原校长马洪奎教授任副院长(执行院长),分管教学工作。从此,学院开始焕发生机。

同年7月,学院迁至成都市高新技术开发西区郫县团结镇学院路67号,学院有了属于自己的校舍,招生开始纳入国家普通本、专科统招计划,提高了学院的办学层次,这成为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招生实行普招、成招结合,当年普招本科、专科生210名,成招125人,所开办专业由建校时的2个扩大到15个,在校学生扩大至400余人,各科教师30余人。

2003年9月,学院增设了艺术设计系。教学系发展到5个(播音与主持系、表演系、编导与新闻系、计算机系、艺术设计系),本科专业发展到5个(7个方向),专科专业10个。三个年级的在校生达2192人,教师143人。艺术类招生区域扩大到11个省市。校园占地面积扩大到260亩,预留240亩,共500亩。建筑面积48800平方米,学院仪器设备总值1100万元,图书4.2万册,运动场地18000平方米。

(三)发展阶段(2004—2007年)

2003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机制和新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建议》(教发〔2003〕8号),四川省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制定了《四川省试办独立学院管理办法》,对二级学院进行清理。有关文件规定,符合“具有独立校园、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等条件的,可申办独立学院。学院领导高屋建瓴,经过反复讨论研究,最终决定试办独立学院。同年11月19日,四川省教育厅组织高校设置评议专家组专家一行十余人,对学院申办独立学院事宜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合格。

2004年2月,由母体学校——成都理工大学申报,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国家教育部确认,学院成为在全国首批按新机制、新模式运行的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当年成教招生1400余人,其中普招生1881人,招生方式由以成招为主变成以普招为主,招生区域由上年的11个省市区扩大到19个省市区。

2006年,学院校园占地面积1000亩,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在校生人数超万人。教学设备倍增,购买日本C级松下、索尼摄像机几百台,非线性编辑机1000余台。固定资产总值达4亿余元,是2006年以前投资总和的1倍。

2007年5月,执行院长马洪奎教授被正式任命为学院院长。学院同时聘请了教育专家、原成都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董孝璧任副院长,协助院长抓教学工作,各项工作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学院大力实施质量工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当年新建音乐舞蹈系,新增国际经济与贸易、传播学、音乐表演、舞蹈编导、公共事业管理等5个本科专业。全院本科专业发展到16个,专科专业或方向52个,在校生达12000余人。

(四)腾飞阶段(2008—2011年)

2009年,学院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在校生共15270人。教学、实验、实习设备设施进一步完善,“西部第一录音棚”、学生活动中心、学生标准化现代化食堂(3食堂)、培训中心、16号学生公寓、5号教师公寓等竣工投入使用,建筑面积36066.14平方米。学院新建健身中心,率先推广了校园一卡通、短信平台等。校园宽带网扩大了容量,主干网达1万兆、出口4000兆,用户发展到10000户以上,大大提升了学院现代化水平。建立起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飞腾、大洋、索贝认证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所,为毕业生高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010年,学院标志性建筑——艺术体育中心场馆主体工程竣工,在校生达到17800余人,购置了西部地区首辆装备3D拍摄系统“8+1”高清转播车,建起了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和三维互动平台实验室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被评为全省独立学院当时唯一一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到2011年,校园占地面积1400余亩,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学院建立教学系11个,设立本专科专业或方向50余个。

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普通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中关于“独立学院视需要和条件按普通高等学校设置程序可以逐步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的有关文件精神,学院董事会经过认真讨论,反复研究,认为学院的办学条件已经达到普通本科院校设置标准,决定向四川省教育厅提出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民办普通本科学校“四川传媒学院”的申请。2010年8月6日,经省专家组评估合格,报经四川省政府同意,四川省政府于2011年1月以川府函〔2011〕3号文上报到教育部待批。

(五)崭新阶段(2013—2014年)

教育部于2013年4月18日行文(教发函〔2013〕80号),同意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转设为四川传媒学院,学校代码13669。同时撤销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的建制。文件规定:四川传媒学院系本科层次的民办普通高校,由四川省负责管理;学校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学校现有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新专业的增设,按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办理;教育部希望四川传媒学院围绕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重点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四川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自此,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更名为四川传媒学院,转设成为独立建制的本科层次的民办普通高校,迎来了学院发展历史上的崭新阶段。

学院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专业、学科建设不断加强。本科、专科专业发展到77个,在校生人数达到22000余人;顺利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并积极创造条件,在国家政策许可的时候,申请举办艺术类、新闻传播类专业硕士教育。

面对学院转设之后的新形势、新挑战,为更好地把握机遇、加快发展,以马洪奎院长为首的学院领导班子,进一步完善了一整套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

办学思路:完善体制、理顺机制、适度规模(此前为“扩大规模”)、提高层次、调整机构、改善条件、保证质量、办出特色。

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目标:宽口径、厚基础,应用型、复合型,一专多能,掌握多项高端专业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办学特色:力争在校培养的专业能力与将来岗位工作能力零距离接近;力争教室、实验室、未来工作室三位一体,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有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

校训:博学笃行、德艺双馨。

奋斗目标:“省内一流,西部著名,全国知名”的一流传媒艺术学院,争取3~5年内成为以传媒为主的全国三大艺术品牌院校之一,即“北有中传(中国传媒大学),东有浙传(浙江传媒学院),西有川传(四川传媒学院)”。

总体目标:立足四川、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适应地方和国家经济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经过努力,把学院办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特色鲜明、质量优良,以传媒艺术为特色,艺、文、经、管、工多学科相结合的高水平应用型传媒大学”。

上述思路、理念,为学院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观念基础,成为学院未来改革发展的重要理性保证。

二、教学情况及教学改革

学院目前设立了14个教学系(部),针对传媒产业链各环节对人才的需求,开设了40多个本科专业和37个专科专业,并根据市场需求,按照优化原则设立了若干方向,构建了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6大特色专业群:新闻传播类、广播影视类、表演类、艺术设计类、文化产业管理类、数字媒体技术类。与新闻传播直接、间接相关的本科专业包括:艺术类的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动画,非艺术类的传播学、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摄影、数字出版、网络与新媒体(网络新闻传播方向)、数字媒体技术、广播电视工程等。各专业形成了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其中,影视编剧、有声语言表达基础、电视画面编辑等7门课程,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四川传媒学院投巨资建设校园基础设施和实习实训设施,购置广播电视生产型装备用于教学和科研。目前学院校舍面积60余万平方米,有30余幢行政、教学、实验、图书大楼,29幢学生公寓,拥有各项功能完备的体育设施和文化娱乐设施,拥有发达的校园网络系统,能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生活条件。

学院建有各类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室近100多个,购置了各专业教学所需的完善配套的教学科研设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2亿元人民币。大量设施设备的配置标准达到或高于行业当前标准,不但可以用于教学,还可以用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生产过程。例如,有1000多台专业摄像机和600余部专业照相机,10多台国际领先的4K、5K数字电影摄影机以及配套的照明、移动拍摄辅助设备;有非线性编辑系统3500多套、影视后期制作图形工作站1800余套,演播厅、演播室40余间及录音室、配音室150余间;有投资2000多万元的,拥有虚拟植入、网络信号接入及处理、动画捕捉、现场演播、人屏互动等功能的全媒体交互式演播中心,有西部首台3D高清“8+1”讯道转播车、西部领先的录音棚,有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大型多功能艺术体育中心、首个高校校园中的院线数字电影院,有5个校园电视频道、1个校园广播频率以及按照省级台标准建设的全景式电视直播间和电台直播间,与联想、惠普、索尼等大型企业共建了创新教育中心,索尼高清影视技术学院实验基地,微软动力系统联合实验室,建立了苹果、方正飞腾、大洋中科等培训认证中心。

各专业均按照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总要求,并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的特殊性,秉承“厚基础、重实践、重能力”的理念,在保持本科规格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融合职业教育的元素,充分利用学院的设备设施和“双师型”师资力量,大力推进以应用型为目标的转型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专业人才的办学特色。

近年来,学院以“质量工程”为载体,建设了四川省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文化产业振兴背景下广播影视人才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播电视实验教学中心”、省级特色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省级综合改革建设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广告学专业”。

教学改革成绩显著。学院有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项,省级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项;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7门,其中省级共享课程2门;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全国多媒体课件奖30余项;出版教材40余部,其中被列为四川省“十二五”规划教材的有3部;发表论文220余篇。

三、师资力量及招生、学生就业情况

学院有一支具有“双师型”特点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000多人,其中有正高级职称者近100人(包括与新闻传播专业直接有关的正高级职称拥有者18人),有副高级职称者240多人,具有研究生学位的400多人。师资队伍汇集了一批川内外传媒、艺术、IT、教育界的专家和技术骨干。各专业带头人都有较高的学术造诣、突出的专业成就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师中有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3人,四川省教学名师2人,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各1人,四川省“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1人,四川省优秀民办教师3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学院各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关键保证。

学院在校学生达到22000人。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强;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作品不断涌现;毕业生受到各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历届就业率超过96%,呈现“就业率高、专业就业率高、高端职业及岗位就业率高”等“三高”的鲜明特色。

四、科研创作情况

学院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科研促教学,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共有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省科研基地项目等各类科研、创作项目300余项,取得了100余项部省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和创作奖励。目前在研项目中有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1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5项,四川省“质量工程”建设项目22项(含73个子项目)。此外还有影视创作项目23项。

学院提出了“产学结合,重点在学;校企合作,关键在校”的“产、学、研”结合的新思路,即注重引入行业内教师、建设购置高端生产型设施设备,通过壮大学校自身的实力吸引企事业单位主动与学校合作,通过“产、学、研”结合把合作的重点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学院先后与各级电台、电视台、中影集团、华域数字等百余家行业内单位进行对接,开展人员互聘,业务合作,进行产品共同开发与制作,共建产学基地,实现产学结合;以共建实验室、合作开展职业认证、进行对口人才培养等多种方式开展了与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通过深度合作,为学校增添了实验室和实训场所资源,保持了设施设备的领先性,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展变化;充分利用自身的师资、设备、人力等优势,广泛开展与地方在人才培养、人员培训、提供政策咨询、提供人员和技术支持等多方面的协作,不断提升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学院先后与北京中润海天传媒公司、中影集团、知更鸟公司、四川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摄制了世界首部3D水彩动画电影《喵星少年漂流记》、电影《巴山女红军》、微电影《父亲》、电视连续剧《壮士出川》《铁血》《出夔门》《花季启示录》、电视纪录片《国仗》《琼崖支队》、广播剧《父亲》等一系列广播影视作品,达到300多部(集),这些作品大部分已经在院线、央视各大频道上映。《喵星少年漂流记》在全国电影院线上映受到欢迎,大型话剧《一代斯文》,在成都、上海、北京等地演出,场场爆满,引起轰动。

学院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受到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表彰,在第七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上(2013年12月在重庆召开,路甬祥、黄奇帆等出席)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

五、获奖情况

学院先后获得“全国首批创新·就业型大学”“社会公认放心品牌学校”“全国先进独立学院”“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中国信息化百家优秀成果转化基地”等10多项荣誉和大奖。

教师的获奖情况:“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14人、“飞天奖”获得者9人、“华表奖”获得者4人、“百花奖”获得者2人、“金鹰奖”获得者5人、“金鸡奖”获得者3人、“金像奖”获得者3人。

例如,《独立学院广播影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大型话剧《一代斯文》,获第四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最佳编剧奖”等3个大奖;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获国家最高政府奖“华表奖”等13项大奖;由该院教师担任主要编剧的电视连续剧《壮士出川》,获得第10届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和四川省第13届“五个一工程奖”。

六、对外交流

学院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加强。目前,学院已经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美国纽约电影学院、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英国伦敦艺术大学、韩国全州大学、韩国济州观光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十余所院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与美国纽约电影学院、韩国全州大学等国外院校签订了硕士直通车项目和专升本项目,开设了本硕连读国际班、专本连读国际班,已经同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短期交换学习、游学和带薪实习等项目。

学院的发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品牌知名度与认可度不断提升。中国校友网2015年度大学排名榜显示,四川传媒学院获评四星级,在全国民办艺术院校中排名第一。根据《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川教改办〔2015〕2号)文件精神,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在四川传媒学院开展首批四川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四川传媒学院正全面推进应用技术型本科的转型工作,力争以此为契机,推动学院发展迈上新台阶,步入新阶段。

(四川传媒学院校史办 撰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