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脂紊乱与冠心病的关系如何

血脂紊乱与冠心病的关系如何

时间:2022-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研究表明无论是普通人群,还是糖尿病患者,LDL-B型颗粒均为冠心病的危险因子。apoB是各项血脂指标中较好的动脉粥样硬化标志物,apoB升高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在高apoB血症的冠心病患者中进行药物干予,实验证明降低apoB也可以减少冠心病及促进粥样斑块的消退,apoB检测也作为药物疗效的观察指标。

14.血脂紊乱与冠心病的关系如何?

说到血脂,很多病友概念上存在一些混乱,这种混乱主要来源于名称的多样性。有的书上说,血脂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磷酯和脂肪酸;有的书又说,血脂是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乳糜微粒,有的又叫α-脂蛋白、β-脂蛋白、前β脂蛋白,还有的科普书上讲到“载脂蛋白A(apo A)”“载脂蛋白B(apoB)”等等,弄清这些概念,对于理解血脂代谢紊乱的确十分必要。

血脂是血液中脂质成分的总称,不论是来自膳食的或是机体合成的脂质,包括胆固醇、三酰甘油、磷酯和脂肪酸4种。胆固醇是疏水的,不稳定的,特别是与饱和脂肪酸结合时,很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而胆固醇与多个不饱和脂肪酸结合时,可以促进胆固醇的分解,使血中胆固醇降低。磷酯是亲水的,而且可以乳化胆固醇,使之溶于水。三酰甘油也不溶于水,可以使血液的黏度增高,促进血管壁斑块的形成。至于脂肪酸只是一个代谢的中间产物。

上述4种脂质在血浆中都不是单独、自由存在的,它们是与血浆蛋白结合成可溶性脂蛋白的形式出现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血清并不是混浊的,而是半透明的,我们把这种与血脂结合的蛋白叫做脂蛋白,可见脂蛋白是由血脂和蛋白两部分构成的,我们把脂蛋白中,与脂质结合的蛋白,叫做“载脂蛋白”。

根据脂蛋白密度的不同,用超速离心的方法,可将脂蛋白分为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乳糜微粒4种。而用电泳的方法,可将脂蛋白分为α-脂蛋白、β-脂蛋白、前β脂蛋白和乳糜微粒4种。

两种分类方法相互间的关系如表2-1。

表2-1 血脂的两种分类法及其相互关系

img9

由此可见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含不稳定的三酰甘油及胆固醇,极易使胆固醇等脂质沉积于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所以,我们说低密度脂蛋白中所含的胆固醇(LDL-C)是可以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胆固醇,是不好的胆固醇(正常小于2. 5毫摩/升,大于4. 0时为异常)。高密度脂蛋白中富含磷脂,能使血脂稳定,其中虽然也含胆固醇(HDL-C)但这种胆固醇不会沉积于血管壁上。相反,还能吸收已沉积的胆固醇,使胆固醇斑块变小。所以HDL-C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胆固醇,是“好的胆固醇”(正常人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平均含1. 1~0. 9毫摩/升,低于0. 9毫摩/升为异常)所以在分析血脂时不仅要看胆固醇的总值(TC),也要看高密度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胆固醇(LDL-C)的含量。如果一个人的血脂测定正常,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0. 9毫摩/升时同样易患动脉粥样硬化。

近年来研究表明,根据LDL颗粒大小及密度可将其粗略地分为A型(颗粒较大,密度较低),B型(颗粒较小,密度较高)。许多研究表明无论是普通人群,还是糖尿病患者,LDL-B型颗粒均为冠心病的危险因子。这种LDL-B型颗粒也叫小而密的低密度脂蛋白(SLDL),它较LDL-A型颗粒更容易被氧化,引起血管内皮的损伤,同时使血浆中LDL清除延迟,水平增加,使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所以,SLDL可以引起或加重动脉硬化。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与血脂结合的蛋白质,叫载脂蛋白(apo),至今已发现的载脂蛋白约20种,最重要的有A、B、C及E 4种,其中与冠心病关系较大的是A和B。

载脂蛋白A(apo A)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CC)的结构蛋白,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载脂蛋白A约占65%~70%,所以血清apo A可以代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与HDC-C一样是血液中“好的蛋白质”,正常人化验值为1. 2~1. 6克/升,冠心病患者apo A偏低,脑血管病患者apo A明显低下。

载脂蛋白B(apoB)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结构蛋白,大约有90%的apoB分布在LDL-C中,因此其临床意义与LDL-C相近,但它的变化较LDL-C明显,更容易反应血脂异常情况,成人正常参考值0. 69~0. 9克/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70岁以后不再上升或有所下降,成人大于1. 0克/升为轻度升高,大于1. 2克/升为明显升高。apoB是各项血脂指标中较好的动脉粥样硬化标志物,apoB升高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在高apoB血症的冠心病患者中进行药物干予,实验证明降低apoB也可以减少冠心病及促进粥样斑块的消退,apoB检测也作为药物疗效的观察指标。

血脂成分异常升高或比例失常,我们称之为脂质紊乱,人们早就知道血脂紊乱容易引起冠心病。

1908年,俄国科学家阿尼斯可夫,用含胆固醇的食物(如鸡蛋黄、奶油等),喂养家兔第一次成功地造成了类似人类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由此他得出结论,“没有胆固醇,就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有人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现其中含有大量的胆固醇等脂质。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血胆固醇含量高于260毫克/100毫升者,冠心病的发病率为低于200毫克/100毫升者的5倍,说明高脂血症者易患冠心病,高脂血症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可能是,当动脉有损伤时(如高血压及吸烟等引起)脂质就会在动脉内膜中沉积,成为稍隆起的病灶,继之动脉内膜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将其围起、固定,形成斑块,斑块深层可以发生软化及溃疡,形成黄色粥状物。

晚近的研究表明,有些冠心病患者虽无高脂血症,但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显著降低,由于它是“抗动脉硬化脂蛋白”,其不足可以说明这种人清除动脉壁中胆固醇的能力较差,所以也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同时调脂治疗也可以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最近循证医学(HPS)研究证明,用他汀类药物控制血脂后能使心脏突发事件及冠心病病死率均下降30%以上,总病死率下降20%以上,中风和血管重建的危险性下降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