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又称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静脉扩张、迂曲,形成曲张状态的一种疾病。大多发生在大隐静脉,少数并发小隐静脉曲张或单独发生在小隐静脉。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原因,主要为静脉壁薄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静脉内压力持久增高。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原因,主要是静脉瓣膜缺陷所致。静脉瓣膜缺陷与静脉壁薄弱,是全身结缔组织薄弱的一种表现,与遗传因素有关。造成下肢静脉压力持久增高的重要原因,是长时间站立和腹腔内压增高引起。
下肢静脉曲张、血液回流缓慢和静脉压力增高,致使静脉壁发生营养障碍和退行性变,易并发皮炎、湿疹、溃疡和感染。
护理措施
1.健康史 了解有无慢性咳嗽、慢性便秘、尿潴留;有无从事重体力劳动、长时间站立等腹内压增高因素的存在;了解有无家族遗传病史。
2.身体状况 轻度下肢静脉曲张,可无明显症状。静脉曲张较重时,患肢有酸胀、麻木和沉重感,容易疲劳,平卧、休息或抬高患肢后,上述症状可以消失。病人站立时,患肢浅静脉隆起、扩张,甚至屈曲成团,一般于小腿及足踝部明显。若并发血栓性静脉炎,可有局部疼痛、红肿和压痛,曲张的静脉呈硬条状。血栓机化后,有时可形成静脉结石。病程长、静脉曲张较重者,足靴区皮肤可出现萎缩、脱屑、色素沉着和湿疹。即使轻微的损伤,也可引起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静脉曲张因溃疡侵蚀或外伤致使破裂,可发生急性皮下出血。
3.心理-社会状况 由于病程较长,慢性溃疡经久不愈,病人多有焦虑情绪,并常为之苦恼。
4.辅助检查
(1)静脉瓣膜功能试验:大隐静脉瓣膜及大隐静脉与深静脉间借交通支互相沟通。因静脉内有顺血流开放逆血流关闭的静脉瓣,是保证静脉血回流的重要装置。为此进行静脉瓣膜功能试验对判断静脉曲张有一定的价值。病人仰卧,抬高患肢,在大腿上1/3处扎一根橡皮止血带,然后让病人站立30秒,然后松解止血带,密切观察大隐静脉曲张的充盈情况:①松解止血带前,大隐静脉萎陷空虚。当松解止血带时,大隐静脉立即自上而下充盈,提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②在松解止血带前,大隐静脉已部分充盈曲张,松解止血带后,充盈曲张更加明显,说明大隐静脉瓣膜及其与深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均功能不全。③未松解止血带前,大隐静脉即有充盈曲张,而松解止血带后,曲张静脉充盈并未加重,说明大隐静脉与深静脉间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而大隐静脉瓣膜功能正常(图17-1)。
图17-1 瓣膜功能试验
(2)深静脉通畅试验:病人站立,在患肢大腿上1/3处扎上止血带,嘱病人伸屈膝关节10~20次。若曲张的浅静脉明显减轻或消失,表示深静脉通畅;若曲张静脉加重,说明有深静脉阻塞(图17-2)。
图17-2 深静脉通畅试验
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舒适度的改变 与下肢酸胀有关。
2.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下肢溃疡有关。
3.潜在并发症 如下肢溃疡、湿疹和皮下出血等。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对于静脉曲张范围小、程度轻,又无症状者;妊娠期妇女;重要器官有器质性病变,估计手术耐受力很差者,应积极消除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积极治疗咳嗽、便秘等;适当活动,避免久站、久坐;使用弹性绷带或穿弹性袜。
2.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病人患肢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术后密切观察病人的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及肢体有无水肿、疼痛等情况。
3.治疗配合
(1)硬化剂注射疗法:对于局限性静脉曲张而瓣膜功能健全和术后残留的曲张静脉,常用硬化剂注射疗法。常用的硬化剂有5%鱼肝油酸钠。注入硬化剂后,用弹性绷带包扎或穿弹性袜压迫6周。
(2)手术治疗:对于静脉曲张范围较大、病程较长者,可用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①大(小)隐静脉高位结扎术。②交通支结扎术。③大(小)隐静脉剥脱术。术后用弹性绷带或弹性袜,给予稳妥而有一定弹性的压力,以防止剥脱部位出血;鼓励及早作床上活动,有利于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用弹性绷带包扎,一般2周后拆除。积极观察切口、皮下有无出血。对于皮下出血者,要立即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必要时,缝扎止血。适度抬高患肢,同时作足背伸运动。术后24~48小时应鼓励病人下床活动。对于下肢溃疡要积极换药,并全身使用抗菌药物。
4.心理护理 积极和病人沟通,消除其担忧和对手术的恐惧。
5.健康指导 消除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因素,避免长时间站立,积极治疗咳嗽、便秘、尿潴留;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或强体力劳动者,宜穿弹性袜套保护,保持适当的运动,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