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肠道感染的病毒

肠道感染的病毒

时间:2022-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肠道病毒是一类通过消化道感染,可引起多种脏器发生病变与感染的病毒。另外活疫苗病毒排出体外,使接触者受到感染而获得免疫。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的药物。病后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免疫力,起保护作用的主要是SIgA。轮状病毒感染的诊断可根据临床出现肠胃炎并且有严重腹泻的状况,对于轮状病毒A种传染病的专门诊断方式是对病患的粪便利用酵素免疫分析法进行病毒的识别。

第二节 肠道感染的病毒

肠道病毒是一类通过消化道感染,可引起多种脏器发生病变与感染的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等。

肠道病毒共同的特点为:①病毒呈球形,直径为20~30nm,呈立体对称20面体,病毒颗粒中心为单股正链核糖核酸,无包膜;②抵抗力强,耐酸,pH值为3~5条件下稳定,不被胃酸、胆汁灭活,耐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在污水与粪便中可存活数月,对热、干燥、紫外线敏感,56℃30min可灭活;③主要通过粪—口传播,经消化道感染,在肠道细胞内增殖迅速并引起病变,并能侵入血液、神经系统及其他组织,造成多种疾病,如无菌性脑炎、心肌炎、麻痹等。

一、脊髓灰质炎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是引起脊髓灰质炎的病毒。该疾病传播广泛,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肢体松弛性麻痹,多见于儿童,故又名小儿麻痹症。

img132

图11-6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结构特征

(一)生物学性状

脊髓灰质炎病毒具有肠道病毒的共同特征。球形颗粒较小,核衣壳含4种结构蛋白,即VP1、VP2、VP3和VP4。VP1为主要的外露蛋白,可诱导中和抗体的产生和对人体细胞膜上受体有特殊亲和力,与病毒的致病性和毒性有关;VP4位于衣壳内部,起稳定病毒结构作用;VP2与VP3半暴露,具抗原性(图11-6)。脊髓灰质炎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各型病毒之间无交叉反应。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天然宿主,因为在人细胞膜表面有一种受体,与病毒衣壳上的结构蛋白VP1具有特异的亲和力,使病毒得以吸附到细胞上导致疾病发生。患者与无症状的病毒携带者为传染源,通过粪便污染饮食,经口摄入是主要传播途径。直接或间接被病毒污染的双手、用品、玩具、衣服及苍蝇等皆可成为传播媒介,饮水污染常会引起暴发性流行。该病终年散发,以夏秋为多,但在普种疫苗地区发病率大大减少,几乎无发病。以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自婴幼儿广泛采用疫苗后,世界各地发病年龄有逐步提高趋势,以学龄儿童和少年为多,成人患者也有所增加。病毒侵入人体后,一天内即可到达局部淋巴组织,在咽、肠淋巴组织等处生长繁殖,并排出病毒。此时绝大多数人(90%~95%)产生大量特异抗体,形成隐性感染;否则病毒将入血,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可出现有发热、乏力、头痛、肌肉痛、有时伴有咽炎、扁桃腺炎及胃肠炎症状;病毒在体内继续繁殖入血,将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此时大多患者可出现上呼吸道及肠道症状,少部分患者病毒可随血流经血脑屏障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累及脊髓腰膨大部前角运动神经细胞,造成肌群松弛、萎缩,最终发展为松弛性麻痹,发生瘫痪。

感染后人体对同型病毒能产生较持久的免疫力,主要为体液免疫,SIgA在局部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侵入血液,中和抗体IgG、IgM、IgA能够阻止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三)微生物检查

取粪便标本经抗生素处理后,接种原代猴肾或人胚肾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7~10d后可观察到细胞病变,作出诊断,再用中和试验鉴定其型别。也可用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双份血清进行血清学诊断,如果恢复期比急性期抗体滴度增高4倍以上即可辅助临床诊断。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或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有助于早期诊断。

(四)防治原则

主要的防治原则为隔离患者,消毒排泄物,加强饮食卫生,保护水资源。对婴幼儿和儿童实行人工主动免疫是重要的。未接种疫苗者接触脊髓灰质炎病毒患者的,可用人免疫球蛋白来保护。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采用Salk灭活疫苗及Sabin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良好,极大地降低了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Salk灭活疫苗由三型病毒经甲醛灭活后混合制成,肌肉注射可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副作用较少。Sabin减毒活疫苗是用减毒变异株制成,采用口服,方法简便,不但可使机体产生体液抗体,还能刺激肠壁浆细胞产生分泌型IgA,对野毒株有杀灭作用,从而切断其在人群中的传播,免疫效果更好。另外活疫苗病毒排出体外,使接触者受到感染而获得免疫。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已将单价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免疫改为三价活疫苗免疫法,即免疫对象口服三次三价活疫苗糖丸,每次间隔6~8周。其优点是不会漏服,服用次数少,免疫效果好。

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的药物。对该病的控制主要依赖于疫苗的使用,被动免疫仅用于个别情况。

二、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rotavirus)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1973年由澳大利亚学者Bishop等发现。

轮状病毒呈球形,直径70~75nm,核心为双股RNA,由11个基因片段组成,外有双层衣壳,呈车轮辐条状,故称为轮状病毒(图11-7)。根据病毒的内衣壳VP6的抗原性和基因片段的电泳图谱不同分为7个组(A~G),无包膜。只有具有双层衣壳结构的完整病毒颗粒才有感染性。

img133

图11-7 轮状病毒颗粒(电镜照片)

轮状病毒抵抗力较强,在50℃的高温下,1h仍然不会死亡;在-20℃的严寒条件下,可以存活7年;在-70℃的环境中可以长期保存。它对酸、碱也有较强的耐受性,一般的洗涤剂对它毫无杀灭作用。

轮状病毒能引起急性胃肠炎,主要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传染源为患者与无症状携带者。A~G组的轮状病毒能引起人类和动物腹泻,D~G组只引起动物腹泻。A组轮状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它是婴幼儿腹泻的最重要的病原体。有60%以上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系由轮状病毒引起。在发展中国家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以6月至2岁婴幼儿多见。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从而造成细胞损伤,引起腹泻。轮状病毒每年在夏秋冬季流行。临床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呈渗透性腹泻病,病程一般为7d,发热持续3d,呕吐2~3d,腹泻5d,出现严重脱水症状。B组能引起成人腹泻,目前仅见于我国,可造成暴发流行,无季节性。C组引起腹泻少见。病后可获得对同型病毒的免疫力,起保护作用的主要是SIgA。

轮状病毒感染的诊断可根据临床出现肠胃炎并且有严重腹泻的状况,对于轮状病毒A种传染病的专门诊断方式是对病患的粪便利用酵素免疫分析法进行病毒的识别。其他的检验方法,可电子显微镜法或免疫电镜直接检查粪便中的病毒颗粒,也可用荧光免疫或ELISA法来进行检测。凝胶电泳法,可对基因片段进行分析。逆转录聚合酶连锁反应(RT-PCR)可以检测并识别所有种与所有血清型的人类轮状病毒。

预防主要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使用轮状病毒疫苗。治疗应及时补充液体,维持电解质平衡,防止严重脱水及酸中毒发生,降低婴幼儿死亡率。

三、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

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是Dalldorf及Sickles在1948年于美国纽约柯萨奇(Coxsackie)镇,从两名疑似脊髓灰质炎患者粪便中首先分离出来而得名。埃可病毒(ECHO-viruses),即肠性细胞致病性人类孤独型病毒(enteric cytopatho genic human orphan virus,ECHO),该病毒于1951年在脊髓灰质炎流行中,从儿童粪便中分离出来。两种病毒的生物学性状、感染、免疫与脊髓灰质炎相似。

根据柯萨奇病毒感染乳鼠产生的病灶不同,可以分为a、b两组。a组有23型病毒,b组有6型病毒。埃可病毒分为30多个型(1~34型,其中8、10、28、34型已归入其他病毒)。

它们除可通过消化道传播外,还可通过接触咽喉分泌物病毒经呼吸道传播。病毒进入人体在咽部或肠黏膜细胞增殖后,侵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在妊娠期感染柯萨奇病毒可引起非麻痹性脊髓灰质炎性病变,并导致胎儿宫内感染和致畸。柯萨奇病毒A型感染儿童多见,潜伏期1~3d,感染后会出现发热、打喷嚏、咳嗽、全身不适等感冒症状。其典型症状为疱疹性咽峡炎。皮疹可为疱疹和斑丘疹,主要分布于躯干外周侧、背部、四肢背面,呈离心性分布。儿童感染后除上述表现外,还可出现脑膜脑炎伴有Guillain-Barré综合征和急性病毒性心肌病。柯萨奇病毒B型感染引起特征为传染性胸肋痛即所谓Bornholm’s病,可合并脑膜脑炎、心肌炎、发烧、Guillain Barré综合征、肝炎、溶血性贫血和肺炎。埃可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类似于风疹,常见的症状为上呼吸道感染、发热、非化脓性脑膜炎和皮疹。皮疹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持续1~3d后自然消退。病后可获得型特异性免疫。

取咽拭子、粪便和脑脊髓液等标本接种细胞或乳鼠分离培养,观察细胞病变。取双份血清检查抗体滴度增高4倍以上即有临床诊断意义。可用PCR技术对心肌炎及慢性心肌病进行病毒核酸检测鉴定。

目前无特殊治疗与预防方法。

四、其他肠道感染的病毒

新肠道病毒包括68~71型,其中68型可能与儿童呼吸道感染有关;69型致病性不明;70型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多突然发病﹐有严重的眼痛﹑畏光﹑视力模糊﹑结膜下出血﹐出血程度从小的出血点到大块出血。10d内完全恢复。可以伴发一种少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急性腰脊髓脊神经根病﹐该病多见于成年男性﹐在眼病几周后发生,主要症状类似脊髓灰质炎﹐可导致瘫痪和肌萎缩等后遗症。另外一种并发症是面神经瘫痪。71型肠道病毒主要引起手足口病及无菌性脑膜炎、儿童脑炎、类脊髓灰质炎;72型肠道病毒可引起甲型肝炎。68型、70型病毒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游泳池水、脸盆、毛巾、间接接触和直接接触造成传染流行,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属自限性疾病,一般1~2周内恢复,预后良好,极少数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脊髓神经炎。

防治措施为控制传染源,注意个人卫生,保护水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