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缺氧时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

缺氧时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

时间:2022-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缺氧发生的原因、程度及机体功能状态不同,对机体的代谢功能的影响不尽相同,急性、轻度缺氧主要引起机体的代偿反应,慢性、重度缺氧则引起组织细胞功能代谢障碍,严重者死亡。缺氧时细胞内酸中毒,能抑制细胞的各种合成代谢及离子泵功能,降低耗能,细胞处于低代谢状态,有利于机体在缺氧环境中生存。轻度缺氧能使线粒体的生物氧化功能减弱,ATP生成减少。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

由于缺氧发生的原因、程度及机体功能状态不同,对机体的代谢功能的影响不尽相同,急性、轻度缺氧主要引起机体的代偿反应,慢性、重度缺氧则引起组织细胞功能代谢障碍,严重者死亡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一)代偿反应及机制

PaO2下降至60mmHg(8.0kPa)以下发生急性轻度缺氧时,机体即可代偿性出现呼吸加快、加深,肺泡通气量增加。代偿机制为:当PaO2下降至60mmHg(8.0kPa)时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呼吸加快加深,从外界摄氧增加,使肺泡通气量增加,有利于升高PaO2。此外,呼吸运动加快可使胸廓运动增强,胸腔负压增大,回心血量增加,心输出量及肺血流量增多,有利于血液摄取和运输氧。

(二)呼吸功能障碍及机制

PaO2下降至30mmHg(4.0kPa)以下发生急性重度缺氧时,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减弱甚者呼吸停止,肺泡通气量显著减少。此外,当人登上海拔4 000m以上的高原后,出现头痛、胸闷、咳嗽、咳血性泡沫痰、肺部湿性啰音、发绀、呼吸困难,甚至神志不清,即为高原肺水肿。发生机制可能为:急性严重缺氧使外周血管收缩,增加回心血量及肺血流量;严重缺氧时肺毛细血管收缩使肺循环阻力增加,肺毛细血管内压增加。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一)代偿反应及机制

1.心输出量增加

心输出量增加是急性轻度低张性缺氧的主要代偿反应,可提高组织供氧量。代偿机制如下。①心率加快:当氧分压下降时,呼吸运动增强,肺泡通气量增大刺激肺牵张感受器,反射性兴奋交感神经,引起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②心肌收缩力增强:氧分压下降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作用心肌细胞β肾上腺素能受体,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③静脉回流增加:因胸廓运动增强,心率加快,促进静脉的回流。

2.血流分布变化

急性缺氧时,因交感神经兴奋,效应器皮肤、腹腔器官等缩血管作用占优势,引起血管强烈收缩,而心、脑血管因受代谢产物乳酸、腺苷、PGI2等扩血管物质的作用,血流加快。通过血液的重新分布,保证生命重要器官的供血供氧。

3.肺血管收缩

缺氧时,因肺泡氧分压降低可直接引起肺小动脉收缩,减少缺氧部位血流量,有利于维持肺泡通气量与血流量的比值,提高PaO2。肺血管收缩的机制可能如下。①交感神经作用:缺氧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于肺血管α受体,引起肺小血管收缩。②体液因素:缺氧促使肺组织内肥大细胞、肺泡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释放组胺、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三烯等血管活性物质,作用于肺血管,从而影响肺动脉的收缩和舒张。缩血管物质释放量多,作用大于舒血管作用时,引起肺动脉收缩。③缺氧直接对平滑肌的作用:缺氧可使肺血管平滑肌细胞膜对Na、Ca2+的通透性增高,内流增多,致肌细胞兴奋性与收缩性增高。

4.毛细血管增生

长期慢性缺氧可使心、脑、骨骼肌毛细血管显著增生,密度增加,缩短血氧弥散距离,氧的弥散速度加快,有利于组织供氧。

(二)循环功能障碍

慢性严重缺氧,可促使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肥大、增生,血管硬化,形成肺动脉高压。长期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肥大,甚至发生心力衰竭。此外,严重缺氧能直接破坏心肌细胞结构及抑制呼吸中枢使胸廓运动减弱、静脉的回流减少。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一)红细胞增多

1.急性缺氧

急性缺氧可兴奋交感神经,使肝、脾等储血器官收缩,血液进入体循环,使血液中的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含量增加,提高血氧含量及氧容量。

2.慢性缺氧

缺氧时的低氧血症能刺激肾小球球旁细胞释放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促进骨髓干细胞分化,加速红细胞成熟。虽然,红细胞增多可增加血氧含量及氧容量,但过度增加,反而增加了血液的黏稠度,从而增加血流阻力,加重缺氧。

(二)氧解离曲线右移

缺氧时糖酵解增强,红细胞内2,3-DPG增加,氧解离曲线右移,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降低,有利氧释放出供给组织利用。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脑是对缺氧最敏感的重要生命器官。因脑的重量仅占体重的2%,脑血流量约占心输出量的15%,脑内氧、糖原和ATP的储存极少,能量来源主要依靠葡萄糖的生物氧化,所以脑尤其是大脑皮质对缺氧甚为敏感。缺氧可直接损伤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出现不同表现。急性缺氧可出现头痛、情绪激动、思维能力、记忆力、判断力降低以及运动不协调等。慢性缺氧出现易疲劳、嗜睡、注意力不集中及精神抑郁等。严重缺氧导致烦躁不安、惊厥、昏迷甚至危及生命。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发生机制主要为:缺氧时脑细胞ATP生成减少,神经膜电位降低、神经递质合成减少,神经冲动传导受阻。神经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细胞水肿。酸中毒使脑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加重脑水肿。

五、组织与细胞的变化

(一)代偿反应及机制

1.组织细胞用氧能力增强

通常在慢性缺氧时,细胞内线粒体膜表面积增多和数目增多,某些酶如细胞色素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增加,增强细胞内呼吸功能,摄氧增多。

2.糖酵解增强

由于缺氧时ATP生成减少,ATP/ADP比值下降,致使控制糖酵解过程最重要的限速酶(磷酸果糖激酶)活性增强,促进糖酵解,一定程度上补偿能量不足。

3.肌红蛋白增加

慢性缺氧能使肌肉中的肌红蛋白含量增加,有利于储备氧。肌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大于Hb,能摄取更多氧储存,氧分压进一步下降时,肌红蛋白可释放大量氧供细胞利用,也加快了氧的弥散速度。

4.低代谢状态

缺氧时细胞内酸中毒,能抑制细胞的各种合成代谢及离子泵功能,降低耗能,细胞处于低代谢状态,有利于机体在缺氧环境中生存。

(二)细胞损伤及机理

1.细胞膜的变化

缺氧可使细胞代谢障碍,ATP生成不足,Na-K泵功能障碍,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增高。Na内流,促进水进入细胞内发生细胞水肿;K外流,细胞内缺钾,导致K蛋白质、酶类合成代谢障碍,进一步影响细胞代谢;Ca2+内流,细胞内Ca2+浓度增高,可抑制线粒体的呼吸功能,激活磷脂酶,使膜磷脂分解,引起溶酶体损伤并释放出水解酶,进一步加重细胞损伤。

2.细胞器的改变

(1)线粒体的变化:细胞内80%~90%的氧在线粒体进行氧化磷酸化产生ATP,10%~20%的氧在线粒体外具有生物合成、降解及生物转化作用。轻度缺氧能使线粒体的生物氧化功能减弱,ATP生成减少。严重缺氧影响线粒体外氧的利用,甚至损伤线粒体结构导致线粒体水肿、嵴崩解、膜破碎基质外流等。

(2)溶酶体的变化:由于ATP生成减少,细胞内酸中毒,使溶酶体膜磷脂分解,膜通透性增高,溶酶体发生肿胀、破裂,释放大量溶酶体酶,引起细胞组织溶解、坏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