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生隐球菌

新生隐球菌

时间:2022-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生隐球菌广泛生存于土壤和鸽粪中,正常人常处于新生隐球菌污染的环境中,但发病者极少。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新生隐球菌才易侵入人体而致病。在我国新生隐球菌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新生隐球菌的荚膜多糖是其主要的致病物质,可能与它能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及增加免疫耐受性有关。新生隐球菌一般为外源性感染,主要的入侵部位是肺。4.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为新生隐球菌病提供了新的检测方法 。

二、新生球菌

新生隐球菌属于隐球菌属。该菌属包括17个种和8个变种,对人致病的主要是新生隐球菌。

(一)临床意义

新生隐球菌广泛生存于土壤和鸽粪中,正常人常处于新生隐球菌污染的环境中,但发病者极少。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新生隐球菌才易侵入人体而致病。近年,由于肿瘤及化疗药物的使用、艾滋病的流行、移植术后免疫抑制药物的使用等原因,新生隐球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国外已成为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我国新生隐球菌的发病率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新生隐球菌的荚膜多糖是其主要的致病物质,可能与它能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及增加免疫耐受性有关。试验表明,无荚膜的突变株缺乏对小鼠的致病力,恢复产生荚膜能力后则可重获致病力。体外研究表明,荚膜多糖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削弱T细胞对其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等。

新生隐球菌一般为外源性感染,主要的入侵部位是肺。大多数感染者症状不明显,且能自愈。但新生隐球菌也可以从肺部经血行播散至其它部位,最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引起脑膜的亚急性和慢性感染,死亡率高,尚可播散至皮肤、黏膜、骨和内脏器官等。

(二)生物学性状

1.形态特征 为圆形的酵母型菌,其外周有宽厚的荚膜,菌体直径4~20μm,荚膜宽3~5μm,菌体内有一个或多个反光颗粒。部分菌体可见出芽,但不形成假菌丝。非致病性隐球菌无荚膜。

2.培养特性 新生隐球菌在沙保培养基和血琼脂培养基上,于25℃和37℃均能生长,非致病性隐球菌则在37℃不能生长。培养数日形成酵母型菌落,表面黏稠,初为乳白色,后转变成橘黄色。此菌能分解尿素,此点可用来与念珠菌区别。根据新生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可分为A、B、C、D 4个血清型,在我国发现的新生性隐球菌大多数为A型。

(三)微生物学检验

1.直接镜检脑 脊液标本离心后沉淀物、痰和脓标本涂片行墨汁染色镜检,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的菌体周围有一宽厚的空白带(荚膜)(彩图43)。非致病性隐球菌无荚膜。此法是诊断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最简便、快速的方法 。

2.分离培养 用沙保培养基30℃左右培养最为适宜,2~5 d即可形成典型的隐球菌菌落。从菌落取菌镜检,可见到圆形或椭圆形菌体,无假菌丝形成。

3.血清学试验 主要是检测新生隐球菌的荚膜多糖特异性抗原。检查方法 有乳胶凝集试验和ELISA等,其中乳胶凝集试验最常用。对抗原效价的检测有助于判断预后

4.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为新生隐球菌病提供了新的检测方法 。临床标本可用痰液、支气管吸出物等。核酸检测方法 有DNA探针法、PCR探针法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