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健康心理概述

健康心理概述

时间:2022-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包括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环境、及时适应环境。一项全球性的医学研究指出,世界各地每年约有100万人自杀身亡,其中30%来自中国。据中国公开发表的数字,中国自从2000年以来,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紧迫问题。根据心理的本质及健康心理的标准可见,心理涉及两个环境因素。综上,诊断心理疾病之前,应当先排除由于生理原因导致精神障碍的因素。

第一节 健康心理概述

一、健康心理的概念

(一)心理的概念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基础心理学指出,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如图5-1所示。

心理是脑的机能体现,通过对客观现实进行分析,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个体活动过程。

(二)健康心理内涵

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包括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环境、及时适应环境。对于心理健康的界定是相对的,心理学家曾在病理学、统计学以及社会学角度对健康心理进行了界定,然而任何一类界定方法都不能具体全面地概括心理健康的本质,标准的不同只是将“正常”和“异常”进行了区分,然而事实上,人类社会并没有真正具有权威说服力的“健康心理”的定义。[1]心理健康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心理现象。一般指个人在心理上发展完善,形成健全的人格个性,以积极的、平衡的、正常的行为方式调整心理状态,以及拥有和谐的社会交往关系。也就是说,个体在适应环境中,具有良好的心态、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达到和谐一致。[2]

img19

图5-1 心理现象构成

二、健康心理发展的现状

(一)国际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非普通要素能治疗的心理疾病和行为异常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根据美国医学会公布的统计数字,有1/10的人口在一生中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全美国有80万张床位经常为心理疾病患者所占用。每20个人中就有一人曾经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一年之中,每5个家庭至少有1个成员或全体成员为心理问题所困扰。根据WHO估计,全球约有4亿人患有精神疾病,每年有100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未遂的达1 000万人以上,造成功能残缺最大的前10位疾病中有5位属于精神障碍,其中抑郁居致残的首位,目前世界上有近1 000万人患抑郁症。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11%。

(二)国内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深入变化,社会竞争不断增加,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将不可避免地给广大群众带来大量的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面临着心理卫生问题的严峻挑战。自杀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社会现象,在死亡原因中居第五位。一项全球性的医学研究指出,世界各地每年约有100万人自杀身亡,其中30%来自中国。据中国公开发表的数字,中国自从2000年以来,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个中国人自杀。自杀倾向最高的年龄组是15岁到34岁的人群。

调查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3.4亿儿童和青少年中,约有3 000万人受到情绪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困扰;老年期心理障碍、酒精与麻醉品滥用等问题增多,妇女、受灾群众等人群中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当前精神疾病约占我国疾病总负担的20%。据预测至2020年精神疾病负担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紧迫问题。

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根据心理的本质及健康心理的标准可见,心理涉及两个环境因素。内环境即由个人生理、心理发展而形成的解读外环境的躯体内环境,包括基于心理现象的一切生理和认知倾向等因素;外环境是指个人以外的包括他人、与他人交往及生存的社会环境而形成的躯体外环境。内环境的形成基于外环境的影响,如教育、社会形态等塑造人的后天性格形成等;而外环境同时也受内环境的影响,人是能动的人,通过人的心理变化反映现实并改造现实,两者互相作用,共同构成影响人心理发展的两大环境基础。本节主要从内外两个基础环境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生理与心理健康

心理活动的发生需要具备特定的生理基础,神经元作为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具有接收、传递和整合信息的功能。外周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等作为信息传导整合的具体生理组成部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心理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组织受损都有可能因器质性病变导致异常心理的产生。

多数精神病患者都具有家族遗传史,在比较常见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内源性精神病中,遗传因素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家族史、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均强有力地支持遗传基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遗传模式不符合经典的孟德尔遗传,而是一种复杂性遗传疾病。[3]还有调查表明,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某种精神病,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出80~100倍。即使把孩子从小寄养到健康人的家庭中,成年后的发病率仍比正常人高。综上,诊断心理疾病之前,应当先排除由于生理原因导致精神障碍的因素。

(二)社会环境与心理健康

人类社会的演化实质上是文化的进化,文化的进化取决于文化的选择,文化的选择,是以社会的政治经济、典章制度、科技工具、伦理道德、价值理想的整合力量为依据的。[4]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确实吸纳了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然而,来自文化和精神领域的价值冲击也相当有力,在多种价值观并存且相互冲突的复杂环境中,社会形态、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面对变化的压力和价值观的冲击,人们难以依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活动,不能有效地排遣由竞争造成的长期应激压力,也不会合理选择和认同某一种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从而陷入心理矛盾,产生心理失调等。

不仅如此,教育和家庭因素对于新一代青年人的人格培养关注低。学校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和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渗透到其中,而当代特有的小型化家庭的特点,使新一代青年人缺乏与关系密切的同龄人正常交往的成长环境。这样的教育理念和家庭结构容易导致主体在早期人格养成的过程中人际交往技能欠缺,社会适应性差,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缺乏个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应变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