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言语及吞咽障碍患者的心理康复

言语及吞咽障碍患者的心理康复

时间:2022-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言语障碍患者的症状易引起其他患者好奇,使患者感到难堪,甚至一言不发。对于吞咽障碍患者,早期进行康复干预,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或使症状减轻,但是,患者患病后有较大的心理变化,多数会出现焦虑、抑郁和悲观情绪。吞咽障碍发生后大多数患者表现为精神紧张、焦虑、恐惧。对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尽早对患者实施心理康复训练并有效提高训练效果非常重要。

任务4 言语及吞咽障碍患者的心理康复

一、言语障碍概述

(一)言语能力及言语障碍

所谓言语能力,指的是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对于言语能力正常的人来说,它应当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听、说能力是读、写能力的基础。言语能力缺陷,广义上应包括言语能力的所有缺陷,但一般多指在口头言语表达方面的缺陷。

言语障碍的准确定义:把在使用语言这一表象符号来传递信息的过程中,由于某一水平的障碍而导致语言符号化、输出、传递、接受、译解等功能出现破绽的状态,称为言语障碍。总之,言语障碍是病理性的,即在器质上受损或在功能上偏离常态。

(二)言语障碍的发生及其分类

目前,发生脑血管意外后言语障碍的发生率为21%~28%,发生的原因是大脑皮质言语功能区受损,对语言信号的认识和表达障碍,理解和运用言语能力缺损,即后天获得性的对各种语言符号(口语、文字、手语)的表达及认识能力的受损或丧失。

言语障碍可分为运动性言语障碍、感觉性言语障碍和完全性言语障碍三种。运动性言语障碍患者表现为自发性语言为非流畅性,多数能听懂日常口语,主要是构音困难,应着重给患者讲口形、示范。对运动性言语障碍患者的训练主要是多与患者讲话,要求患者不能用体语,尽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感觉性言语障碍患者表现为自发性语言是流畅的,复述时有错语,听不懂对话,患者常意识不到自己语言的缺陷,因而产生一种丰富的,但不正确、无意义、发音良好的句子。完全性言语障碍患者由于病灶较大,损伤基本占据整个大脑左半球,患者常病情较重,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都严重受损,听和说能力较差。

二、言语障碍患者的心理特征

言语障碍患者在与人交往的多数场合中,不可避免地会意识到“我是有言语障碍的人”。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周围人使他的这一意识更为加强的话,多数患者将会预感到思想交流中的困难和失败,因而采取回避和防卫的行为。一般而言,言语障碍患者在受到社会方面的影响后最易形成的心理反应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罚感

听者作出的反应,是患者根本没有预料到的,这将使患者产生一种受罚感。患者无意中叙述了某件事情,然而听者不仅不去注意他当时说话的内容和心情,反而把患者“异常的说话”放在心上,嘲笑他说话的怪异,并企图进行纠正。

(二)欲望未满足感

患者的思想交流不能顺利进行,遭到了意想不到的误解。患者常感到自己的心情不能被别人理解,感觉的表达受到了限制,感到难以借助于语言与人保持关系,想说的话说不出来,有时即使想张口,临时又改变主意不说了。虽然患者有时为了表达重要事情而开了口,但不仅不得要领,达不到目的,而且还遭到误解与嘲笑。这些都使得患者感到欲望未能满足,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将逐渐根深蒂固。

(三)不安、恐怖、羞愧、敌意

随着遭受拒绝、否定、误解、嘲笑、怜悯、欲望未满足等不愉快体验的增多,患者将对于同样的场合,对于与人的接触及自己的能力更感到不安,甚至恐惧、失去信心,产生内疚与自责的心理,或者对有关的人或物产生敌意,其结果是导致本人的性格孤僻,适应能力低下,人际关系及社会生活态度均不正常。长此以往,会使患者产生自卑心理和缺乏主动精神,还可能造成某些适应方面的问题。

三、言语障碍患者的心理康复

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越来越高。面对这种现状,康复人员除了做好康复训练方法指导外,还要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康复。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容易使患者丧失治疗信心,从而痛失最佳的治疗时机,留下终生的遗憾,所以患者的心理康复很重要,而且对于其家属的心理支持也不可忽视。

(一)选择良好的康复氛围,加强患者的心理支持

研究证明,家庭环境比病室环境对言语康复更有利。因言语障碍患者的症状易引起其他患者好奇,使患者感到难堪,甚至一言不发。由于患者的社会及文化背景不同,为了训练的针对性更强,应根据各人特点制订训练计划,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可能效果更好。若一组患者言语障碍的程度、患者的社会背景相似,也可进行集体训练。

(二)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订合理的康复计划

对于治疗动机强烈的患者,应充分调动其积极性,着重进行患者自我训练。对于社会支持系统良好,有家人照顾的患者,强调家庭训练指导的作用。让患者家属掌握训练方法、时间、注意事项,并取得其配合。对于文化水平高者,在口语训练的基础上配合读和写的训练。总之,康复治疗师在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病情安排训练,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

(三)及时进行认知矫正,树立康复信心

言语障碍患者最初表现为抑郁、烦躁、易怒、害羞等。此时,康复治疗师应守护在患者身边,对其进行耐心开导,不失时机地给予患者鼓励、安慰,耐心听患者讲话,告知患者言语障碍是暂时的,只要反复训练,语言功能是可以恢复的,应增强患者信心,使其主动配合康复训练。

四、吞咽障碍概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平均寿命的延长,吞咽障碍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质量的疾病。吞咽障碍是脑血管意外常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脑血管意外吞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62.5%。吞咽障碍在脑外伤和帕金森病患者中发病率高达20%~40%。

轻者只有吞咽不畅感,重者因水和营养的摄取困难,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及营养不良,还易造成误咽,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可引发吸入性肺炎,甚至因窒息而危及生命,导致患者死亡

对于吞咽障碍患者,早期进行康复干预,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或使症状减轻,但是,患者患病后有较大的心理变化,多数会出现焦虑、抑郁和悲观情绪。由于脑疾病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久治不愈的特点,所以吞咽障碍患者的心理负担较重。有文献报道,脑疾病发生后抑郁的发生率为43.33%,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2.5%~79.6%。这些心理障碍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食欲和摄食,影响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因此,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尤其是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康复措施,改善患者吞咽障碍,对于疾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五、吞咽障碍患者的心理康复

吞咽障碍发生后大多数患者表现为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此时康复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以提升患者的心理支持,尤其应注意与患者的情感交流,应注意减轻或排除疾病因素和社会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同时,还要做好其家属的工作,让患者及其家属知道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尽可能地争取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和信任。具体措施如下。

(一)患者治疗过程中贯穿心理康复

对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尽早对患者实施心理康复训练并有效提高训练效果非常重要。加强医患沟通,强化支持系统,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悲观情绪,对患者训练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效果均给予鼓励和表扬,逐渐树立其信心,消除其依赖心理,取得患者的信任。

(二)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

心理康复的目的是让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和态度,使之有积极进行自我治疗的意志行动。通过心理干预使患者正确认识到进食的重要性,以及误吸、呛咳的危害。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使其积极配合治疗、训练和护理。

(三)做好心理疏导,提高患者的主动性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的主动性非常重要。由于脑血管意外吞咽障碍患者同时还存在肢体瘫痪、语言不清、烦躁易怒、情绪抑郁等情况,因此必须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提高患者进行吞咽训练的主动性。因为患者的积极主动意识不仅对支配吞咽肌群的活动是良性刺激,同时对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也是良性刺激,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心理康复成功的保证。

(2)康复人员除了完成康复治疗任务外,还要细心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掌握其思想动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3)在做好患者心理康复的同时,还要注意做好其家属的思想工作,让患者及其家属知道经过心理康复训练,吞咽功能障碍可得到最大的改善。

总之,加强心理疏导,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是心理康复训练成功的保证。在此基础上,从生活、功能训练各个方面给予患者正确指导和精心的康复训练,有利于患者的尽快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