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疼痛患者的心理康复

疼痛患者的心理康复

时间:2022-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显然,国际疼痛协会十分强调心理因素与情感的关系。慢性疼痛多见于临床各科室,特别是骨科、神经内科、肿瘤科和康复科,通常,对慢性疼痛的治疗以生物取向的药物及物理康复治疗为主,常常忽视对其发生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因素。因此,对疼痛的恰当处理关系到整个康复过程的成败,请长期忍受慢性疼痛的患者接受康复心理治疗,对减少其疼痛、彻底改善其症状十分必要。

任务1 疼痛患者的心理康复

一、概述

(一)疼痛

疼痛是躯体损伤或病残的一种常见伴随性症状。一般来说,疼痛的来源及原因可根据疾患的解剖生理学来明确决定。但在临床实践中即使疼痛的来源很明确,疼痛的性质和程度以及患者的临床反应可能与疾病不一致。在各类损伤的临床康复中,经常有类似情况发生。国际疼痛协会(IASP)对疼痛的定义为:疼痛是指非常不适的感受和感觉体验,常与组织潜在和急性的损害联系在一起或与类似的观念相关联。该定义至少包括下列几项内容。

(1)在感知疼痛时必须考虑到情感成分。

(2)疼痛为主观体验,可以在没有周围的客观传入刺激的情况下感到疼痛。

(3)组织损害与疼痛反应互为因果。

以上定义在第一条就提及了情感成分,第二条提及主观体验,到第三条才指出组织损害与疼痛反应互为因果关系,但第三条并非疼痛的必要因素,因为我们经常在全身没有组织损伤时感到周身疼痛或胃部没有病变时感到胃痛。显然,国际疼痛协会十分强调心理因素与情感的关系。

(二)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是指发生疼痛持续6个月以上,反复治疗效果不佳、伴随或不伴随器质性病变的疼痛。慢性疼痛多见于临床各科室,特别是骨科、神经内科、肿瘤科和康复科,通常,对慢性疼痛的治疗以生物取向的药物及物理康复治疗为主,常常忽视对其发生有重要影响的心理因素。

研究认为,慢性疼痛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一种心理因素在临床治疗康复中的影响疼痛作为疾患的症状,但它并不是简单的“反射弧”反射,而是通过多次分析、有大量的神经元参与的大脑皮质高级思维活动,其性质则是主观性的。这样就给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能,即夸大其患部的疼痛范围和程度。

医务人员很有可能只处理疼痛的部位而忽略了真正疾患的倾向,往往出现误诊,影响患者按计划康复。在损伤的康复过程中,无论是急性期损伤还是恢复期损伤的康复,患者提出的疼痛都可能阻碍正常的康复计划。因此,对疼痛的恰当处理关系到整个康复过程的成败,请长期忍受慢性疼痛的患者接受康复心理治疗,对减少其疼痛、彻底改善其症状十分必要。

(三)痛阈和耐痛阈

各种能引起疼痛的刺激,在其刺激强度非常微弱时,并不令人感到疼痛;当刺激达到一定强度(痛阈)时才感到疼痛。所谓“痛阈”是指引起疼痛的最低刺激量。不同的个体,痛阈有很大差异,即使同一个体在不同情况下痛阈也有变化。

耐痛阈是指忍耐疼痛的最大程度或对疼痛的躲避阈值,它有很大的变异性。

(四)疼痛的意义

疼痛对患者的意义主要表现在:①疼痛表示身体发生损伤,这种损伤多为躯体组织损伤,也可能是精神性损伤,疼痛如不及时治疗,其本身即能严重损伤机体,所以疼痛是机体受到损伤的信号;②疼痛会引起自主神经反应、情感反应、躯体运动性反应和行为反应,也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③了解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特点,可帮助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剧烈的疼痛可造成疼痛性休克而危及生命,因此应及时有效地解除疼痛,这不仅能减少患者的痛苦,也能防止由疼痛导致机体的进一步损伤。

二、影响疼痛的因素

(一)情绪状况

患者的情绪状况直接影响到其疼痛的轻重程度。也许疼痛对于患者来说是一般性的,但它会增加患者的依赖性需求,即便是对一般疼痛适应性较好的患者,情绪的变化也将影响已形成的主观感觉和行为。

(二)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疼痛的诱发起着一定的作用。在晚间或周围无陪护人员时,疼痛可因焦虑孤单和缺乏外界兴趣而加重;同样疼痛可在娱乐活动或使患者有兴趣的活动时被忘却,一旦这种环境消失,疼痛信号将又在大脑中兴奋。另外,由于对医务人员的依赖,往往患者在医生面前,仍需要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三)意志品质

人的意志品质的强弱导致疼痛的刺激阈值各不相同。有些人可耐受剧痛,有些人对客观上仅为轻微的疼痛也感觉难以忍受。人格的差异也可影响疼痛感,依赖性强、不成熟的人以及充满焦虑的患者对疼痛较为敏感,而超然的、情绪稳定的患者有较强的疼痛耐受力。

(四)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在疼痛的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些患者文化素养较高、心理因素较稳定,对医生的诊断、治疗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并能较全面地理解疼痛所产生的原因,还可以帮助医生避开疼痛所诱发的不良反应,这些患者有一定的疼痛耐受力。而一些文化素质较差的患者,很难了解自己的病情,有时主诉不清,甚至不知道自己身体疼痛的部位,结果经常造成医生的误诊,这些患者也往往不能耐受疼痛。

三、疼痛的心理康复

(一)疼痛对康复的影响

(1)疼痛可妨碍必要的体力活动或正常康复功能锻炼。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疼痛情况而选择减少康复锻炼的次数或完全不参加康复锻炼。

(2)疼痛可导致情绪低落、紧张、焦虑等,往往引起失眠和疲乏而妨碍康复计划。

(3)疼痛可造成患者要求手术或持续药物治疗。这样就很容易形成习惯性药物缓解,时间久后就可造成止痛药交叉成瘾,一旦成瘾康复计划便完全失败。

(4)疼痛可造成与他人接触的困难,例如由于疼痛患者对医务人员或陪护人员提出过分要求以及影响其他患者,并受到其他患者的抱怨,这样使外界环境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

(5)疼痛可导致过多注意患者的身体部位,继而取消任何康复功能锻炼。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用疼痛来换取周围环境的一些补偿性安慰,并希望一直维持其对医务人员的依赖性。

(二)疼痛的心理康复方法

利用理疗法治疗各类损伤的疼痛症状有较好的效果,但由于任何疾病的疼痛症状几乎是在生理学、心理学、病理学等综合性理论指导下进行诊断检查和治疗康复的,因此要求医生不仅具有较高的病理医疗专科的治疗手段,同时还必须具有包括心理治疗手段的其他综合性治疗手段。治疗疼痛的心理康复方法很多,一般康复治疗师需要掌握以下几种方式。

(1)心理咨询 可针对患者存在的心理上、精神上和情绪上的障碍,为患者提供口头上的指导、解释,并引导患者进行情感上的疏泄和答疑。根据患者损伤部位,通俗易懂地解释剧烈疼痛仅仅是某种一般病理现象的外表症状。由于心理咨询针对性强,一般效果较好,受到患者的欢迎。

(2)支持性心理治疗 由于疾病造成患者情绪上的变化,不同程度地加重了疼痛症状,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家属对患者表示关怀、同情,给予安慰、帮助和鼓励,使其在心理上感到温暖,得到支持,这是一种基础性的心理治疗。

(3)说理治疗 通过说理和逻辑论证使患者追溯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和论证异常观念和行为的不合理性及其导致的不良后果,澄清对疾患症状的误解和糊涂观念,把解决疼痛的途径导向解决心理障碍。用正常的合适的观念和行为代替异常的观念和行为。

(4)信念治疗 通过不同场合的暗示、提示、例证以及带有权威性的劝慰、劝导和保证,使患者重新树立信心或重新建立正确的认识,逐步或完全忘却疼痛。

(5)放松治疗 利用渐进的身心放松法、气功、音乐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方式消除患者的精神压力,缓和精神紧张。

(6)系统脱敏治疗 针对精神紧张、反应过敏给予引起反应的刺激,刺激强度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加刺激的强度,使患者逐渐习惯和适应(脱敏)。

(7)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是指对患者由于疼痛而引起的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对护理人员或医生不正确的言语,以及患者对周围环境任何事物的不正确行为和习惯进行改变,树立正确的、适宜的态度或习惯(行为)。

(8)集体治疗 用集体讨论、交谈、听讲等方式进行心理治疗,这样有助于患者接受暗示、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克服孤独和隔离感,有助于锻炼合群心理,培养社会生活方面的心理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