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玩刀人的肝胆春秋

玩刀人的肝胆春秋

时间:2022-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到这次预料之外事件的鼓舞,联想到自己在马来备受轻蔑的现实,吴孟超萌生归国报效、参加抗战的愿望。一年后,吴孟超成为同济大学附属同济中学的正式生。事情要回到1954年,当时吴孟超已经在第二军医大学工作了5个年头,这一年,被誉为“中国外科的一把宝刀”的裘法祖被聘到医院来做兼职教授。而当时,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国家,但国内的肝胆外科却是一片空白,肝胆手术始终因为出血量大患者容易死亡而成为外科禁区。

玩刀人的肝胆春秋
——记2006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孟超

一、最高奖

人们经常用万里挑一来形容一个人优秀,可否想过,如果从十亿人里挑出一个来那将优秀到什么程度?毫无疑问,能够当选绝对真的比中彩票都难。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设立就是这样一个十亿挑一的活动,应该说确实比中彩票的几率都低,但中奖靠的却是实力,成就。

从2000年开始,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国务院颁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旨在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每年不超过两名,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国家最高科技奖设立第一年(2000年)的获奖者是吴文俊(1919—,世界著名数学家)和袁隆平(1930—,杂交水稻之父),毫无疑问,都是所属科研领域如雷贯耳的名字。随后的几年还有王选、黄昆、金怡濂等人,直到2005年,在这份象征着国内科技最高荣耀的名单上才第一次出现了医学领域科学家的名字——吴孟超。

颁奖当日,温家宝宣读《国务院关于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胡锦涛亲自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

二、早年经历

吴孟超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12次担任“国际肝炎肝癌会议”等重要学术会议的主席或共同主席……

这样的名头还有很多。

有着众多耀眼光环的吴孟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究竟创造了肝胆外科的哪些奇迹?他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呢?

我们还是从头说起吧,首先看看吴孟超是如何一步步走进肝胆外科之门的。

少年吴孟超

吴孟超,男,1922年8月31日生于福建省闽清县,在他出生后不久,迫于生活压力,其父到南洋打工赚钱。5岁时他跟随母亲来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在马来西亚,幼年时的吴孟超一边帮父亲割橡胶一边读书

初中还没有毕业时,国内的抗日战争开始了。一个很爱国的华侨老师讲国内的形势,教育、引导着他们。当年,年轻的吴孟超深深懂得:“国家不强盛,咱们华侨的腰杆就不硬。”初中毕业时,他的双手已经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一把割胶刀玩得流星一般飞转,不知这是否就是为日后同样玩得飞转的另一把刀(柳叶刀)所做的启蒙训练。初中毕业,按照当地习俗,校方和家长双方是要出资让毕业生们聚餐一次的。不曾想,当钱全部收齐之后,身为班长的吴孟超却建议,把聚餐的钱捐给祖国正在浴血抗战的前方将士。建议立刻得到全班同学的拥护,于是这份抗日捐款通过海外爱国人士陈嘉庚的传递,送往抗日根据地延安。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他们举行毕业典礼时,学校收到了八路军总部以朱德、毛泽东的名义发来的感谢电。校长和老师激动万分,立即把电文抄成大字报贴在公告栏上,这件事引起了全校的轰动。受到这次预料之外事件的鼓舞,联想到自己在马来备受轻蔑的现实,吴孟超萌生归国报效、参加抗战的愿望。

1939年,马来西亚归侨吴孟超以18岁的稚龄回国抗日,从此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回国后辗转来到云南昆明,碰到正在同济大学理学院读书的老同学。吴孟超一五一十通报了到延安参加抗日队伍的想法,没想到,老同学听完之后说了句:“你知道延安在哪?”

加之吴孟超在昆明又染上了痢疾,腹泻不止,力气全无,于是,吴孟超延安没去成。在同学的帮助下,他进了设在昆明的同济大学附属医院,出来后,吴孟超决定报考同济中学,他想进同济大学念医科。一年后,吴孟超成为同济大学附属同济中学的正式生。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战事日益蔓延,日机不断轰炸,1942年,同济大学附属中学来到李庄。1943年,吴孟超如愿以偿地考上同济大学医学院,成为医学前期学生(当时同济大学医学分为医前期和后期,前期学习主要打基础,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后期学习临床及各项具体医技)。

“同济大学医学院不愧为当时国内水平很高的少数几所医科学院之一。”吴孟超回忆说,毕业后吴应聘于国防医学院(现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前身),从此开始了他的外科生涯。

三、肝胆春秋

吴孟超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时,正值上海解放,实习的吴孟超参加了救治解放军伤员的工作,3天3夜没离开手术室,这时他觉得外科手起刀落,痛快,用不着隔着皮猜瓤,毕业后干外科便也顺理成章了。但吴孟超选择肝胆外科这一方向却是受到了老师裘法祖的指引以及父亲故去的原因。

事情要回到1954年,当时吴孟超已经在第二军医大学工作了5个年头,这一年,被誉为“中国外科的一把宝刀”的裘法祖被聘到医院来做兼职教授。吴孟超终于有机会跟在这位“中国外科之父”身边,学习传说中的“裘氏刀法”。跟在裘法祖身边学习了2年之后,吴孟超的手术做得越来越像老师了。

师徒合影,左起吴孟超,裘法祖,王红阳

吴孟超的父亲早年死于胆结石,这并不是一个可以夺去父亲生命的疾病,但老天没有给吴孟超尽孝的机会。这件事让他遗憾终生。1956年当吴孟超转为主治医生开始独立工作时,裘法祖指点他说,中国的肝胆外科还是一片空白,值得去研究。而当时,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国家,但国内的肝胆外科却是一片空白,肝胆手术始终因为出血量大患者容易死亡而成为外科禁区。吴孟超没有犹豫,他把手术刀指向禁区。

1958年,一位外国外科权威来上海考察后断言:中国的肝外科要达到国际水平,起码要二三十年!听了外国专家的话,吴孟超当晚写下“卧薪尝胆,走向世界”8个字,压在写字台上。

自此,在上海,在吴孟超的带领下,我国肝胆外科事业经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滚雪球般的快速发展。首先从1958年起,他进行了肝脏解剖的研究,在建立人体肝脏灌注腐蚀模型并进行详尽观察研究和外科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为解决肝脏手术出血这一重要难题,在动物实验和临床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为掌握肝脏术后生化代谢的改变以降低手术死亡率,通过临床和肝脏生化研究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策略;为进一步扩大肝脏外科手术适应征,提高肝脏外科治疗水平,他率先成功施行了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以上述工作为基础,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肝脏外科关键理论和技术,建立了中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并使之逐步发展、壮大。

他针对肝癌发现时晚期多、巨大且不能切除者居多的特点,提出“二期手术”的概念;针对肝癌术后复发多,但又缺乏有效治疗的特点,率先提出“肝癌复发再手术”的观点,显著延长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针对中国肝癌合并肝硬化多,术后极易导致肝功能衰竭的特点,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策略,使肝癌外科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有机统一。为了提高中国肝脏外科的科学研究水平,使肝脏外科事业持续、深入发展,吴孟超组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脏外科专业研究所,牵头指导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研究工作。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通过他和同行的共同努力,推动了国内外肝脏外科的发展,多数肝癌外科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原创于中国,促使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诊治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

在吴孟超的肝胆生涯中,以下几件事是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1.灌注我国第一具完整肝脏血管模型,创新性的“五叶四段”肝脏解剖新理论;2.神奇的“吴氏刀法”;3.1975年重达18公斤巨瘤手术成功,并诞生捆扎新疗法。

四、那双被称为“国宝”的手

吴孟超为13000多名肝病患者主过刀,而且,这个数字至今仍未打住,还在以每年200例左右的数字上升。年届九旬的吴孟超现任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他每天正常上下班,除了处理繁杂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外,每年100多次开会、会诊,还主刀完成200台左右的手术,有时甚至一天连续主刀4台手术。

吴孟超的传奇还在继续,这一切都与他那双被朱镕基称为“国宝”的手有关。

吴孟超说:外科医生就是一双手一把刀。在外科大夫眼里,手是刀的支点,刀是手的延伸。外科医生的手既要有艺术性,又要有科学性。吴孟超有一套手保健操,一有空就做,以保持手的灵活。吴孟超食指上关节向外弯曲,像个钩。这是一辈子用力拿手术刀的结果。把食指与中指一并,指尖已经永远并不上了。因长年套手术剪钳,右手拇指和食指长有老茧,并和中指一起相向弯曲靠拢,像鹰爪,是一辈子用力捏手术钳所致。这双手曾挽救过无数肝癌患者的生命。说来也怪,吴孟超写字时手会微微颤抖,可一旦拿起手术刀,便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他下刀稳、准、狠,兼有男人的力量和女人的精细。

他的手术技巧,被晚辈的医生称为“魔鬼级”——吴老把肝脏实在掌握得太透了,闭着眼睛就能摸出肿瘤的占位和其他脏器的移位。

护士长程月娥是吴孟超的“黄金搭档”,跟着吴孟超做过很多大手术。她说:“吴院长那双手的手感很特别,就好像是他的‘第三只眼睛’。手术中碰到大的血管出血,满眼都是红色,所有人都紧张得不知所措。可他双手伸进去摸摸就能找到破裂的血管,然后再那么一掐,血就止住了。”

这双手,还招来了一个日本摄制组,专门要拍吴孟超的肝叶切除术。老爷子很大方:可以。摄制组驻扎进手术室,一个上午,镜头紧盯着那双手。

而今,由于实施肝脏手术的方式源于吴孟超,而被称为“吴氏刀法”,直到现在,仍被广泛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