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环境的基本组成

人类环境的基本组成

时间:2022-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存在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其组成和质量的优劣都与健康密切相关。另外,人类生产活动排出的放射性废弃物可引起环境的放射性污染,造成健康危害。历史上,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霍乱、鼠疫等传染病曾一度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按照环境是否受过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称为次生环境。

一、人类环境的基本组成

地球几十亿年的漫长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从而形成了生命。人类的生存环境非常复杂,包括了一切客观存在的,与人类生存有关的自然以及各种社会条件。世界卫生组织给环境的定义是: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现实的或远期的作用。人类存在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其组成和质量的优劣都与健康密切相关。

(一)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

1.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根据其组成特点,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1)大气圈:大气圈(atmospheric sphere)是指地球的外面包围的气体层,按物理性质的不同通常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大气层等层次。随着距离地面的高度不同,大气层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很大的变化。

(2)水圈:地球上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形式分布于空气、地表和地下。它们共同构成了水圈(hydrosphere)。水圈一般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大类。如果水体受到污染后,污染物也会通过水循环而进入大气、土壤和人体。

(3)岩石圈:岩石圈(lithosphere)又称地壳,主要由岩浆岩和沉积岩组成,平均厚度30km左右。地壳表面长年受到风化侵蚀和生物的作用,逐渐形成了能使植物扎根生长的土壤。地壳中元素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这就容易形成某些地区内的水体及生物体中个别微量元素的含量过多或过少。例如,当某地区地下水流经含高氟矿床或者氟基岩时,地下水含氟量会明显增加,成为地方性氟病的原因。

(4)生物圈:生物圈(biosphere)是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活领域的总称,是由生物生存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所构成。生物圈不仅是生物生长的场所,也是生命诞生、繁衍和发展的场所。生物圈中不停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与交换。

2.生活环境(living environment) 生活环境指人类为从事生活活动而建立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包括城乡居民点、居住区中的住宅以及各种公共场所。一些生活环境因素如家用化学品,也可归入生活环境的范畴。生活环境的质量与人体健康休戚相关。

(二)环境因素的分类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是由各种环境因素组成的综合体。按环境因素的属性可分为下面四类。

1.物理因素 气温、气湿、风速、热辐射等小气候,对人体的热平衡有较大影响。环境噪声能影响人体听觉等生理功能,妨碍休息睡眠。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具有杀菌、抗佝偻病、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微波辐射对心血管系统可产生一定影响。另外,人类生产活动排出的放射性废弃物可引起环境的放射性污染,造成健康危害。

2.化学因素 自然环境中许多化学成分含量适宜对保障人类生存十分重要。但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可使空气、水、土壤等化学组成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产生大量的化学性污染物质,不仅影响环境质量,而且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等环境介质进入体内,对人体健康造成各种有害影响。例如,用含镉的废水灌溉农田,通过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作用可使水稻等农作物中镉的含量显著增加,如果当地居民长期食用含镉量高的稻米,就使镉在体内大量蓄积而导致慢性中毒。人类接触的化学性环境因素较多,成分复杂,其中分布广泛并且对人体健康危害严重的化学性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挥发性烃、重金属化合物、耗氧有机物、多环芳烃、石油、酚、氰、农药、卤代烃、放射性物质等。

3.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主要指环境中的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和生物变应原(如真菌孢子、植物花粉、尘螨等)。如果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群发生变异或环境中存在生物性污染,可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历史上,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霍乱、鼠疫等传染病曾一度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花粉、尘螨及其代谢产物等可成为生物变应原,诱发某些过敏性疾病。有些可产生毒素的动植物,可通过一定方式与人体接触后造成健康危害,如蛇毒咬伤、河豚鱼中毒、误食毒蕈等。

4.社会心理因素 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适宜的劳动条件和居住条件、必要的社会保障、良好的生活方式等有利于人体健康;社会动乱,经济负担过重,劳动和居住条件差,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妨碍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关系密切,对健康的作用往往是相辅相成的。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和健康观念的转变,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日益受到重视。

(三)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

按照环境是否受过人类活动的影响,可分为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和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原生环境是指自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在原生环境中存在着多种对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适宜的阳光辐射和小气候,以及优美的风光等对健康都是有益的。但有些原生环境由于各种原因也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就是由于原生环境中水、土壤里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居民通过长期饮水、摄食后,导致体内出现相应元素的过多或过少,最终引起具有明显地区性的特异性疾病。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称为次生环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虽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但同时也对原生环境施加了影响,尤其是错误地认为生产力就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而忽视了生产力运动也要受制于自然的作用,因而在不断向自然索取中破坏了自然平衡,在不断向自然排放废弃物的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全世界近一百多年来,尽管获得了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和人类的进步,但同时也引发了全球性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