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学理论的再创造

医学理论的再创造

时间:2022-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仲景之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临床医学和医学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医家辈出,医学书籍的种类和数量大增,相应的史料记载俯拾皆是。其继《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书之后,进一步探讨并发展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实为我国医学遗产中一部宝贵的文献。《千金方》发展了《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开创了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2.2.1 医学理论的再创造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的不朽著作,它奠定了中医的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张仲景著作的精神和他所掌握的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八纲辨证”和“六经论治”,这些一直为后世所尊崇和沿用。张仲景之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临床医学和医学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医家辈出,医学书籍的种类和数量大增,相应的史料记载俯拾皆是。中医的理论在这一时期不断地朝着细致化、深入化的方向发展,中医所覆盖的医科种类也在不断地细化扩大,人们对传染病、痰病、妇科病等都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直到隋朝,继张仲景之后,中医史上又一位集大成者站了出来,中医在病因证候学说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隋代,朝中的太医巢元方率众编著了《诸病源候论》一书,完成了对病源和证候这一重要学科的确立,并且对于中医极具特色的“病源学”和“证候学”进行了精细、准确的分类与描述,其内容十分周到、全面,以至于在其后的几千年中,该书仍是最完备、最详细的病因学和证候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总结了以前的医学成就,集以前病候之大成,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内容丰富、系统完善的病因病理学专著。《诸病源候论》一书的特点:一是内容极为丰富,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并且发展了证候分类学体系;二是在病因学说方面较以前有很大进步;三是对证候与发病特征描述得十分细致、逼真而准确等。

病源与证候是中医辨证处方的重要依据之一。《诸病源候论》分为67门,载述疾病病源证候共1739论,是我国最早的病源证候学专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也多先论病因证候,后述治疗医方,对临床各科疾病广收博采,对每一病证逐个深入研究,在病因方面多有发现,或者以其新的认识,提出相当符合实际的推断,是我国最早的病源证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内容丰富、描述详尽、分析准确、明确易懂,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除此之外,《诸病源候论》还是一部记载了当时医学发展水平的重要著作,从该书所载的对于病因的认识方面的内容看,当时的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全面周到、分析透彻的程度。也许是受到了文化导向的影响,医学史上,多数医家更加重视对于理、法、方、药等方面的研究和著述,病因方面的专著非常少,而《诸病源候论》内容的全面和周到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缺,即使以今天的医学发展水平来看,它仍称得上是一部完备的好书。其继《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书之后,进一步探讨并发展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实为我国医学遗产中一部宝贵的文献。陈邦贤等人曾赞誉这是一部千古不朽的著作,或许不为过分。

《诸病源候论》认为病的起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乖戾之气学说

《诸病源候论》在对伤寒、时行[4]、温病等的研究中,发现了这些病都由“乖戾之气”引起,如伤寒、时行、温病在隋唐以前也有论及,唯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提到了温病是“其年岁中有病气兼挟鬼毒相注”而成,号曰疠气,但挟鬼毒,尚未完全脱离鬼神为病之迷信观点。而《诸病源候论》已不满足以外感六淫说明外感病之病因,它将伤寒、温病、时行均明确归因于人感受“乖戾之气”而致病,此外,气候之温凉失节也是一个诱因,它还提到这些病有传染性。

2.虫致病学说

虫,作为病因之一,前人多指肉眼可见之虫类咬螫所引起者,如蜈蚣螫伤、蜂叮咬之类。隋唐医家对诸如尸注、鬼疰、麻风等病均认为是“虫”引起之病,这就超越前人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而赋予“虫”说更深更新的意义。

对尸注、死注、飞尸、鬼疰等病(类似今之肺结核病),《诸病源候论》认为是因“人无问大小,腹内皆有尸虫。尸虫为性忌恶,多接引外邪,共为患害”而致。尸注、鬼疰等病都因有“尸虫”客观存在而致。虫之由来,则为“人有病注死者,人至其家,染病与死者相似,遂至于死,复易傍人,故谓之死注”,很明显,这是接触传染所致;“人死三年之外,魂神因作风尘,著人成病,则名风注”,这已涉及空气飞沫传染;“人有因吉凶,坐席饮啖,而有外邪恶毒之气,随食饮入五脏……故谓之食注”,此为经过饮食等消化道传染。《诸病源候论》的作者通过长期观察和临床研究,对尸注等病的传染途径作了合乎逻辑的论断。

3.体质差异学说

《诸病源候论》书中更认识到机体的特异性,对于有的人晕车晕船,指出“特由质性自然,非关宿”。此外,还有对漆疮的叙述等都明确指出是由于体质差异所出现的不同情况。

《诸病源候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述病源和证候的书,书中虽没有记载治法和药方,却有很强的资料价值,为医者的案头常备用书。书中记载了“疥虫”是疥疤的病源,它藏在湿疥的脓疤中,可用针头挑得,形似水中的蜗牛,其观察十分细腻,也是病因学说在形态学上的一大进步。书中对“绦虫”也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解说,其中讲到,寸白虫会一段段地增生,逐渐长大至四、五尺长,这与现代医学对绦虫的描述十分接近,并且指出了这种病的发生与食用未熟的鱼和牛肉有关。书中描写了“漆疮”,这是一种发生在对漆敏感的体质的人身上的米粒样的丘疹。当接触到漆以后,只有这类人身上会出现,而其他人没有,这也是最早的免疫学研究,可以说这时的病因学说,对于过敏的认识已经十分全面了。书中还对传染病,如肺结核、天花、脚气病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甚至提到了妇女人工流产。在养生方面,也很有真知灼见,如文中提出刷牙是保证牙齿健康的关键。

另外一名不得不提的人物是“药王”孙思邈。

有“药王”美誉的孙思邈是一代名医,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崇高。他在世时就深受百姓景仰,同时也很受皇家看重。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写诗称赞他:“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可见他的地位之高,影响之大。他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千金方》发展了《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开创了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