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乙脑昏迷患者的护理措施

乙脑昏迷患者的护理措施

时间:2022-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流行性乙型脑炎亦称日本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所致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大多数人仅表现为隐性感染,并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发病多为10岁以下儿童。病毒若无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则呈隐性感染或为轻型病例。仅在少数情况下,当机体防御功能减弱,病毒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生脑炎。既往无此病史,未接种乙型脑炎疫苗,缺乏防蚊设备,有蚊叮咬史。

第二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亦称日本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所致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经蚊媒传播,流行于夏秋季。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反射为特征,重型病人可留有后遗症。

一、护理评估

(一)病原学 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arborvirus)乙组的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直径15~22nm,呈球形,核心为单股正链RNA,外有脂蛋白包膜及含糖蛋白的表面突出物,该突起中有血凝素(hemagglutinin)。乙脑病毒对温度、乙醚和酸等常用消毒剂敏感,100℃2min或56℃30min即可灭活,但耐低温和干燥,用冰冻干燥法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年。乙脑病毒为嗜神经病毒,在细胞质内繁殖,可在小鼠脑内传代,在鸡胚、猴肾和Hela细胞中生长繁殖。在蚊体内繁殖的适宜温度为25℃~30℃。

乙脑病毒的抗原性较稳定。人与动物感染病毒后,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感染 人和动物,尤其家畜、家禽都是乙脑的传染源,但以猪为主。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大多数人仅表现为隐性感染,并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发病多为10岁以下儿童。蚊子(三带喙库蚊为主)是乙脑的传播媒介,可能还是长期宿主。故乙脑的流行与蚊的生活规律密切相关,表现出严格的季节性。绝大多数病例集中在7~9月,热带地区则终年发生。

2.传播途径 人被带病毒的蚊虫叮咬后,病毒进入人体,先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随后进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病毒若无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则呈隐性感染或为轻型病例。仅在少数情况下,当机体防御功能减弱,病毒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生脑炎。有报道,如注射百日咳菌苗后,或原有脑囊虫病或癫痫等,可降低血脑屏障功能,促使乙脑发病。

3.人群易感性 人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显性与隐性感染之比为1∶300,亦有高达1∶2 000的报道。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和稳定的免疫力,再次患病者甚少。

4.流行特征 乙脑流行在以亚洲为主的东南亚地区,我国除东北、西北的边远地区及高原地区外,均有本病不同程度流行,但发病农村高于城市,山区高于沿海地区。

病毒在人的脑、淋巴结、骨髓、脾和肾等组织增殖,出现病毒血症。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脑,脊髓是它的靶器官,大脑、中脑和间脑病变最为严重,尸检见及脑膜血管充血,脑实质明显充血水肿,脑沟变浅,颅压升高,出现脑疝。脑部出现粟粒状软化灶,散在或融合。在切片上可见血管扩张充血,神经细胞变性和坏死,神经胶质细胞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脑实质坏死灶形成。

(三)临床表现

有严格的季节性,7、8、9月发病率最高。成年人及儿童均可发病,以儿童为多见。既往无此病史,未接种乙型脑炎疫苗,缺乏防蚊设备,有蚊叮咬史。

潜伏期4~21日,一般10~14日。

1.典型的临床经过 可分为三期。

(1)初期:病初1~3d,为病毒血症期。起病急,体温很快升高达39℃~40℃,持续不退,伴有头痛、倦怠、纳差、恶心和呕吐,轻度嗜睡,此期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不明显易误为上呼吸道感染。少数患者可出现神志淡漠、颈项强直。

(2)极期:病程3~10d,除初期症状加重外,突出表现为脑实质受损表现。

1)高热:体温高达40℃,并持续不退直至极期结束,一般持续7~10d,轻者3~5d,重者可达3周以上。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加重,表现为嗜睡、谵妄、昏迷。神志不清最早可见于病程第1~2d,但多发生于第3~8d,通常持续1周左右,重症者可在1个月以上。昏迷越早、越深、越长,病情越重。

3)抽搐:发生率40%~60%,是病情严重的表现,系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先有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随后肢体抽搐、强直性痉挛,可发生于单肢、双肢或四肢,重者全身强直性抽搐,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并反复发生。长时间、频繁抽搐,可导致发绀、脑缺氧和脑水肿,昏迷程度加深,甚至呼吸暂停。

4)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多见于极重患者,由于脑实质炎症、缺氧、脑水肿、颅内高压、脑疝和低血钠脑病等所致,其中以脑实质病变,尤其延脑呼吸中枢病变为主要原因。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如双吸气、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呼吸暂停等,最后呼吸停止。此外,因脊髓病变致呼吸肌瘫痪可发生周围性呼吸衰竭。如出现脑疝,除前述呼吸异常外,尚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小脑扁桃体疝(颞叶钩回疝)表现为昏迷,病侧瞳孔散大,上眼睑下垂,对侧肢体瘫痪和椎体束征阳性;枕骨大孔疝则表现为极度躁动,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和对光反射消失,脉搏缓慢,呼吸微弱或不规则,随之呼吸与心跳停止。

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严重表现,三者互为因果,互相影响,尤其呼吸衰竭常为致死的主要原因。

5)其他:在病程10日内可出现生理反射改变、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单瘫、偏瘫、吞咽困难、语言障碍、大小便失禁等。

(3)恢复期:极期后1~2周体温逐渐下降,神志逐渐清醒,神经和精神症状好转。凡神经精神症状在半年未恢复者应视为后遗症。

2.临床类型 临床分型对乙脑的诊治很重要,根据病情轻重和神经系统损害分为四型:

(1)轻型:体温在38℃左右,神志清楚,仅有轻度头痛、呕吐、嗜睡,无惊厥,可无(或有)脑膜刺激征。病程约1周。

(2)普通型:体温39℃~40℃,上述症状加重,并有昏睡或浅昏迷,有惊厥和脑膜刺激征,恢复期可有神经精神症状。病程约1~2周。

(3)重型:起病急,初期短而极期长,体温迅速升高,剧烈头痛,随即昏迷,反复惊厥,部分病例可有后遗症。病程约2~4周。

(4)极重型:来势凶险,体温骤升,可达41℃以上,迅速进入深昏迷,反复或持续惊厥,常在极期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或脑疝,幸存者常有严重的后遗症。

3.老年人乙脑 国内报道,近年来老年乙脑病人患病率较前显著增加。临床表现为重型及极重型的比例大,并发症较多,以慢性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疾病、败血症及消化道出血等最为常见。

4.并发症 发生率为10%左右,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其次为肺不张、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大肠杆菌所致的尿路感染等。近年来褥疮、角膜炎、口腔炎等并发症已少见。

(四)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一般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增高,一般在(10~20)×109/L,个别甚至更高,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这与大多数病毒感染不同。

2.脑脊液 外观无色透明,偶微混浊,压力增高,白细胞多有轻度增加,在(50~500)×106/L之间,少数可高达1000×106/L以上,也有个别为正常者。病初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随后则淋巴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的高低与病情轻重及预后无关。蛋白轻度增高,糖正常或偏高,氯化物正常。脑脊液有变化者约10~14d恢复正常,个别病例需1个月时间。

3.病毒分离 在1周内死亡病例脑组织中分离到病毒,也可用免疫荧光技术(IFI)在脑组织中找到病毒抗原。

4.血清学检查 测定患者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恢复期抗体效价比急性期升高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微量免疫荧光等检测特异性IgM,阳性率达90%,有重要诊断意义。

二、治疗要点

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可试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药物,治疗以积极对症处理为主,降低乙脑病死率的关键是做好高热、惊厥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的抢救。①对症支持疗法:患者常须鼻饲,注意供给营养,加强护理,适当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褥疮、肺部和泌尿道感染等并发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高热时用冷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温,必要时用药物降温或亚冬眠疗法降温。惊厥时可用镇静镇痉剂,如安定、苯巴比妥、水合氯醛或副醛等药物。脑水肿明显时,须用脱水疗法,除严格控制入液量外,主要是选用甘露醇、高渗葡萄糖液、甘油、速尿、利尿酸钠等脱水剂。②循环衰竭的处理:出现循环衰竭时,应用血管扩容剂及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若有心力衰竭,则用强心甙类药物,如西地兰0.4mg加在50%葡萄糖液20ml内缓慢静脉注射。③呼吸衰竭的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雾化吸入异丙肾上腺素,解除支气管痉挛。必要时插管或行气管切开,应用人工呼吸机。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山梗菜碱、尼可刹米、利他林等。④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抑制炎症反应、抗脑水肿等作用,应及早使用。⑤改善脑营养代谢:为促使脑功能恢复,必须重视改善神经细胞的营养代谢。可选用三磷酸腺苷、辅酶A、细胞色素C、胞二磷胆碱等。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治疗,有用转移因子,成人每次2ml,每日2次,皮下注射,也可用病毒唑、聚肌胞、阿糖腺苷、干扰素、无环鸟苷等。

三、护理问题

1.体温过高 与病毒血症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关。

2.躯体移动障碍 与高热、脑缺血缺氧、脑实质损害有关。

3.低效型呼吸型态 与脑实质损害、脑疝、呼吸道痰阻有关。

4.急性意识障碍 与脑实质损害有关。

5.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高热、昏迷、不能进食有关。

6.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躯体活动受限、排出物刺激有关。

7.有感染的危险 与昏迷、营养不良致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

8.有传染的危险 与本病具有传染性有关。

9.知识缺乏 病人及家属对该病人流行病学知识、疾病过程、治疗、预后等不了解,缺乏虫媒隔离知识。

四、护理措施

1.报告昆虫隔离,病室应彻底灭蚊,须有防蚊设备隔离至体温正常为止。

2.卧床休息,病室应保持安静,空气流通,光线稍暗,温度适宜,避免强光、噪音刺激。

3.发热期间宜给予清淡而富于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供给足够水分,可选用绿豆汤、西瓜水等。昏迷者可鼻饲,不能鼻饲者静脉补液。恢复期逐渐增加营养。

4.高热病人,应采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使体温控制在38℃左右。同时注意降低室温,使室温控制在28℃左右,可采用通风、凉水洒地、放置冰块、电扇或空调等。

5.惊厥与昏迷者,吸氧,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咬伤舌头,持续导尿,预防褥疮及吸入性肺炎。

6.呼吸衰竭者,给予脱水剂及呼吸兴奋剂;如呼吸停顿,立即行人工呼吸,必要时采用人工呼吸器等。

7.循环衰竭者,必须保暖,可盖薄被或用热水袋。如出冷汗、脉细速、血压下降则为循环衰竭早期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给用强心剂、升压药。在滴注升压药时需严格控制输入速度。

8.病儿出现昏迷时按昏迷护理常规护理。

9.保持口腔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口腔3~4次,有口腔溃疡涂以1%龙胆紫或冰硼散,口唇涂以石蜡油,以防干裂。

10.注意皮肤清洁干燥,每日进行床上擦浴更衣,局部进行按摩,保持床单平整、清洁、干燥,经常翻身拍背,以防褥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11.恢复期病儿加强护理,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耐心为病儿进行各种功能锻炼。长期卧床肌肉萎缩者,可每日作按摩肢体及被动运动,如伸、屈、内展、外旋,扶住患儿每日1~2次锻炼走路及教会握物,促进功能恢复。如有畸形,每日在关节处先涂凡士林,然后用艾灸熏20分钟,或用伸筋草、透骨草、干姜煎水后熏及沐浴,再作肢体推拿、电按摩及针刺疗法,这对恢复期病儿有很大疗效。有失语者,可用电针刺激哑门、廉泉、合谷等穴位。并且要不厌其烦地教病儿讲话,先从单字讲起。

12.密切观察病人呼吸频率、节律、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对光反应、血压改变。若有呼吸困难、发绀、叹息样呼吸则为呼吸衰竭的表现,若同时有烦躁、喷射性呕吐、双侧瞳孔大小不等、血压升高多为合并脑疝。应立即报告医生。

13.遵医嘱使用药物,注意观察其疗效和副作用。应用血管扩张剂如东莨菪碱,可有口干、腹胀、尿潴留和心动过速等,大剂量兴奋剂可诱发惊厥,应注意。

14.备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人工呼吸器等物品,若有突然发生的呼吸停止、深昏迷痰液阻塞、呼吸肌麻痹等,经一般处理仍不能维持其换气功能者,应及时配合医生予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若有自主呼吸停止、严重换气障碍者,可应用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

15.健康教育

(1)加强卫生宣传,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清洁卫生运动,做好防蚊、灭蚊工作以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措施。根据蚊类习性,消灭蚊类孳生地,正确使用蚊帐及防蚊油。

(2)病人给予昆虫隔离。但由于传染源以家畜、家禽为主,其管理应以未过夏的幼龄动物为主,着重做好牲畜棚的滞留性药物喷洒,定期处理周围环境的蚊孳生地。

(3)搞好预防接种,目前所用乙脑疫苗为地鼠肾组织培养的乙脑灭活疫苗,注射后反应轻、安全、免疫效果好,人群保护率为76%~90%,接种对象为6~12岁儿童和来自非疫区的人群,于流行开始前1个月进行注射。

(林建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