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栓形成的条件及机制

血栓形成的条件及机制

时间:2022-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风湿性或细菌性心内膜炎、静脉内膜炎、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等局部内膜上的血栓形成,内膜的损伤均为重要条件。2.血流状态的改变 主要指血流缓慢及涡流形成。在正常流速和正常流向的血液内,红细胞和白细胞位于血流的中轴,称为轴流。当大面积烧伤时,由于大量血浆丢失,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而有利于形成血栓。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及机制

血栓形成有两个基本环节,即血小板的析出、凝集和血液凝固。在血栓形成的过程中,必须具有下列条件。

1.心、血管内膜损伤 心血管内膜受到各种因素损伤时,内皮细胞可发生变性、坏死及脱落,内皮下胶原纤维裸露,使血小板易于粘集在裸露的胶原纤维上,已粘集的血小板和损伤的内皮细胞均可释出ADP等物质,又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互相粘集,裸露出的胶原纤维能激活血中Ⅻ因子,以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的组织因子,又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从而引起血液凝固,导致血栓形成。风湿性或细菌性心内膜炎、静脉内膜炎、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梗死等局部内膜上的血栓形成,内膜的损伤均为重要条件。

2.血流状态的改变 主要指血流缓慢及涡流形成。在正常流速和正常流向的血液内,红细胞和白细胞位于血流的中轴,称为轴流。轴流外层是血小板,最外层是血浆带,称为边流,将血液的有形成分与血管壁分隔开来,这样就阻止了血小板和内膜的接触。当血流缓慢或有涡流形成时,轴流增宽甚至消失,血小板逐渐析出进入边流,增加了与血管内膜接触粘附的机会。同时血流缓慢引起内膜缺氧,导致内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内皮下胶原纤维裸露,即可触发机体的内、外源性凝血过程。此外,血流缓慢时,不易把已被激活的凝血因子和已粘集的血小板稀释冲走,使得局部凝血因子的浓度升高,亦有利于血栓形成。

据统计静脉血栓比动脉血栓多4倍,下肢静脉血栓比上肢静脉血栓多3倍。在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内血流缓慢并有涡流形成,因此,左心房及左心耳内容易形成血栓。

3.血液性质的改变 主要指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溶系统的活性降低,导致血液凝固性增高,易于发生血栓形成。在严重创伤、产后或大手术后等大量失血的情况下,血液中补充了大量幼稚的血小板,这种血小板粘性较大,易发生粘集;同时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以及凝血因子Ⅵ、Ⅶ等的含量也相应增多,易形成血栓。当大面积烧伤时,由于大量血浆丢失,血液浓缩、黏稠度增加而有利于形成血栓。另外,某些肿瘤(如肺、肾及前列腺癌等)以及胎盘早期剥离的患者,因有大量组织因子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常可发生多数静脉血栓形成。

必须指出,上述血栓形成的三个条件,往往合并存在,常以某一条件为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