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肿瘤心理治疗

肿瘤心理治疗

时间:2022-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定义包括了5个要素:①心理治疗的治疗者必须具有丰富的医学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②治疗需要在良好的医患关系上进行,良好的医患关系是病人在治疗中发挥能动性的基础,也常常是治疗成败的关键;③需要使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④治疗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精神、躯体或行为问题的个体;⑤心理治疗的机制是通过影响或改变病人的认知、情绪、行为方式等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近年来,肿瘤已经成为临床多发病,迅速攀升为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一类疾病。国际上已经公认肿瘤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心理、不良行为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因此,肿瘤也隶属于心身疾病。有关医学调查表明,肿瘤患者中约有66%患有抑郁症,10%患有神经衰弱症,8%患有强迫症。而其中80%的肿瘤病人不是死于治疗期,而是康复期。肿瘤患者常常出现抑郁、焦虑、精神错乱、厌世、厌食症、疼痛、恶心、呕吐等心理问题及心理问题导致的躯体症状,其中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病概率较高。精神崩溃导致了1/4的癌症患者加速了治疗后的复发和转移。所以心理的康复在癌症病人的康复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肿瘤临床专家也都提出了“身心同治”的治疗方向。但是,仍有许多临床医生对心理、行为因素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还缺乏重视,同时也在处理肿瘤病人心理障碍的经验和矫正不良行为的技能方面有所欠缺。因此,将心理学知识介入肿瘤的治疗,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心理治疗概述

1.心理治疗的定义。

心理治疗是以医学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体系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桥梁,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包括通过医护人员的言语、表情、行为或通过某些仪器以及一定的训练程序,改变病人的心理条件,增强抗病能力,以消除身心症状。

这一定义包括了5个要素:①心理治疗的治疗者必须具有丰富的医学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②治疗需要在良好的医患关系上进行,良好的医患关系是病人在治疗中发挥能动性的基础,也常常是治疗成败的关键;③需要使用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④治疗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精神、躯体或行为问题的个体;⑤心理治疗的机制是通过影响或改变病人的认知、情绪、行为方式等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2.心理治疗的目标。

有两个目标,治标目标和治本目标。

(1)治标目标:治标目标是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解决病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供支持,解除症状;例如对因某一件事情引起焦虑,继而导致紧张性头痛发作的病人,可通过心理支持、认知疗法、放松训练、催眠治疗等改变病人的认知,减轻焦虑反应,并在一定药物的共同作用下,缓解疾病症状。

(2)治本目标:治本目标是消除心理学病因,主要包括改变病人的认知评价系统、应对方式、行为习惯、个性改造等,比如对冠心病病人进行“A”型行为改造,是从根本上逆转心身疾病的心理病理过程。

3.心理治疗的层次。

根据临床使用的难易程度,可将心理治疗分为两个层次,即一般心理治疗和特殊心理治疗。

(1)一般心理治疗:是指医务人员在与病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举止、言语、态度、姿势等影响病人的感受、认知、情绪和行为的过程。无论是躯体疾病还是精神障碍的患者都需要一般心理治疗。在医院环境中,医务人员与病人的接触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件事情,都包含了心理治疗的成分。因此,每位医务人员都应掌握一般心理治疗的技巧,它包括了医务人员耐心、热情、和蔼可亲的态度,暖人心田的话语,权威性的解释,帮助建立病友关系,帮助病人争取家属、亲友、同事的探望、关心与配合,创造良好的医疗修养环境等。

(2)特殊心理治疗:是指对某些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的病人进行的一些专门的心理治疗。它们都是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具体的操作程序或技术,甚至使用特殊仪器设备。每一种特殊的心理治疗都有各自的适应证,施治人员都要经过专门的训练。据统计现行的特殊心理治疗方法有400余种,最常用的有30~40种,包括精神分析疗法、催眠疗法、暗示治疗、音乐治疗、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正强化法、注意分散法、生物反馈法、放松训练、认知疗法、森田疗法、患者中心疗法、漂浮疗法等。

4.心理治疗的形式。

根据治疗对象的多少,可将心理治疗的形式分为个体心理治疗和集体心理治疗。

(1)个体心理治疗:是指医生与病人一对一进行的心理治疗,凡存在心理障碍的各类病人都适用这种方式,尤其是那些有明显心理创伤而又有隐私需要的病人最为合适。它既是一般心理治疗的方法,也是各种特殊心理治疗的手段。

(2)集体心理治疗:是指1~3个治疗者对病种、病情大体相同的多个病人进行的心理治疗。医生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解,让病人了解疾病知识、病理情况和治疗方法,借助病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起到治病的效果。它与个别心理治疗一样既可采用一般心理治疗,也可使用各种特殊治疗手段。

5.心理治疗的疗程。

根据心理治疗的时间,可将心理治疗分为长程心理治疗、短程心理治疗和限期心理治疗。

(1)长程心理治疗:长程心理治疗是指治疗时间较长,一般超过两三个月,甚至一两年;其治疗目标不仅是症状及问题的解决,更重要的是改善个性和行为方式,既治标又治本。

(2)短程心理治疗:是指治疗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根据病情可以进行5~6次治疗,也可达10次左右,但一般不超过3个月;其治疗目标是解决患者的主要问题。

(3)限期心理治疗:是指在治疗开始前,治疗者与被治疗者已经商定好治疗期限,比如如5次、10次或者2个月等;其目的是彼此事先计划,并要求病人尽力在约定的期限内努力改善症状。

6.心理治疗的临床应用。

心理治疗种类繁多,它们除了解决神经症障碍、人际关系障碍、社会适应不良、不良行为等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且表现在心理行为方面的障碍外,目前已扩展到解决心理社会因素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即心身疾病的心身症状上,包括了高血压、溃疡病、癌症等。

二、肿瘤心理治疗概述

肿瘤心理治疗是心理肿瘤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探讨心理治疗对肿瘤病人心理、行为、躯体功能、躯体症状等方面的作用。它不仅研究各种心理治疗技术的使用对肿瘤病人的心理状况,包括情绪状态、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等的改善的作用,也研究各种心理治疗技术的使用对肿瘤病人生理、生化、免疫功能提高的作用和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的意义;同时它还涉及对肿瘤患者家属及肿瘤科医务人员的心理指导,降低因照顾及治疗病人带来的心理压力,调整心理状态,以最佳的精神面貌面对肿瘤病人等。

肿瘤心理治疗不仅揭示了心理治疗技术的使用对肿瘤转归、康复的作用,寻求人类战胜肿瘤的心理社会学途径;同时,它将心理治疗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运用于肿瘤临床,开辟了心理治疗新的应用领域。

三、肿瘤发病原因

“为什么这位癌症病人从生物学角度看,已经没有理由继续生存,而他却偏偏活得很好,甚至奇迹般地康复?”“为什么那位癌症病人从生物学角度看,肿瘤的恶性程度不高,根据他的身体状况还能生存几年,但偏偏很快死亡?”对于这类问题,早在几十年前要比较完整地回答似乎是相当困难的。但随着心理科学向肿瘤临床的渗透,心理社会肿瘤学的研究的深入以及肿瘤心理神经免疫学的发展,这些问题逐渐得到解释。目前,人们不仅清楚地认识到而且已经能从生物学机制阐明心理社会因素对癌症发生、发展、治疗、转归、康复等的影响,以下是与癌症发生相关的各种心理社会因素。

(一)心理社会应激因素

心理社会应激因素与癌症的相互关系已被大量的临床研究所证实,并得到了临床医学界的普遍关注。古希腊有位医生说过,悲伤的妇女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癌症。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心理社会应激事件引起的慢性精神压力和剧烈的情绪应激与癌症的发病率增高有关。我国有学者调查发现81%的癌症病人病前经历了负性应激事件,而一般内科病只有32%,且癌症患者精神应激事件的强度较大,提示心理社会应激事件与癌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许多癌症病人在发病前往往有较长时间的精神创伤、心理紧张及情绪焦虑、抑郁的经历,病前常见的应激事件有:家庭气氛不良、家庭中的不幸事件、工作学习过度紧张、社会交往及人际关系不协调等。其中最具有致病及诱发作用的心理社会应激事件是一级亲属的死亡,如亲密伴侣、父母或子女的突然意外事故或去世等。

心理社会应激因素与癌症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关系,目前一般认为通过以下心理生理学过程而实现的:

1.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心理社会应激因素作用于具有特殊个性特征的个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分析、认识和评价,与下丘脑、垂体及边缘系统发生联系,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下丘脑将大脑皮层的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激素),经垂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甲状腺肾上腺系统的功能活动,进而促使恶性肿瘤的形成。

2.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

不同类型的应激事件,通过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而影响机体内分泌的变化,而这种内分泌反应可以改变机体的免疫能力,使免疫系统的功能低下,有利于肿瘤的生长。

3.免疫系统的免疫监督失控。

强烈的应激事件引起的情感反应,可以改变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使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受到抑制,从而影响免疫系统的识别、消灭癌细胞的“免疫监控”作用。动物实验证明,紧张可促使肿瘤的发展,如小鼠在紧张的环境中,皮质类固醇增多,T淋巴细胞减少,胸腺退化,参与免疫的淋巴系统缩小。此时,于皮下接种6克3 HED淋巴肉瘤细胞,其种植成功率及生长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二)情绪因素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Evans就对100例癌症病人进行了心理分析研究,发现这些病人在癌症发生前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如亲人伤亡,离别等所带来的负性情绪,且这种负性情绪又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发泄。进入80年代,greer研究认为抑郁情绪以及对生活事件采取消极压抑的应付方式与癌症的发生有关。美国学者在研究白血病及霍奇金氏病患者的心理问题时,发现病情迅速恶化的10个病人中,有9个与孤独、绝望的心境有关。美国癌症研究所对早期进行手术治疗的恶性黑色素瘤病人进行观察发现,对治疗怀疑、丧失信心、焦虑者常常复发,压抑及克制自己情绪者预后不良。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许多的癌症病人病前曾经历过长期的负性情绪刺激或重大的精神打击。对癌症病人的心理调查发现,克制自己,压抑愤怒、有不安全感和不满情绪的个体易患癌症。有人推测持续的负性情绪状态可能是癌细胞的活化剂。

(三)个性心理特征

临床研究发现个性心理特征与癌症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有学者利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定对癌症病人进行测查,认为否认、压抑、绝望、抑郁等状态与癌症的发生有关。

癌症患者的个性特征多具有以下特征:①多愁善感,情绪抑郁;②情绪不稳,急躁易怒,忍耐性差;③沉默寡言,态度冷漠;④性格孤僻,脾气古怪;⑤情绪压抑、善于自我克制;⑥倾向防御,易于退缩等个性特征。因此,对于那些有心理矛盾和不安全感,又有压迫自己的愤怒和不满情绪的个体,那些总觉得自己孤独、无所依靠、无能为力,饱受悲观、绝望和情绪抑郁的折磨的个体,与癌症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

四、一般心理特征和常见心理反应

(一)癌症病人的一般心理特征

癌症对每个病人来说都是严重的紧张性应激事件,当病人得知确切的诊断后,会立即感受到一个严重的精神打击,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应激反应,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及社交活动被彻底打乱,表现情绪低落、焦虑烦躁、紧张恐惧、绝望、孤独、情绪暴躁等情绪反应,且伴有食量下降,睡眠障碍及体重减轻等。随着时间的进展,以上症状会逐渐减轻,慢慢被患者接受和适应。

(二)癌症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

1.阶段型反应。

当病人得知自己患了严重的致命性疾病,其心理状态一般要经过否认期、悔恨期、妥协期、抑郁期、接受期这5个阶段。

(1)否认期:当病人最初意识到自己患了癌症时,开始会感到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拒绝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怀疑医生可能会误诊,否认自己得了重病,应该还有治疗的机会。

(2)悔恨期:当癌症的诊断确切无疑时,病人常常会感到内疚和悔恨,抱怨为什么肿瘤会长在自己身上,搜索以往自己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经历,责怪自己平时缺少体育锻炼,影响了身体素质;悔恨自己未能及早戒除烟酒嗜好,认为自己平时不应该太辛苦,影响休息和睡眠,觉得自己的个性总是好强、急躁、缺乏满足感,进而影响了身体健康。

(3)妥协期:严酷的现实迫使病人对疾病妥协,即使意识到自己的病难以治愈,仍然希望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生存的欲望寄托于治疗,病人往往能克服癌症所带来的精神和肉体的巨大痛苦,积极配合治疗。

(4)抑郁期: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疾病毫无改善,或患者确信疾病已不可能治愈,生命已走到了尽头之时,病人会丧失信心和希望,陷入极度的抑郁情绪之中。

(5)接受期:经过以上几个时期的经历之后,病人会逐渐接受自己终将死亡的现实,此时抑郁情绪会慢慢消失,反而心情平静地等待死神的降临,从容的离开人间,当然这种反应与个体对疾病的认知和评价有关,有的病人在此时则表现为烦躁、激动、情绪不稳等。

2.混杂型反应。

病人对自己所患癌症的结局,没有一定的态度和反应,病人的情绪不稳定,多种情绪状态时隐时现或混合存在,其心理状态始终在接受和否认之间变动,有时认为自己不可能患这种疾病,或感到自己的病能治好,因而情绪愉快高兴,能参与一些积极有益的活动;有时则感到自己患了不治之症,悲观绝望,心理上变得平静安逸,做好了死亡的准备。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症状的进行性加重,病人情绪复杂多变,有时渴望生存,有时则嫉妒他人的健康;有时表示顺其自然、默认和接受现实,有时又表现孤僻退缩、回避交往。

3.固定型反应。

个体的心理特征是持久和相对稳定的,癌症患者也有其独特的个性特点。即使身患绝症,面对死亡的威胁,患者仍表现为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如被动、依赖、退缩、忍耐、压抑、固执等。

以上癌症病人的三种反应形式,是由不同的学者提出来的,其对患者观察和描述的侧重点不同。阶段型反应侧重于患者认知过程的一般规律;混杂性反应侧重于患者的情绪波动;固定型反应侧重于患者个性特点的稳定性。就临床上的实际病人而言,其心理反应往往是这三种反应形式的交互渗透;不同的个体,由于个性差异,其对疾病的认识和评价也各有差异,从而决定了其反应形式的多样性。

对癌症患者不同的类型的心理反应,医务人员应认真观察和及时把握,根据病人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行为指导,逐渐减轻癌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促使病人早日康复和改善预后。

五、心理治疗

实践证明,紧张性生活事件、特殊的个性特点及不良的情绪状态,与癌症的发生、发展、病情转归、预后密切相关。肿瘤病人发病后的心理变化,与躯体的病理生理改变相互影响而互为因果。因而,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行为干预,可以帮助病人解除精神痛苦,祛除心理障碍,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对该病的疗效及预后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目前癌症病人的治疗方法还有:①以消灭现存癌细胞或阻止其发展的各种治疗。如化学药物治疗、放射治疗、中药治疗、手术治疗等;②增强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免疫治疗等。以上各种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应及时给予心理支持,缓解病人的负性情绪,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

(一)一般性心理治疗

癌症对人类的危害是人所共知的,在对癌症病人实施心理行为治疗时,应据癌症患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分阶段、分步骤实施治疗,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心理治疗。

1.对初诊病人的心理保护。

在初次接触病人时,应认真详细地收集病史,了解患者的生活经历,做好体格检查,不轻易做出癌症的诊断。对可疑病例应详细做全面的体检及功能检查,在没有确切把握确诊之前,不应该向病人或家属透露“可能是癌症”的语言,或流露出暗示的表情。部分早期癌症诊断一般不易确立,需要一段时间的检查才能确定。在这段时间中,医生的言谈、表情、举止应适切,避免引起或加重病人的心理负担,促使病情迅速发展。

对临床诊断已经确立,但病人思想准备不足时,应给病人一个心理上的缓冲机会,避免情绪极度波动而影响进一步的治疗。此时应根据患者的情况,确定告诉病人的最佳时机。对性格开朗、情绪稳定,意志坚强的个体,开始则告诉病人可能是“肿瘤”,并嘱其继续就诊,在就诊过程中,逐渐让病人知道自己患了癌症,并及时给予心理支持,说明只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该症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以减缓其焦虑、紧张情绪,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对内向敏感,情绪不稳,具有抑郁质倾向的个体,应尽可能地延长让其知道事实真相的时间,此时可以告知家属患者疾病的性质及严重程度,家属应尽可能的克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强烈情绪的流露。医生应给予其心理支持,说明该病的可治愈性,以调动患者的心理潜能,增强其治愈疾病的信心。随着治疗程序的进程,可逐渐让患者知道自己患病的性质,避免长期向患者隐瞒病情,引起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感,影响治疗的效果。

对已确诊为癌症的病人,医务人员应以热情、体贴、和蔼、充满信心的语言和态度接待患者,给患者以深切的同情和安慰,增加其治愈疾病的信心,唤起病人对未来生活的希望,逐渐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增强其面对现实、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对病人漠不关心、态度冷淡的医生,将极大地伤害病人的感情,加重病人的负性情绪,影响该病的康复和预后。

对于确诊为晚期癌症的病人,医生更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去对待病人,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并及时向患者家属讲明情况,让患者逐渐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性质,以利于进一步制定治疗计划,及时选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力争获取较好的治疗效果。医生应避免那种不负责任的负性语言刺激,如:“准备后事吧”“没有多少日子了”等,应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心理支持,调动患者内在潜力,使其积极配合治疗,选用最佳的治疗方案,力争满意的疗效。

2.制定治疗计划时的心理调适。

癌症病人的治疗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需要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方能实施各种有效的治疗。因此,要想保证治疗计划的顺利实施,应根据患者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说明实施各种治疗手段的必要性,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合作,增强其治愈疾病的信心非常必要的。另外,一个切合实际的、周密的、恰当的、以治愈为目的治疗计划,能使病人焦虑、紧张的情绪逐渐恢复平静,给病人带来恢复健康的希望,使其与医务人员密切配合,如期完成治疗计划。

3.实施治疗计划时心理支持。

癌症病人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化疗和放疗等,不论实施何种治疗,对病人来说都是一种严重的应激反应。因此,在具体实施治疗计划时,即使事先已告诉了病人治疗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需要忍受巨大的痛苦,患者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一旦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并超过了病人的想象和承受能力,就应及时给予心理和对症治疗的双重支持。如病人化疗后出现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虚弱乏力等一系列反应后,除了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及药物支持疗法外,还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鼓励,培养患者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从而有助于减轻治疗反应,使化疗得以顺利完成。

4.癌症病人自我心理调节和康复的方法。

(1)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做一份工作,或者进行适量运动,如打太极拳、练气功、散步等,或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做家务、看电视节目、听广播、与人聊天等,都会使心境自然随之轻松愉快。

(2)要敢于面对现实。多了解自己周围那些患癌后长期生存的“癌寿星”生活经验,多看鼓励人们与疾病及厄运抗争的科普读物,不断为自己添油加劲,增强精神上的安全感。

(3)要能清楚地意识到长期极度的忧虑会扰乱心理平衡,导致严重失眠,影响正常的食欲及其他各种有益的欲望,引起体内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只要乐观地对待现实,保持健康的良好心理状态,就能获得巨大的力量和勇气,战胜悲观失望的“自我”,对促进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是有益的。

(4)过去的就让它成为过去,懊悔也无法改变现状,对未来则热切期望,切莫悉肠寸断。心理上的平衡,能让您产生无穷的抗癌活力,珍惜自己的心理健康。

(5)坚定信心,在癌症治疗的过程中,家属应鼓励病人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癌症病人病前多为性格抑郁者,他们在病前往往处于多种不良的心理应激中。又由于其性格中缺乏良好的心理平衡,有的病人甚至长期处于悲哀、绝望、愤怒的恶性心理环境中。病人在患癌症后,如果能及时有效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坚定信心,积极乐观,则可以有效地缓解病人的病情。

(6)宣泄内心苦闷,癌症病人在确定诊断后,心理活动十分复杂,往往陷入悲观绝望、情绪低落之中。沉溺于这种情绪状态中,往往会影响病人机体的抵抗力,这样可以使病情趋于恶化。对此,应尽量使病人了解不良情绪对癌症的康复有害无益,促使病人及时向家人、好友、医生倾诉自己的痛苦与烦闷,将内心有害的情绪释放出来。

(7)放松心情,人在紧张状态下,可对机体产生各种不利的影响,癌症病人更是如此。所以,为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应进行适度的放松训练,排除外界干扰,调节神经内分泌活动。这样可以使心率减慢,呼吸深而缓,血压下降与耗氧量减少,大脑也因此得到休息。这样可以有效地缓解紧张,有利于人体能量的积累和机体的康复。

(8)参加文体活动。癌症病人不应因患病而减少人际关系交往。家属应支持和督促其参加各种人际交往,尤其应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性娱乐活动,在这些集体活动中与好友交往,交流自己抗病的经验,并从中得到鼓励和帮助,使病人忘却烦恼鼓足勇气战胜病魔。

(二)特殊心理治疗

1.支持性心理治疗。

心理支持是整个心理治疗的基础,是医生在通过交谈全面了解病人的身心状况的情况下,科学地应用言语作为治疗手段。支持疏导治疗首先应建立在密切信任的医患关系上,同时,支持疏导必须在身体检查与一定的实验室检查之后进行。否则,一方面没有科学客观的检查结果为基础,大大提高可误诊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影响病人对医生的信任,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癌症患者的支持疏导治疗具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指导、鼓励病人表达情感。通过交谈首先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同时医生要表现出对病人的理解和关心,使他们愿意表达深层的情感体验;对于不善于表达的病人应有意识地引导和示范表达;对病人的情感表达要表现出宽容、理解并及时给予肯定、强化,并鼓励病人进一步表达。在倾听病人情感表达的整个过程中,医生应注意自己的态度、动作,随时给予反应并注意环境的选择,使他们最大限度消除内心的顾虑。通过病人的表达了解他们心理上的要求和存在的问题,为具体的支持提供依据。实际上,一次成功的表达,本身就是极好的心理治疗。

(2)支持技术。在掌握病人的心理需求和存在的问题之后,医生应善于利用科学知识,运用解释、鼓励、安慰、保证、暗示等方法给予病人及时的支持。

①解释:解释就是向病人讲明道理,帮助病人解除顾虑,树立信心、加强配合,为治疗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对癌症病人的解释不能等同一般疾病患者将疾病的性质和规律全盘托出,一定要注意解释的方法和技巧,应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不同对待。对那些不知道自己身患癌症而又能配合治疗的病人,可暂时实行保密制度,使病人安心接受治疗;对那些否认自己患了癌症而不接受治疗的病人,应把客观症状向病人讲明,说服他们尽早地接受治疗;对于心情稳定、开朗而又意志坚强的病人,可坦诚相告病情,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积极配合治疗。

②鼓励和安慰:癌症病人的心理反应往往很强烈,特别是在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不明显、药物副作用增加、病情反复时心理波动更剧烈。他们经常表现出忧虑、恐惧、焦虑、无助、抑郁悲观绝望甚至企图自杀。因此,医生应及时给予病人鼓励和安慰,使他们振作精神、增强信心与疾病斗争的勇气。态度要热情、中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切忌简单化和固定不变的刻板化。如对于化疗后口腔溃疡,影响进食的病人,要告诉他们这是化疗的反应,不必紧张,以后会慢慢好转,也可介绍类似的病例或请已经好转的病人现身说法;对于烟瘾、酒瘾较重的病人应劝告、鼓励他们努力戒除烟、酒,切不可责备他们。

③保证:对病人的检查和治疗结果作出病人能接受的保证,以坚定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但是,只能根据病情作出有限度的保证,切不可作不切实际的保证。如对于良性肿瘤病人,可对其作肯定治愈的保证;对一些治愈率较高的癌症,如乳腺癌、卵巢癌等,可以作比较肯定的治愈保证,对一些治愈率较低的癌症,只能作出治愈成功率的保证,但可介绍生存期长、病情较稳定的病例,激发病人配合治疗的内驱力;对于晚期癌症病人和已经确诊不能治愈的病人,应对其最短生存期限作出保证,同时也应介绍那些奇迹般转危为安、康复的病例,减轻病人的绝望情绪。

2.认知疗法。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某个对象或某件事情的认识和看法。人在生活中总是以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来感受、理解、评价和预测周围的事物和自身,并由此作出相对固定的行为反应方式。如果一个人的认知评价存在错误和歪曲部分,就有可能产生各种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进而导致或加重心身症状。临床上常用的一种以认知疗法为原理的治疗方法叫abc技术,其中a代表刺激物,b代表个人观念;c代表情绪与行为的结果。通常我们只注意到a与c之间的关系,甚至认为a与c之间是必然的关系。忽视b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在不同的个体身上b的差别是很大的,不恰当的b必然会导致不良的结果。治疗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患者改变认知不合理成分,调整其错误、歪曲的思维、想象、信念,摆脱消极观念,接受新的、合理的、科学的、现实的、理智的、积极的、相对获益的、损失相对小的观念,以消除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反应。

癌症的诊断和常规的生物学治疗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应激可导致认知结构正常活动的功能损害,激活消极(负性)自动化思维,使遭受应激的个体向事物发展最糟的方向思考,因而癌症患者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负性认知,如“癌症等于死亡,不可征服”“癌症治不好,治好不是癌”“宁愿早些死,也不接受比死还难受的治疗”“对家庭来说我是个累赘”等等。这些不良认知不仅降低病人治疗的依从性,而且使病人出现更恶劣的情绪、行为反应,进而通过心-身中介机制加速疾病的进展及恶化。

此外,每个人的人格特征也影响他的认知方式及应激反应的敏感性。同样的诊断、同样的生物学治疗,不同的癌症患者所表现出来认知反应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对癌症患者进行认知疗法的步骤及使用的策略大致相同。

(1)对癌症病人进行认知疗法的步骤。

第一步:治疗者使用各种心理、行为量表及与病人进行访谈,全面、深入地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内心苦楚等。

第二步:找出影响病人心理行为问题的特殊的认知偏差,癌症病人的认知偏差一般受对疾病的预后的推测,生物学治疗效果、副作用的评价,自身存在价值的评估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步:选择干预形式,即选择个别治疗形式还是集体治疗形式进行干预,并确定和使用不同的策略对病人的不良认知进行矫正。

(2)对癌症病人进行认知疗法的具体策略。

①教育:即向病人介绍有关疾病、治疗、预后的知识,也包括介绍应对、社会支持、情绪状态对心身影响的知识等,提供应对技能,让病人形成比较客观、正确的认识。不少研究已经证实,这种干预方式对提高病人应对技能,增加有关疾病的知识,提高疾病治疗的依从性有一定作用。

②认知重建:包括帮助病人改变各种不正确的认知和态度,特别是帮助矫正自我失败消极思维。例如,伴有抑郁症状的肿瘤病人,其孤独、爱的失去、被他人拒绝、对病情无力控制、生活不满意,迫使他全神地关注自己的失败、孤独、无助和绝望等,并出现“治疗没有用,没有希望了”的认知。认知重建就是要建立对抗病人具体的消极思维的认知,例如通过康复病人的示范作用建立“癌症并不是绝症,只要医疗得当,精神不垮,加强自身锻炼,是可以战胜的”的认知。由于旧的不良认知经常会反复重新出现,新建立的认知在短时间内难以巩固,因此,认知疗法往往需要多次耐心地进行。

③言语重构:是指用具有积极作用的言语替代具有消极作用的言语,但并不改变说话内容的真正目的,从而使病人保持良好情绪的策略。例如,对于一位结肠手术后的病人,帮助他认识到手术可以减少患癌的危险性,要比让他认识到手术引起了结构的变化要好得多;对于一位得不到配偶足够关心的病人,说“你需要他更多的、更好的关心”要比“他不关心你”更能让人接受。

④角色转换:是指让患者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对方的感受。不少癌症病人,尤其是夫妻恩爱、家庭美满的病人,因考虑治疗费用的昂贵,家庭成员的照料艰辛及对他们工作、生活的影响,常常希望早些结束生命,甚至拒绝接受任何治疗。对这类病人,让病人考虑,“如果他所爱的人有了类似的疾病,他会怎样对待?”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⑤向下比较:是指导病人将自己的病情与比自己情况更糟的病人进行比较。这一技术可以使病人比较现实,而且较为积极地评价自己的病情。如“我的邻居不仅要进行化疗,还要进行放疗,而我只需要进行放疗”“我的血细胞计数在治疗中上升了,一位病友因为血细胞低却不得不停止他的治疗”等。

3.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也称为行为干预,是以行为学习理论为依据的一组心理治疗方法。行为学习理论认为无论是适应性行为,还是不适应行为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一些疾病症状同样也可以是“错误的习得行为”,因此,也可以通过行为学习,即行为治疗的方法来矫正不良行为及某些习得的疾病症状。行为干预可以用于处理肿瘤临床的许多问题,包括疼痛、焦虑、失眠、治疗不顺从等;其中,用得最多、最有效的是对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的控制。这些行为干预手段包括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生物反馈、正强化、行为阻断、示范疗法及多形式综合的行为干预方式等。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行为干预方法。

(1)放松训练。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放松训练可以使机体产生生理、生化和心理方面的变化。它不但对于缓解一般的精神紧张、神经症有明显的效果,也可以处理应激引起的心身反应。在放松状态下,通过神经、内分泌及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使神经放松,解除癌症患者的疼痛、焦虑、抑郁、失眠和饮食困难等。增加患者对疾病的控制感,从而提高疗效。Fleming(1985)发现,放松训练对晚期癌症病人有益。Simonton(1975)的研究显示,当癌症病人精神放松时,系统地使用积极的思维和意象会延长生存期。

放松训练有许多具体的方法,除了以下介绍的几种外,还有佛教的坐禅,印度的瑜伽等。

①渐进性肌肉放松:也称为渐进性松弛训练,该方法要求病人首先学会体验肌肉紧张和肌肉松弛的感觉,从而能使自己主动掌握松弛过程,然后进一步加深松弛体验,直至能自如地放松全身肌肉。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让病人处于舒适体位(坐位或卧位)。指导者先要求病人放松,并深而慢地呼吸,在深吸气后屏息数秒钟,然后缓缓呼气同时放松全身。如此重复几次,让病人完全安静下来。

第二:治疗师用缓慢的语调令病人逐一收紧、放松身体各处的大肌肉群。先从手部开始训练,依次训练前臂、上臂、头颈部、肩部、胸部、背部、腹部、臀部、大腿、小腿、脚步。在每进行一块肌群的收紧和放松的同时要求病人体验紧张和放松的感觉。

第三:进过反复训练直至病人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能反射性地使自己放松。

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可用于减轻各种类型的心理生理症状。它可以单独使用,但更多与其他行为治疗技术结合在一起使用。如作为系统脱敏疗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与想象治疗相结合等。在肿瘤临床中,它不仅可用于控制药物引起并经条件反射形成和巩固的躯体症状,尤其是恶心、呕吐;同时对控制疼痛、抑郁、焦虑也非常有效。

放松训练由于其可操作性和安全性,已经引起了肿瘤科医生的广泛注意,也有越来越多的癌症病人愿意接受这种治疗。但是并非所有的癌症病人都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放松训练的癌症病人适应证:有焦虑、疼痛、且使用常规方法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的病人;害怕、拒绝使用安眠药、镇静药的病人;已从别处听说或已知放松训练是有效的。

而对以下三种情况的癌症病人不宜使用放松训练:有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病人(如谵妄,痴呆等);有严重精神疾病的癌症病人;对这一干预没有动机、兴趣及积极性的癌症病人。

②松弛想象训练:松弛想象训练是一种在松弛训练的基础上结合想象的治疗。病人按上述放松训练程序放松全身,在体验全身放松和舒适的同时,利用指导语暗示或使病人自己展开想象。除了想象局部肢体放松的同时体验肢体发沉(肌肉深度放松的自我感觉)、发热(外周血管扩张的自我感觉)外,还可以进行两种形式的想象指导:其一是快乐景象的想象;其二是想象自己的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的情景。这种干预技术由Simonton于1980年首次用于癌症病人,以后不断被证实它不仅能减轻病人的心理困惑,增加病人对疾病的可控制感,而且在减轻化疗引起的生理心理反应,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增长方面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2)气功疗法:气功疗法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至今仍应用于临床实践。气功疗法是一种以调心、调息、调身为手段的自我心身锻炼的好方法。所谓调心是自觉地调控心理活动,通过意守达到入静养神的目的;调息是自觉地意守呼吸或控制呼吸,以达到和气养生的目的;调身是自觉地调整姿势或动作,以达到畅通气血,疏通经络,强体壮力,柔筋健骨的目的。任何一种气功功法都是以这三调为内容,各种气功功法之间的区别也只是三调的组成搭配不同,三调缺一不可。同时,三调又互相包含、融为一体。三调的统一与否,是气功区别于一般体育锻炼的重要标志。

Pater等研究证明,它能用于处理癌症病人的疼痛、焦虑、抑郁、肿瘤治疗引起的各种副反应及失眠和饮食障碍等。

4.音乐疗法。

潜意识音乐诱导疗法是利用人在睡眠中(潜意识中),仍可以接受外界信息的心理学原理,让患者在显意识中将音乐治疗作用带入潜意识。在潜意识中,这种音乐的良性安抚作用对癌细胞将起到良性诱导作用,使癌细胞向健康细胞方面逆转,能够有效地降低癌症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程度,提高免疫功能,改善其生存质量。具体方法:让患者在入睡前聆听或想象自己平时最喜爱的乐曲(最好是古典乐曲,如果是无音乐爱好的患者,则给予播放能让人放松、镇静的中国古典乐曲),采用自备的带耳机的小型单放机,音量放在刚能听到为度,直到患者入睡。

5.想象疗法。

想象疗法又称为自我暗示法,是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具有简单、方便的特点。在临床操作中,部分患者无法静下来,开始想象时,部分患者也许会出现一些恶性念头,这时医生和家庭应给予疏导和鼓励,同时应告诉患者持之以恒,直至达到自然状态。能够有效地降低癌症患者的焦虑。具体方法:

(1)选择一个安静、空气清新的环节,时间在清晨和晚上,每日两次。

(2)让患者端坐或仰卧,调整呼吸,使呼吸变得平稳细长,从脚趾到头依次渐渐放松,用录音或治疗师用指导语进行引导。

(3)当患者进入到完全放松状态,想象自己从前曾经有过的美好时刻,多次体验。

1想象自己体内产生出许多强有力的白细胞,这些细胞向癌细胞发起攻击,杀灭癌细胞。

2想象自己体内的肿瘤在一天一天的消退,自己的抵抗力在逐渐增强,自己的抵抗力在逐渐增强。

3想象自己一天比一天强壮,精神越来越愉快。

(三)针对肿瘤患者家属的心理行为指导

由于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肿瘤患者家属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肿瘤患者进行支持:

(1)家属应帮助病人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应激性事件,避免强大的精神刺激给病人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对于一些不幸消息,家属应尽量采取有效的保护性措施,避免让病人知道。

(2)家属应主动接近病人,经常关心及问候,与病人不断地进行情感沟通,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时给病人提供精神及物质上的帮助。

(3)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正确及时地处理家庭中的各种矛盾,避免其激化。

(4)癌症病人多有一些不良个性,如压抑、依赖等,家属应针对病人的不良个性,及时向其指出,并给予不断的矫正。必要时可请心理医生协助。

(5)应鼓励病人与社会接触,参加社会文体活动。

(6)家属应与病人进行积极有效的交谈,给病人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支持。在与病人交谈的过程中不能流露出消极情绪,不要与病人过多地谈论病情,不要对病人的存活期进行估计。

(7)在与病人的交谈过程中,要了解病人及治疗产生的顾虑。可根据病人的病情及要求,请医生对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过程、治疗方案进行说明解释,以消除病人对疾病及治疗产生的顾虑。

(8)在与病人交谈过程中,要了解病人对生与死的看法;对世界及人生观、生活信念的看法,根据病人的个性特征,因势利导地对病人进行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以乐观的情绪来面对疾病。

(9)家属应通过对癌症病人的关心和理解,使他们愿意向自己表达出自己较为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对于不善于表达的病人,应有意识地指导及示范表达,对病人表达出来的恐惧、焦虑、抑郁、悲观绝望,给病人以及时的鼓励和安慰,使他们振作精神,增强信心与战胜疾病的勇气。

(10)当病人出现消极情绪难以自我调整时,应请心理医生指导病人进行放松。通过这种自我放松,消除病人对癌症的心理紧张和压力。消除负性情绪对疾病的影响,调动机体的抵抗力,促使癌症的逆转与康复。

(4)面对肿瘤患者的三种状态,心理医生应有的态度:

(1)手术后、放疗、化疗后未复发的患者,引导他们以正常人的生活要求自己。

(2)带瘤生存者,引导他们要接纳肿瘤,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生活及生命的态度

(3)肿瘤晚期临床患者,不要再因为患者的负面情绪而希望他有任何的改变,医生需要的只是和患者充分的共情,给以支持关怀,多倾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