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病入膏肓与膏肓养生

病入膏肓与膏肓养生

时间:2022-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语病入膏肓,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诸葛亮智辞鲁肃,赵子龙计取桂阳”:“刘琦过于酒色,病入膏肓,今见面黄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病入膏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于是,后人常用“病入膏肓”来指代病重难治。然而,人体背部的膏肓穴,却可对“病入膏肓”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膏盲即膏肓穴,在第四、第五胸椎间旁开三寸,约四横指处,属足太阳膀胱经,是主治各种虚劳及慢性疾患的要穴。

原文赏析

成语病入膏肓,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诸葛亮智辞鲁肃,赵子龙计取桂阳”:“刘琦过于酒色,病入膏肓,今见面黄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第一百四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见木像魏都督丧胆”也载有:“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不及终事陛下,饮恨无穷”。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病入膏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如《左传·成公十年》载有:“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于是,后人常用“病入膏肓”来指代病重难治。

中医观点

然而,人体背部的膏肓穴,却可对“病入膏肓”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是一篇脍炙人口的针灸歌赋。百劳是督脉大椎穴的别名,在背部正中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之间。膏盲即膏肓穴,在第四、第五胸椎间旁开三寸,约四横指处,属足太阳膀胱经,是主治各种虚劳及慢性疾患的要穴。当久病不愈,身体呈现衰弱消瘦状态时,最适宜取膏肓穴施治,可以起到扶阳固卫、济阴安营、调和全身气血的作用,从而使身体恢复强壮。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中说“膏肓穴无所不治”,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说“膏肓能主治虚赢损、五劳七伤及梦遗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由此可见,膏肓穴在虚劳证的治疗上,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背部有主一身阳气的督脉和贯穿全身的足太阳膀胱经。“背宜常暖”,历代医家在背部施行的擦背、垂背、刮痧、捏脊、拔火罐等多种保健养生方法,都有一定的功效。背部除膏肓穴外,还有大椎、身柱、风门、肺俞等重要穴位。每次选用其中的2~3个施行保健灸(用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隔天一次,坚持进行,能防治感冒,咳喘、小儿吐乳等多种病症,对维护心肺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及促进健康长寿,均十分有益。

日本医学家研究发现,人体背部皮下积聚着许多免疫细胞,这些“健康卫士”躺在那儿睡大觉,若能将这些健康卫士动员起来,会大大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实力,而进行动员的最好办法就是每天定时搔抓背部,或请人用双手按摩背部,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擦胸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方法是用手掌上下左右摩擦箭突(前胸下端)直至颈下区域,一直到局部发热充血为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