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热痹方(朱晓鸣方)

热痹方(朱晓鸣方)

时间:2022-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不过于寒凉,即使部分原有胃病患者,亦能服用,且无不良反应。4月29日,双膝关节灼热及红斑消除,红肿已明显减轻,上方忍冬藤减为30g,继服。5月23日,关节红肿已消除,仅在活动后有隐痛感,舌淡红,苔薄白,脉缓。6月15日,关节疼痛消除,无其他自觉症状,验血正常,嘱上方继服半月巩固疗效,1996年4月13日随访未复发。

组成:忍冬藤30~60g,牡丹皮10g,苍术、制川乌、红花各12g,薏苡仁30g,秦艽、丁公藤各15g,豨莶草30~60g,海桐皮20g。

功效主治:祛湿清热,祛风通络。用于热痹。

方解:方中忍冬藤清络中之热,善治热痹;薏苡仁、苍术清利湿热,通利关节,对热痹疗效突出;丁公藤祛风湿,通经络,临床证明对痹病疗效显著;丹皮、红花清热凉血,祛瘀止痛,能迅速消除环形红斑,缓解症状,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朱氏认为,热邪易清,而湿性黏腻淹滞,难以驱除,若治不得当,病反难愈,故基本方中侧重于祛湿,而未用大量苦寒之品,使湿去热孤,病易解除。因不过于寒凉,即使部分原有胃病患者,亦能服用,且无不良反应

加减:咽部肿痛者加山豆根、玄参各15g;发热者加生石膏30~60g,知母12g,桂枝10g;病在下肢者加牛膝15g;若关节红肿灼热消除,去牡丹皮之寒,加川芎活血散瘀,祛风止痛。

重用豨莶降血沉 朱氏早年在山区工作行医时,吸取当地民间用豨莶草治风湿降血沉的经验,经反复临床验证,基本方中加用豨莶草30~60g,或鲜品120g,能迅速消除痹痛,使血沉复常,且远期疗效好,病变过程中血沉增快,作为一客观指标,虽缺乏特异性,但豨莶草能迅速使血沉复常,说明对风湿痹病确有显著疗效。

善用川乌祛寒湿 风湿热痹以肢体关节疼痛,肿胀灼热,舌红苔黄,脉数等湿热证候为主,以清热疏风,胜湿通络之法治之,也常获得较好的疗效。朱老师根据多年经验,基本方中加用川乌,往往能显著提高疗效,这是因为风湿热邪侵袭肌表经络关节时,往往夹杂寒邪,寒热错杂,若不使用川乌逐寒湿,则难以治愈,部分患者素体阳盛,感受风寒湿邪后,呈现热盛证候,亦有寒邪郁久化热者,清·尤怡《金匮翼·热痹》说:“热痹者,闭热于内也……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气,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也化热,则翕热而闭也。”该类患者往往以热为主,热中有寒,因此,处方用药既要以清热之法为主,又要将逐寒法贯穿于治疗之中,才能彻底驱除病邪,以求根治。

病情缠绵用三虫 部分患者病情顽固,缠绵难愈,惑愈后易复发,朱氏认为多因邪伏较深,经络闭塞不通所致,应用草木之品难以宣达,必借虫类搜剔窜透,才能经行络通,邪去正复。蜈蚣、全蝎为常用搜风通络之良药,土鳖虫善破血逐瘀,有良好的通络定痛作用,对于部分久治不愈,血沉持续增快不复,易于反复发作的病例,于基本方中加入三虫,常常缩短疗程,加速病愈,且减少复发。

验案:冯某,女,24岁,1995年4月2日初诊。双膝关节红肿灼热半月,伴筋脉拘急,疼痛拒按,日轻夜重,但无恶寒,无游走痛,发病前无扁桃体炎病史,双膝关节红肿灼热,有环形红斑,但无风湿结节,舌质略偏红,苔微黄,脉滑数。查血白细胞(WBC)12.9×109/L,淋巴细胞百分数(W-SCR)0.219,中性粒细细胞百分数(W-LCR)0.781,ESR45mm/h,ASO833U(正常值<500U),CRP<10mg/L,RF(-),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辨证为风湿热痹,治以清热疏风,胜湿止痛,活血通络,处方:苍术、红花各12g,薏苡仁30g,丁公藤、牛膝、海桐皮、威灵仙各15g,忍冬藤45g,牡丹皮10g,每日1剂,水煎服。4月29日,双膝关节灼热及红斑消除,红肿已明显减轻,上方忍冬藤减为30g,继服。5月23日,关节红肿已消除,仅在活动后有隐痛感,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查血WBC 6.9×109/L,W-SCR0.315,W-LCR 0.685,ESR12mm/h,ASO<500U,上方去牡丹皮之性寒,加川芎15g,祛风止痛,继服。6月15日,关节疼痛消除,无其他自觉症状,验血正常,嘱上方继服半月巩固疗效,1996年4月13日随访未复发。[夏俊杰.朱晓鸣治疗热痹的经验.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9(4):17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