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面是大面积深度烧伤各种并发症的根本原因,因此,创面修复是烧伤救治的关键环节。自体皮移植是创面修复最理想的方法,然而对于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自体皮源极度匮乏,或者全身情况不允许时,不可能完全进行自体皮移植,必须应用创面覆盖物来暂时覆盖创面,以便使患者度过危机。创面覆盖物的种类很多,按目前国内的经验来看,仍以具有活力的同种异体皮效果为最好。随着低温生物学的深入研究,理论实践和设备日益完善,从而促进了皮肤储存工作的开展,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摸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创建了多种皮肤储存的方法,其中以深低温速冻法(玻璃化法)效果最为突出,不仅皮肤活力保存较好,储存时间长,同时免疫原性亦明显降低。
异体皮的储存成功为异体皮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其在临床上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单纯移植异体皮
烧伤创面切、削痂后,或者清创后单纯采用异体皮覆盖,可以起到保护创面,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对于部分深Ⅱ度创面,削痂后覆盖异体皮,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瘢痕增生。此种用法相当于一种单纯的生物敷料。
(二)异体皮与自体微粒皮复合移植
国内首创的大张异体皮加自体微粒皮移植覆盖烧伤创面的方法,是救治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公认的最有效手段。尽管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异体皮移植后最终均因受体的排斥反应而不能长期存活,但异体皮在创面的短期存留为其下的自体微粒皮以及基底残存的上皮组织再生提供了保护,为创面愈合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此可以说,异体皮移植在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救治成功中功不可没。
手术方法:自大面积烧伤患者残留的正常皮肤(如头皮)切取刃厚皮片,置入小量杯内,用剪刀或辗皮机制成很小的微粒,放置于生理盐水中即可漂浮在水面,由于皮肤表皮较真皮轻,在水中微粒皮的表皮面朝上。利用绸布转移法,可将微粒皮转移到异体皮上,即可移植。
专门用于漂浮微粒皮的装置包括一个长方形的平底漏盘和较之稍大的托盘。将漏盘放在托盘内,再将绸布平坦地覆盖于漏盘表面,托盘内倒入大量生理盐水,使水面高于绸布约1cm。将微粒皮在生理盐水中分散均匀,双手提起漏盘,盐水渗过绸布,通过漏孔,缓缓流入托盘,微粒皮便均匀地沉在绸布上,且皮面朝上。将绸布取出,将附有微粒皮的一面覆盖在同种异体皮的真皮面上,用手轻压绸布,绝大部分微粒皮便贴附到异体皮上,且微粒皮的表皮面与异体皮的真皮面相贴,移植于创面后,自体微粒皮的真皮面便与创面基底相贴了。
异体皮的移植与自体皮移植的手术要点大致相同,基底坏死组织要清除干净,止血要彻底,包扎要保持一定压力,术后固定要可靠等。但异体皮移植后,若病情允许,一般等到10~14d打开敷料,查看异体皮成活情况。打开敷料后,一般予以暴露或半暴露,外涂1%碘酊,创面用灯烤,保持局部干燥。
自体微粒皮技术使得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有限的皮源得到了最大的利用。自体微粒皮的供皮面积与受皮面积比例通常在1:8~10,但有报道可达到1:18。自体微粒皮移植后,微粒皮逐渐向外周扩展,彼此融合,最后达到创面全部愈合。其创面修复的过程有两种类型:①异体皮成活良好,1~2周后可见散在斑点,先为暗红色,后逐渐变黑,其下即为成活的自体皮微粒,随着自体微粒的生长扩展,黑斑逐渐扩大,融合成片,4~6周后,异体皮大部分呈干性坏死,但仍附着较牢,当自体微粒皮完全融合成片,异体皮形成的干痂也逐渐脱落,其下的创面基本愈合或残留小创面,经再次植皮或换药即能很快愈合。②异体皮成活后,自体微粒皮在其下生长扩展,逐渐融合成片,但异体皮仅有脱屑表现,无上皮变黑、变干、结痂脱落的改变,可能逐渐被自体皮所取代,其脱落过程不明显,也可能是异体皮的表皮脱落,自体的上皮逐渐在异体真皮表面爬行,真皮层可能永久地留存在受体。
异体皮脱落后,当创面残存小创面时,经换药通常能很快愈合;对于残余创面较大时,可能需要一次或多次的清创植皮术;更不理想的是,可能由于急性排斥反应、创面感染较重、全身情况差等原因,异体皮移植后根本未成活,异体皮溃烂或皮下积液、积脓,这将直接影响其下自体微粒皮的成活。
(三)异体皮与自体皮混合移植
包括大张筛状异体皮嵌植点状自体皮移植以及自体、异体邮票皮混合移植。前者是在大面积烧伤早期切、削痂后,先移植大张筛状异体皮,皮片上每隔1cm戳孔,孔径0.5~1.0cm大小,术后第2~3天在异体皮筛孔内嵌入0.3~0.5cm大小的自体皮片;大张异体皮与自体皮均在创面成活,但自体皮成活后逐渐向四周扩展,最终取代异体皮。后者是将自体皮与异体皮均制成邮票皮进行移植,主要用于感染创面或残余创面的覆盖修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