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南彝族过年节习俗述论

云南彝族过年节习俗述论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彝族年是云南彝族民间最重要和最热闹的传统辞旧迎新佳节,在彝族民俗生活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彝族年主要分布于云南彝族聚居区以及散居区,以楚雄州、红河州及滇西北小凉山彝族年最具代表性。全省辖16个州市,其中民族自治州8个,省辖市8个;有县级行政单位128个,其中民族自治县29个。旅游业已成为云南省一项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彝族是云南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
云南彝族过年节习俗述论_楚雄民族文化论坛(第八辑)

杨甫旺

摘要:彝族年是云南彝族民间最重要和最热闹的传统辞旧迎新佳节,在彝族民俗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彝族年小凉山彝族称为“枯始”,意为过新年;滇南新平等彝族称为“库莫”,意为“大年”;滇中大姚、永仁等彝族罗罗、俚濮称为“可喜各”,意为“过新年”等。彝族年最早的记载是在唐代,南诏时彝族先民就已过“星回节”——彝族年,它以家族、家庭的形式在彝族民间流布、传承,是全民性的共同节日,民俗事象极为丰富。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云南彝族年节吸纳了汉族春节的礼仪,过年的时间逐渐趋向统一,并由单一的祭祀性发展为娱乐性、礼仪性的重要节日。

关键词:云南彝族 彝族年 星回节 传承变迁

一、名称

彝族年,云南省小凉山彝族称为“枯始”,“枯”即“年”“岁”“回归”“回转”之意,“始”即“开始”“过”之意,“枯始”意为过新年;滇南新平等彝族称为“库莫”,意为“大年”;滇中楚雄、大姚、永仁等彝族罗罗、俚濮称为“可喜各”,“可”意为“年”,“喜”意为“新”,“各”意为“过”,全意为过新年;大理州祥云、楚雄州南华等地彝族称为“库戏么”,“库”即“年”,“戏”即“新”,“么”即“过”之意,全意为过新年。彝族年是云南彝族民间最重要和最热闹的传统辞旧迎新佳节,在彝族民俗生活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云南彝族主要分布在横断山脉、哀牢山脉、乌蒙山脉和金沙江、红河、南盘江流域。全省各县(市、区)基本上都有彝族分布,昆明市、红河州、楚雄州、大理州以及玉溪市、曲靖市、普洱市、昭通市,是彝族集中分布的地区。彝族年主要分布于云南彝族聚居区以及散居区,以楚雄州、红河州及滇西北小凉山彝族年最具代表性。

二、自然生态与文化背景

(一)自然生态

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云南彝族有4705650人。

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0°8′32″~29°15′8″,东经97°31′~39′17″,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北部与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毗连。北回归线纵贯本省南部,全境东西最大横距864.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900公里,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全省土地面积中,山地约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平坝、河流约占6%,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最高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76.4米。全省辖16个州市,其中民族自治州8个,省辖市8个;有县级行政单位128个,其中民族自治县29个。

云南地处高原山区,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境内多盆地和断陷湖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逐渐下降。地形以元江谷地和大理、剑川宽谷一线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滇东高原,或称云南高原,属云贵高原西部,地形波状起伏,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喀斯特地形发育。西部称横断山系纵谷区,高山深谷相间,地势险峻,相对高差较大,海拔南部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西南部边缘地势逐渐和缓,河谷开阔,海拔一般在800~1000米。

由于云南地处低纬高原,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冬季受干燥的大陆季风控制,夏季盛行湿润的海洋季风,属低纬山原季风气候。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高原气候区共7个气候类型,具有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大部分地区夏无酷暑,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3℃以下;冬无严寒,最冷月平均气温在5℃以上。降水充沛,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干湿分明,空气清净,光质好,日照长,太阳能资源丰富,开发前景令人鼓舞。

云南省是中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素有“植物王国”的美誉。几乎集中了从热带、亚热带至温带的所有植物品种。在全国约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省有274科2076属1.7万种,不少是珍奇种类和特产植物。云南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供养了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栖息,形成了寒温热带动物交汇的奇特现象,有脊椎动物1737种,昆虫1万余种,鱼类中有5科40属249种为云南特有。鸟兽类中有46种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4种为二级保护动物。

云南矿产储量大、矿种全,被誉为中国的“有色金属王国”。已发现矿产142种,有92种探明了储量,矿产地1274处,在54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云南已形成了一批以有色金属为主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矿产资源采、选、冶工业,是国家重要的锡、铜、磷肥生产基地。

云南的能源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水能资源的开发前景最为广阔。全省地跨6大水系,在6000多条大小河流,正常年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0364万千瓦,人均水资源超过10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此外,云南的光能、热能、风能、地热的利用前景十分可观。云南的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全省煤炭总储量达679亿吨。

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众多的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化,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境内有雄伟壮丽的山川地貌、山林、峰、洞、江河、湖、瀑,蔚为壮观;有古老的人类遗址、恐龙化石及近代历史纪念物,以及25个世居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石林、大理、西双版纳、三江并流、滇池、丽江玉龙雪山等,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此外,还有省级风景名胜区47处。有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等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腾冲、威信、保山、会泽4个历史名城。此外,全省还建立了总面积达192.6万公顷的县以上自然保护区100多个,总面积为8.55万公顷的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22个。旅游业已成为云南省一项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

(二)文化背景

1.历史沿革

云南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历史上迄今最早的人类。至新石器时代,居住在滇池、洱海的早期人类,已能使用石斧之类简单的生产工具,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有些地方的人类还建造简易木结构房,并逐渐形成较大的村落。彝族是云南最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20世纪50年代在晋宁石寨山发现的滇王墓,其中出土的青铜铸器上有一种编发民族,其服饰和发式与彝族近似;在昭通后海子发现的东晋霍氏墓壁画,其中有两列行人头顶梳尖髻,状如彝族“英雄髻”,身着披毡与彝族相同,说明自先秦时期彝族就活跃在云南各地。《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今洱海一带东至滇池北至邛都(西川西昌)间,地方可千里为“辒”“昆明”人居住,他们尚处“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的状态,这部分人可能就是彝族的先民。据彝文文献记载,远古时期的彝族先祖“笃慕”很早就在西南地区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其子武、乍、糯、恒、布、默分为6大部族首领,带领民众以云南为中心向周边拓展疆域,活动范围遍及今云南以及四川、贵州等地。公元前3世纪,庄入滇,“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传入较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标志着云南从政治上与内地的联系。

汉武帝征服“西南夷”,在滇国区域设立益州郡,将云南彝区纳入了郡县统治。东汉魏晋时期,西南各民族被泛称为“夷”,是各族群广泛交融和征战时期。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在云南设立降都督府统领南中七郡,晋以后南中大姓崛起,爨氏家族依靠“叟”各部落首领的支持割据云南达数百年。“夷帅”——彝族先民的部落贵族通过联姻的方式,与汉族大姓统治势力进行政治上的结合,促进了彝族社会的发展。

公元8世纪前后,洱海地区出现了6个乌蛮集团——“六诏”。居于巍山的南诏在唐王朝支持下,灭了其他5诏,建立南诏国。南诏的统治家族为乌蛮(彝族),其统治范围不仅仅包括今云南,而且包括今川南、黔西、桂西等地。937年,段思平联合东爨(乌蛮)37部建立了大理国。大理国王族是白族,但所统治区域内多为彝族。乌蛮的首领多授受了大理国的封号,成为大理国世袭的地方官。在其统治的300多年中,许多乌蛮地区的统治者已开始向封建农奴主转化。

1253年,忽必烈平大理国和建立云南行省后,云南即处于和全国建制划一的行省时代。云南各地的彝族首领则被授以路、府、州、县的土官,成为世袭的封建领主。明代基本上因袭元朝的土官制度,在彝族地区任命了世袭土官,但已有一些土官被废除而改设了流官——“改土归流”。明代在云南广泛设卫所,大批内地汉族奉命携带家眷来云南军屯,与彝族交错而居,促进了汉族式地主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被“改土归流”的彝区,很快就发展了封建地主经济。至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大力推行“改土归流”,除边远山区的少数土司外,靠近坝区及交通沿线的彝族土司都被革除,封建领主经济逐渐为封建地主经济取代,特别是云南中部和坝区的彝族与汉族杂居,经济文化十分密切,他们之间在地主经济的发展上已无差别。不过,在边远交通不便的山区,即便土司被废除,但土目仍存在,朝廷的“改土归流”并没有改到土目,所以有的土目一直存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文化背景

彝族是云南最为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彝族人民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彝族支系众多,自称、他称繁杂。云南是彝族支系分布最多的省,主要的支系有诺苏、纳苏、尼苏、撒尼、阿细、阿哲、葛濮、罗罗、朴拉、勒苏、他鲁等。1950年开始,彝族选择了鼎彝的“彝”为共同的族称,替代了史籍文献中的“夷”字。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个方言,25种土语。彝族有自己的文字,彝文在明清文献中被称为“爨文”“爨字”或“韪书”,近代也称“倮文”“夷书”“毕摩文”等,是一种超方言的音节文字。彝文字数,明清文献称“字母一千八百四十”,近代已发展至万余,传承一直以手抄、木刻为主。

云南彝族口传文化丰富多彩,各地都有以反映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史诗、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童话等流传。其中影响较大的史诗有《梅葛》《查姆》《阿细的先基》《阿鲁举热》等,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有《三女找太阳》《太阳金姑娘与月亮银儿子》《竹的儿子》《天上的人和地上的人》等。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色彩纷呈。按云南彝族支系及分布地域,大致可分为凉山、乌蒙山、楚雄、红河、滇池及滇东南、滇西6种类型。

彝族一般居住在山区或半山区,农作物以耐寒的荞麦、玉米、马铃薯、燕麦等为主,因此,荞麦、玉米、马铃薯是多数彝区人民的主食。滇南红河两岸彝族以大米为主食,滇中和滇南部分地区的彝族也食大米,但不是主食。彝族极喜欢饮酒,种类有烧酒、米酒、高粱酒、苞谷酒、荞酒等。多数彝族地区有饮茶的习惯,大理州漾濞县山区彝族流行“三道茶”。

彝族住房,主要有土木结构的瓦房和土掌房。小凉山及内地彝族多为瓦房,但较低矮;红河两岸彝族多为土掌房,比较结实。楚雄、大姚、武定、永仁等地山区彝族住房多用木片代替瓦片,俗称“闪片”。

彝族实行幼子继承制,婚后仍与父母同住,继承房产,长子、次子婚后则从祖房搬出,另建新房居住。

彝族社会的婚姻制度主要是一夫一妻制,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等。按各地彝族风俗,结婚前的筹划、准备阶段都要例行一些特定的仪式,主要有提亲、订亲、接亲、送喜神、回门等传统礼仪。婚姻多由父母包办。部分地区彝族有哭嫁、背新娘、坐家、抢婚、坐床等习俗。

彝族的丧葬主要有火葬和棺木土葬两种。按传统习俗,小凉山彝族的火葬主要包括备丧、代葬、祭奠、指路、招魂、起灵、化形、聚食等仪式。云南大部分彝族地区自明清以来均行棺木土葬,丧葬礼仪主要有接气、净身、入棺、报丧、发丧、吊丧、早祭、指路、招魂、埋葬、除服等。

彝族的宗教属原始宗教,基本形式和内容除祭神、招魂、保福、祭鬼、驱鬼、除邪、占卦等外,还盛行复杂的巫术活动,反映和体现了彝族历代祖先的自然崇拜、植物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灵物崇拜和偶像崇拜。巫师有毕摩和苏尼两种,前者熟知彝文,通晓史事典故和占卜、治病、祛灾、开路祭祖等,身兼巫、医、史、文、法等多种职能,在社会上颇受尊敬。苏尼男女皆有,不懂彝文经典,以敲羊皮鼓跳神作法,为人驱鬼祛灾。

云南彝族的节日,除小凉山外,绝大多数彝区与汉族相同,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最普遍而又隆重的节日——火把节,此外还有滇东撒尼人、阿细人的“密枝节”,滇中楚雄的“插花节”“赛装节”,滇南纳苏、尼苏的祭龙节、祭倮节,小凉山彝族的“十月年”等是带有深厚农业祭仪和祭祖色彩的区域性节日。

三、彝族年的起源、传承、变迁及现状

(一)起源

有关彝族年最早的记载是在唐代。南诏时的骠信在《星回节》中写道:“避风善阐台,极目见腾越。悲哉古与今,依然烟与月。自我居震旦,翊卫类夔契。伊昔经皇运,艰难仰忠烈。不觉岁月暮,感极星回节。元昶同一心,子孙堪贻厥。”由此而知,年末过“星回节”在南诏之前就已盛行。《太平广记》载:“南诏以十二月十六谓之星回节。”《越西厅志》载:彝族“以六月二十四日为小年,十月朔日为过大年”。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载:彝族“各岁以腊月二十四日祀祖,如中州上冢之礼”。《云南通志》载:彝族“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年节”。《续云南通志》载:彝族“以六月二十四日为节,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年”。五代《玉溪编事》载:“南诏以十二月十六日为之星回节”。《临安府志》载:彝族“十二月二十四日为年”。《易门县志》载:彝族“十二月二十三日为年节”。“星回节”即彝族年,唐代南诏时彝族先民就已过“星回节”——彝族年。

关于彝族年的起源,在云南彝族地区流传着这样一些传说。

宁蒗等地小凉山彝族传说:传说彝族始祖居木三兄弟,在洪水来临之前,在天神的指点下各造了铁框、木框避洪水。洪水泛滥时,只有居木惹牛躲在木框中得救。居木惹牛还救起了牛、马、蛇、鼠等动物。众动物为报答孤独的居木惹牛的救命之恩,舍命上天庭请婚,将昊天古慈之女下嫁居木惹牛。居木惹牛为报答天神和众多动物的恩德,在丰收之后杀猪宰羊庆祝。彝族年从此兴起。

元江、红河等地彝族传说:从前,元江、红河两县交界处有一个彝族土司,辖内的彝族每逢过年时,各个山寨都要拿米酒、猪肉、野味、鸡鸭等上贡,可大家一起上贡,贡品一时吃不完,于是土司就把各地的过年时间作了安排,红河县虎山为界,居住在西面和西南面的彝族在冬月二十三至二十六日过年,居住在东面和东南面的彝族则在腊月二十三至二十六日过年,其他地方的彝族同汉族一起过年。这样一来,从冬月至次年正月,他都可以享受人们上贡的佳肴美酒。

墨江等地的彝族传说:很古时,哈尼族、彝族、汉族是一娘所生的兄弟,哈尼族是大哥,居住在高山上,彝族是二哥,居住在半山腰,汉族三弟居住在平坝。三兄弟以前是一起过年的。后来有一年,哈尼族大哥粮食收完,小春已种下,年猪也养肥了,天气渐渐变冷,趁农闲心闲,一进入农历十月初就杀猪过年。过完年,到彝族二弟和三弟家送腊肉干巴。彝族二弟和汉族三弟收到腊肉后,好生奇怪,就问原因,哈尼族大哥说:“我是大哥,住在山上,什么事也没有了,就提前把年过了。”彝族二弟和汉族三弟听后觉得有道理,就默认了。第二年,彝族二哥心想,既然哈尼族大哥提前两个月过年,我是老二,提前一个月过年总可以吧,于是便在农历冬月过年。

滇中大姚等地彝族传说:从前,彝族和汉族各过各的年,但过年时两族都互相邀约一起吃饭喝酒。有一年,两族又一起猜拳喝酒过年。汉族说:“我们都住在一个地方,各过各的年不方便,又太浪费了,要是能合并一起过年就好了。”彝族说:“我们三划拳,谁输了就跟着赢了的过年。”结果彝族连输两拳,就只好和汉族一起过春节了。彝族把春节叫作“过大年”。

(二)传承、流布和组织

彝族年以家族家庭的形式在彝族民间流布、传承,是全民性的共同节日,民俗事象极为丰富。从传承来看,主要是家族、家庭长辈们的集体无意识传承。在云南彝区(除小凉山外),过年时,不请毕摩作法事,都是以家为单位单独过年。如滇中彝族农历十二月三十(俗称大年三十)上午舂糯米粑,可以是各户进行,也可以是几户同时进行互相帮忙,但中午后直至正月初一下午是各户过年,初一晚全村男女在村旁空地上打跳(俗称“跳脚”)。正月初二祭祖,多数是各户单独进行,也有的是以家族为单位祭祖。在整个过年活动中,各户的家长(即男主人)是一切活动的组织者,其他人配合各行其是。全村的娱乐活动则由村社长组织。小凉山彝区,彝族年活动中毕摩、德古、家支头人、长辈、竞技者等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过去,每年秋收后,头人、德古相约商定,请毕摩测选吉日,吉日选定便通知家支成员过年时间,以便做好节前筹备工作。现今,主要依照政府的规定由村委会通知过年时间,各家各户自行筹备。年节多由长辈主持,各有性别分工,如堆柴、杀猪、祭祀、拜年、接人待物等多由男性家长主持,推磨、酿酒、制作年粑等多由长辈妇女主持。摩尔秋、摔跤等游艺竞技活动则按年纪分别由长辈或同辈中有威望者主持,但现在多由村主任主持。滇南彝族在冬月二十三至二十六日或腊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过大年,各户视自家情况进行,一般都以男主人主持,家庭成员按性别长幼各有分工,杀鸡、杀猪、祭祖、祭年神、舂糯米粑等由男家长主持,煮饭、打扫房前屋后,接待嫁出姑娘省亲等由长辈妇女主持,年轻人则协助祭祖、祭神、燃放鞭炮等,打秋千、三台棋比赛则由村寨中有威信的同辈主持,现多由村主任主持。过年期间的民俗事象、禁忌仪程都是由长辈无意识传承,年轻人(主要是家中长子)潜移默化继承了过年时的各种祭祀、礼仪和规矩。

(三)变迁

文化变迁,指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因而引起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改变。就云南彝族的年节而言,宋元以前是节庆丰富多彩的时期,可以说一个支系或地区都有自己的过年时间和习俗,节庆礼仪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在明清乃至民国以后。明代以来,汉族大量进入云南,汉族人口超过少数民族人口,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云南彝族年节吸纳了汉族春节的礼仪,特别是坝区、半山区和交通沿线的彝族,至清代和民国初期已放弃了自己的“过年”而改为和汉族一样过春节,仅保留了本民族一些特殊的习俗。但在一些边远山区和小凉山彝族地区,仍保留着自己独特的彝族年习俗。

首先,过年的时间逐渐趋向统一。明清以前,云南彝族的过年时间极不统一,各过各的年,后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坝区、半山区和交通沿线的彝族逐步放弃自己民族的过年而改为和汉族一起过春节。据调查,云南彝族的罗罗、俚濮、撒尼、尼苏、阿哲、罗武、蒙化、水田彝等至迟在两百年前已改过春节。现在除小凉山彝族和少部分彝族有自己的过年时间,云南大多数彝族均过春节(即过大年)。小凉山彝族传统的彝族年,以自然村寨或家支为单位。各自选定日子,各地过年的时间相差很大,从农历十月初开始直至十二月,现今在政府的倡导下,多选定在十一月二十日左右。即便是在冬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过年的金平、元江、红河等地的部分彝族,在过完自己的年后也逐渐开始过春节。

其次,就礼仪和内容而言,云南彝族年已由单一的祭祀性发展为兼具娱乐性和礼仪性的重要节日。至今,古老的年俗祭祖虽然式微,但仍是云南彝族年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彝族年期间,诸多民俗事象都围绕迎祖团聚、祭祀祖灵、祭祀祖先、送祖归路等进行,家家户户以繁杂、虔诚的方式祭祀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安康、六畜兴旺,表现出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在核心内容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礼仪习俗逐步向娱乐性转变,成为人们的“佳节良辰”。同时,娱乐的成分、娱乐的方式也由传统的游艺竞技等单一的方式向多样化转变,比如在一些地方由年轻人组织跳迪斯科、唱卡拉OK等,加之在政府的引导下,彝族年的内容逐步趋同,棋牌、麻将、球类比赛等融入年节活动中,内容亦更加丰富多彩。

(四)地区差异

云南彝族长期处于小聚居、大分散的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云南彝族的封建地主经济、封建领主制经济和奴隶占有制并存,经济上自给自足,人们基本上处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状态。与之相对应,云南彝族众多的支系和隔离机制,体现出明显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村落自过年的状态。因此,过年时间不一致。在小凉山彝区,各家支过年的时间不一致,就是在同一黑彝统治下的地方,过年的时间也有坝上坝下、村上村下、家支内外之分。至今,小凉山彝族过年时间也不统一,如宁蒗小凉山彝族过年时间与楚雄州元谋、永仁两县小凉山彝族不一致,相差20天左右。滇南石屏、峨山、新平、元江、墨江、江城、普洱、绿春、元阳、红河、建水、个旧、金平、蒙自等县(市)自称民苏和濮拉的彝族,有的冬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过年,有的则在腊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以红河县为例,以乐育乡虎山为界,以东及东北的尼苏颇农历腊月二十三至二十六日过年,以西及西南的尼苏、苏颇冬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过年。自称濮拉的彝族,以红河县迤萨镇大白能村为界,以东的濮拉农历腊月二十三至二十六日过年,以西的濮拉则在冬月二十三至二十六日过年。此外,金平县金河镇保山寨彝族在农历十月初三日过年,绿春县牛孔四大寨彝族则在农历冬月十三至十六日过年。元江彝族的过年时间更是五花八门,洼垤一带彝族为冬月二十四日过年,龙潭一带为腊月十三日,明程一带为腊月二十四日,青龙一带则过春节。大姚县桂花乡部分彝族在农历十月初一过年。其次,各地差异性明显。云南大部分彝族过大年(“春节”)在其基本程序相同的前提下,各地风俗各有差异。相对一个家庭,一般有比较固定的年节程式,但若遇某年有不吉之事,该家庭的年节程式会有一些改变。相对来说,小凉山彝族过年的文化氛围较浓,年节程式有较为严格的规定,各个家庭也按照规矩来办。滇南尼苏颇和濮拉在冬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或腊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过年的年节习俗也有较严格的程式,节日气氛很浓,与当地过春节的彝族的习俗有较大差异。

四、基本内容和过程

云南彝族过年的内容极为丰富,但各地习俗又略有差异。宁蒗县小凉山彝族过年,第一天杀年猪。杀猪要使用新麻绳,天刚亮就宰杀。猪杀死后,把烧在火里的小石子放进装有冷水的水瓢里,边念吉祥语边在杀死的年猪周围转一圈,意为烧红的石子和蒸发的热气把猪身上的不净物除去。年猪解剖有严格的程序,先用水打湿,然后用干蕨草包在猪的身上烧。待猪肉出来后,先将肝、肉、肾、脾中各取一小块烧熟后,配上苦荞粑、酒、茶送上神台,让祖先先尝。第二天为儿童聚餐日。天亮前,各户主人将年猪前蹄煮熟,让孩子带到村外的一棵大树下集体野餐。第三天为送祖日。这一天主人早早起床,把供在神台上的供品加热后重新敬献在神台上,口里念送祖先的吉祥语,表示已故长者和祖先带着酒肉回天堂。天亮后,从神台上收回供品,过年结束。

滇南彝族腊月二十三日扫屋,砍一棵三台三杈松枝栽于天井中,象征吉祥如意及四季常青。另砍若干松枝插于门头、锅庄、灶头、神龛、畜圈等处,示已将祖先及诸神从山上接到家中,还要插一枝三杈松枝在门外石方墙上,以示无家可归的魂鬼的安神处。最后,放鞭炮,以示迎过年神及祖先进家。二十四日早晨,杀一只雄鸡献祖神、家神及其他神灵,点燃神龛上的香炉和油灯,过年期间不能熄灭。家中男主人在神坛前跪献,恭请历代祖先同子孙过年。二十五日起互相拜年。二十六日上午,出嫁姑娘回家省亲,并用酒、肉等献祭历代祖先。晚饭后,男主人备肉、菜、酒、饭、粑粑等祭品,点三炷香,送祖神和年神至村外岔路口。

双柏大麦地彝族纳苏腊月二十八日舂糯米粑,年三十铺青松毛,杀公鸡祭祖。但杀鸡有讲究,杀鸡前要给鸡洗脚、嘴,抱鸡在家堂前磕3个头。饭前用整鸡祭灶,鸡肉砍碎煮熟后先祭祖,全家人给祖先磕头。睡前要洗脚,厨灶上要清理干净,灶上和家堂上的油灯不能熄灭。正月初一鸡叫时“请龙”,各户男子在水井旁插香献祭后挑9杯水回家。天亮时用祭品接祖,一人抱松毛从大门外撒到家堂,表示把祖先接回家,但初一不杀牲,只能吃年三十晚上剩下的饭菜。午饭后,煮猪舌、猪心、猪腰子及12个汤圆,分别祭大门、祭土主、祭牲畜、祭水缸及犁、磨、锄、耙、刀等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初二上午已分家另过的兄弟要集中到管家谱的兄弟家祭祖。午饭后,全村寨男子集体祭山神。过年3天,初三开始干农活。其他地区的彝族过年习俗均大同小异,如南华县咪黑们彝族除夕要在每人手脚上拴红线,零点后吃宵夜,供祖宗人像;禄丰高峰彝族大年三十晚有守龙、抢龙的习俗,初二全村男子到出水处杀羊“打拼伙”;曲靖麒麟等地彝族年三十晚祭天地,在神位前供猪头等物,年饭后去龙潭献祭“讨水”,初一上午举行“打醋汤”仪式,中午祭天、地、年、月、农、牧、风、雨之神和“祖灵”等。

滇中和滇西楚雄、大理等地的彝族称春节为过大年。农历腊月三十,月小二十九,举族共庆。年前的腊月二十三日扫尘;二十四日送灶君,用饭肉献祭,后将供奉在灶头的灶君像取下烧掉,二十七、二十八日,妇女清洗衣被;二十八、二十九日磨豆腐、舂糯米粑。腊月三十早上砍松地棚和松毛,选长数节的松树栽在院心中,称“天地树”。堂屋铺松毛,据说此俗源于过年“杀鞑子”的传说。下午,宰一只大公鸡祭献祖灵及其神位,献祭的顺序是:天地树、祖灵、牌位、祖宗神位、灶君、堂屋门、畜厩门、土主、雷神、山神,最后献大门并在大门上贴封门钱。献饭,每个神位敬酒、敬汤、烧纸钱,磕三个头。献饭毕,泼江水饭,意为给那些没有主的亡灵和鬼魂享用。要把所有农具、绳子、刀等收藏起来,用纸钱封起扁担、背箩、锄头、犁耙、磨、臼、粮仓、刀等。饭前先喂狗。吃饭先敬长辈,后晚辈。饭后老少都要洗脚,据说能赶上别人家吃饭。家中老人在堂屋火塘守夜至天明。正月初一,男主人不准睡懒觉,否则会睡垮了田坎。凌晨三四点钟起床,带上酒、肉、糯米粑及香、纸钱到水井旁献祭后挑水回家。据说谁家最早,当年谁家就最顺利。男主人抱青松毛从大门撒进院内,边撒边喊六畜名字,表示把六畜的魂叫回来。过去,正月初一上午全村男人上山祭土主,但20世纪70年代后已经没有集体祭土主活动。午饭是吃年三十剩下的,先喂狗后,家人方吃饭。中午,全村男女老少穿新衣在村旁空地上,老人们喝酒,唠家常,妇女们缝补、绣花,年轻人游玩,现在多在文化活动室打扑克、打篮球、跳脚(也称“左脚舞”)。夜晚,年轻人在村外广场围圈挽手跳脚,通宵达旦。正月初二,嫁出去不满三年的姑娘回家拜年,全家人带鸡、酒、肉饭、糯米粑、糖果到祖坟山,给祖坟插青松枝,在墓前铺青松毛,供上糯米粑、糖果。鸡先在祖坟山后的山神前宰杀,祭山神整鸡回熟,与酒、肉、饭、茶一起端至坟前献祭,焚香、烧纸,给祖坟磕头,祈求祖先保佑全家清吉平安、六畜兴旺。祭毕后返家做饭。祭拜祖坟后,表示年三天已经结束,开始农事活动。至正月十五日,杀一只公鸡祭祖,把“天地树”拔出送至大门外,把堂屋的松毛清扫干净,表示年过完了。但现在多数彝族已不过正月十五,只是有的家庭简单地用酒、肉祭祖,天地树和堂屋的松毛也在正月初二即清除了。

五、彝族年的意义和功能

云南彝族年虽然时间不一,内容各有差异,但承载着丰富的彝族民俗文化,是彝族民俗演示、传承的重要场所。

第一,云南彝族年以拜神祭祖为核心内容,以其巨大的凝聚力把彝族人紧紧地扭成一团,同时又把彝族丰富的民俗文化浓缩在节日里,是彝族民族情感认同的黏合剂,具有弘扬和传承彝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凝聚功能。

第二,云南彝族年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下,正在经历巨大变化,原有的一些功能已经弱化,已从传统的相对单一功能向多项功能演变,早期的教育功能逐渐向娱乐功能转化,传统的民间活动逐渐由现代主流文化所代替。这也是彝族年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云南彝族年是彝族民族文化的“条形码”,反映了云南彝族现有的民族性、独特的地域性、广泛的群众性以及社会文化的适应性、兼容性和相对的稳定性,是人们群体意识和心态的一种精神折射,是彝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云南彝族年活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五,云南彝族年反映了彝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