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决策的原则与程序

决策的原则与程序

时间:2022-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更谈不到所谓“最佳”方案。可选择性就要求管理人员善于调查、集思广益以及利用科学的方法尽量制定尽可能多的方案,这样才可能找到“最佳”方案。决策渗透在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中。追踪决策是一种带有根本性变化的决策,至少是对原决策的重大修改。

(一)决策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 任何组织的决策都必须首先确定组织决策活动的目标。目标是组织在未来特定时限内完成任务程度的指向和标志。组织决策是为了实现组织在某一时间内的特定目标的活动,没有目标就无从决策,目标已经实现,也就无需开展决策活动。

2.可行性原则 决策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组织未来的实践活动。组织的任何活动都需要利用一定的资源,必要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条件。理论上非常完善的方案,如果不能付诸实施,那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决策方案的拟订和选择,不仅要考虑采取某种行动的必要性,而且要注意实际条件的限制。

3.可选择性原则 决策总是在多个有价值的方案中进行选择。如果只有一种方案,无选择余地,也就无所谓决策。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更谈不到所谓“最佳”方案。可选择性就要求管理人员善于调查、集思广益以及利用科学的方法尽量制定尽可能多的方案,这样才可能找到“最佳”方案。

4.信息真实性原则 信息及时、充分、准确是科学决策的基础。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信息量在以迅猛异常的速度增长。管理者只有掌握了大量真实的信息,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纳、比较、整理、选择,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各级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的收集,保证各种数据和资料的真实性。

5.普遍性原则 决策是组织日常活动的重要内容,即决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决策渗透在管理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中。无论是哪一级管理者,还是一般员工;无论是生产领域、市场领域,还是财务领域,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问题,因而都必须就如何科学地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作出决策。

(二)决策的基本程序

1.识别问题 决策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所谓问题,就是应有状况与实际状况之间的差距。决策者要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差距,确定问题,并抓住问题的关键,集中精力解决这类问题。只有发现问题,弄清问题的性质,找出发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和相关因素,才能确定决策目标并围绕目标作出选择。

2.确定目标 目标是决策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决策目标要根据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来确定,明确的目标是有效决策的前提。目标的内容、大小和决策者对目标的认识都会影响决策的顺利进行。力求做到目标具体化、数量化、分清主次、抓好主要目标、明确决策目标的约束条件。

3.科学预测 预测是决策的基础,决策是根据预测所作出的决断。管理者要广泛收集决策对象及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可能发生变化的信息,并从多角度预测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途径及每个途径可能产生的后果。

4.拟订方案 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拟订的方案应具有创新精神,扩展思路,既要充分发挥经验和知识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力图从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去看待决策问题,以期拟定新颖的决策方案。

5.选择方案 这是决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是在各备选方案中选出最佳方案或在各方案的基础上,归纳出一套最优方案。最优化的决策应符合顾全大局、技术合理、效益显著等标准。要做到合理选择,必须具备科学的选择标准和方法。

6.实施方案 也是决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在方案选定以后,就要制订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和步骤,并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修改,以确保实施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还要建立信息反馈制度,收集信息,了解动向,对实施过程追踪评价,发现偏差,找出原因,及时纠正,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

7.评价方案 决策实施后,要检验和评价实施的结果,检查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及时总结经验,必要时及时地作追踪决策。追踪决策是一种带有根本性变化的决策,至少是对原决策的重大修改。追踪决策必须保存原决策的优点,放弃缺点,即尽量防止或减少失误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