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时间:2022-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也称致病因素,指引起某一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作用,决定了疾病的特异性。各种免疫缺陷病的共同特点是易反复发生致病微生物的感染,也称机会性感染;细胞免疫缺陷的另一个后果是容易发生恶性肿瘤。

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也称致病因素,指引起某一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作用,决定了疾病的特异性。病因的种类很多,分为以下几类:

(一)生物性因素

是较为常见的因素,主要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等)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等)。这类病因的致病作用主要与病原体致病力的强弱、侵入宿主机体的数量、侵袭力、毒力以及它逃避或抵抗宿主攻击的能力有关。生物性因素具有以下致病特点:

1.病原体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 例如,甲型肝炎病毒主要是从消化道入血,经门静脉入肝,在肝细胞内寄生和繁殖。

2.病原体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才能引起疾病 只有机体对病原体具有感受性时,病原体才能发挥致病作用。例如,人对鸡瘟病毒无感受性,故鸡瘟病毒对人无致病作用。

3.病原体作用于机体 既改变了机体,也改变了病原体。例如,致病微生物常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有些致病微生物自身也发生变异,产生耐药性,改变其遗传性。

(二)理化性因素

1.物理性因素 主要包括机械力、温度(高温、低温)、大气压(低气压、高气压)、电流声波、超声波、电离辐射、光能(紫外线、红外线)等。各种物理因素能否引起疾病以及引起疾病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这些因素作用的性质、强度、作用部位和持续时间等。物理性因素具有以下致病特点:

(1)大多数物理性因素只引起疾病发生,一般不参与疾病的发展过程。

(2)往往短暂而急剧地作用于人体,通常潜伏期较短或根本无潜伏期。

(3)对机体各器官组织来说,无明显的选择性,可直接作用于组织细胞造成损害,其后果主要取决于这些因素的作用强度、部位、范围和持续时间。

2.化学性因素 主要包括无机毒物和有机毒物,例如汞、铅、砷等金属,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强酸、强碱、蛇毒、毒蕈等,过量药物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等途径进入机体引起疾病,称为药物中毒。

化学性因素具有以下致病特点:

(1)对组织器官的损伤多具有选择性,例如一氧化碳选择性地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

(2)其致病作用除了与毒物本身的性质、剂量等有关外,还取决于作用部位和整体功能状态,如机体的生物转化功能和排泄功能。

(3)某些毒物常常在体内积累到一定量才引起疾病,例如慢性铅中毒、砷中毒、地方性氟中毒。此类毒物即使是少量,但是持续地进入人体,超过机体的排泄或解毒能力而在体内蓄积,也会引起慢性中毒。

(4)有些毒物即使少量或微量进入体内,也可致死,如氰化物。

(5)除慢性中毒外,化学因素致病作用的潜伏期一般较短。

(三)营养性因素

各类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剩,均可导致营养物质失衡,引起机体功能和代谢的异常而致病,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死亡。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维持生命活动的一些基本物质(如氧、水等)、各种营养物质(如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某些微量元素(如氟、硒、锌、碘等)以及纤维素等。

(四)遗传性因素

遗传性因素直接导致疾病的机制,主要是遗传物质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可引起分子病,如血友病、白化病等;染色体畸变可引起染色体病,如两性畸形等。此外,某些家族具有易患某种疾病的倾向,如精神分裂症、糖尿病、高血压等,此种现象称为遗传易感性,这些人具有遗传素质,即具备易患这类疾病的遗传特性。

(五)先天性因素

指能够损害胎儿发育的有害因素。由先天性因素引起的疾病称为先天性疾病,如妇女怀孕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导致婴儿患先天性心脏病。有些先天性疾病可以遗传,如先天愚型;有些先天性疾病并不遗传,如先天性心脏病。

(六)免疫性因素

免疫性因素致病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超敏反应 是指机体对抗原性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异常强烈的免疫应答,可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细胞损害。包括①对外来抗原发生的免疫反应,如异种血清蛋白、某些药物在某些个体中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某些花粉、食物也可在某些个体中引起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变态反应性疾病;②对自身抗原发生的免疫反应,某些个体能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并引起组织损害,称为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2.免疫缺陷 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缺陷可引起免疫缺陷病,例如艾滋病、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各种免疫缺陷病的共同特点是易反复发生致病微生物的感染,也称机会性感染;细胞免疫缺陷的另一个后果是容易发生恶性肿瘤。

(七)精神、心理和社会性因素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

1.精神因素 如长期忧虑、悲伤、恐惧、紧张过度等不良情绪,可引起神经衰弱、高血压、消化性溃疡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

2.心理因素 此类因素可导致人格解体,进而引起某些躯体疾病,如性变态人格的同性恋,同性恋则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3.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经济、政策和文化等方面,均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1)社会经济与疾病的关系:经济落后、生活贫困、恶劣的工作环境与劳动条件、保健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低下,易引起营养不良与职业病;在经济繁荣与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的社会或民族,人的寿命较长。

(2)社会政策与疾病的关系:一个社会,其政策有利于人民的身心健康,疾病发生较少;相反,如社会政策置人民身心健康于不顾,人民的身心健康就会较多地受到疾病的危害。

(3)文化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在一个文化水平较高的社会,人们的知识、艺术、风俗和习惯等均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益;相反,文化水平低、一些无知的不良习惯等则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如:近亲结婚的落后习俗,吃生鱼、生虾或生蟹的不良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