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时间:2023-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也称致病因素,指引起某一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作用,决定了疾病的特异性。各种免疫缺陷病的共同特点是易反复发生致病微生物的感染,也称机会性感染;细胞免疫缺陷的另一个后果是容易发生恶性肿瘤。

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也称致病因素,指引起某一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发挥作用,决定了疾病的特异性。病因的种类很多,分为以下几类:

(一)生物性因素

是较为常见的因素,主要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等)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等)。这类病因的致病作用主要与病原体致病力的强弱、侵入宿主机体的数量、侵袭力、毒力以及它逃避或抵抗宿主攻击的能力有关。生物性因素具有以下致病特点:

1.病原体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 例如,甲型肝炎病毒主要是从消化道入血,经门静脉入肝,在肝细胞内寄生和繁殖。

2.病原体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才能引起疾病 只有机体对病原体具有感受性时,病原体才能发挥致病作用。例如,人对鸡瘟病毒无感受性,故鸡瘟病毒对人无致病作用。

3.病原体作用于机体 既改变了机体,也改变了病原体。例如,致病微生物常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有些致病微生物自身也发生变异,产生耐药性,改变其遗传性。

(二)理化性因素

1.物理性因素 主要包括机械力、温度(高温、低温)、大气压(低气压、高气压)、电流、声波、超声波、电离辐射、光能(紫外线、红外线)等。各种物理因素能否引起疾病以及引起疾病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这些因素作用的性质、强度、作用部位和持续时间等。物理性因素具有以下致病特点:

(1)大多数物理性因素只引起疾病发生,一般不参与疾病的发展过程。

(2)往往短暂而急剧地作用于人体,通常潜伏期较短或根本无潜伏期。

(3)对机体各器官组织来说,无明显的选择性,可直接作用于组织细胞造成损害,其后果主要取决于这些因素的作用强度、部位、范围和持续时间。

2.化学性因素 主要包括无机毒物和有机毒物,例如汞、铅、砷等金属,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强酸、强碱、蛇毒、毒蕈等,过量药物可以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等途径进入机体引起疾病,称为药物中毒。

化学性因素具有以下致病特点:

(1)对组织器官的损伤多具有选择性,例如一氧化碳选择性地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

(2)其致病作用除了与毒物本身的性质、剂量等有关外,还取决于作用部位和整体功能状态,如机体的生物转化功能和排泄功能。

(3)某些毒物常常在体内积累到一定量才引起疾病,例如慢性铅中毒、砷中毒、地方性氟中毒。此类毒物即使是少量,但是持续地进入人体,超过机体的排泄或解毒能力而在体内蓄积,也会引起慢性中毒。

(4)有些毒物即使少量或微量进入体内,也可致死,如氰化物。

(5)除慢性中毒外,化学因素致病作用的潜伏期一般较短。

(三)营养性因素

各类营养物质缺乏或过剩,均可导致营养物质失衡,引起机体功能和代谢的异常而致病,严重时甚至可导致死亡。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维持生命活动的一些基本物质(如氧、水等)、各种营养物质(如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某些微量元素(如氟、硒、锌、碘等)以及纤维素等。

(四)遗传性因素

遗传性因素直接导致疾病的机制,主要是遗传物质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可引起分子病,如血友病、白化病等;染色体畸变可引起染色体病,如两性畸形等。此外,某些家族具有易患某种疾病的倾向,如精神分裂症、糖尿病、高血压等,此种现象称为遗传易感性,这些人具有遗传素质,即具备易患这类疾病的遗传特性。

(五)先天性因素

指能够损害胎儿发育的有害因素。由先天性因素引起的疾病称为先天性疾病,如妇女怀孕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可导致婴儿患先天性心脏病。有些先天性疾病可以遗传,如先天愚型;有些先天性疾病并不遗传,如先天性心脏病。

(六)免疫性因素

免疫性因素致病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超敏反应 是指机体对抗原性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异常强烈的免疫应答,可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细胞损害。包括①对外来抗原发生的免疫反应,如异种血清蛋白、某些药物在某些个体中引起的过敏性休克,某些花粉、食物也可在某些个体中引起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变态反应性疾病;②对自身抗原发生的免疫反应,某些个体能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并引起组织损害,称为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

2.免疫缺陷 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缺陷可引起免疫缺陷病,例如艾滋病、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各种免疫缺陷病的共同特点是易反复发生致病微生物的感染,也称机会性感染;细胞免疫缺陷的另一个后果是容易发生恶性肿瘤。

(七)精神、心理和社会性因素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

1.精神因素 如长期忧虑、悲伤、恐惧、紧张过度等不良情绪,可引起神经衰弱、高血压、消化性溃疡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

2.心理因素 此类因素可导致人格解体,进而引起某些躯体疾病,如性变态人格的同性恋,同性恋则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

3.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经济、政策和文化等方面,均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1)社会经济与疾病的关系:经济落后、生活贫困、恶劣的工作环境与劳动条件、保健水平和物质生活水平低下,易引起营养不良与职业病;在经济繁荣与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的社会或民族,人的寿命较长。

(2)社会政策与疾病的关系:一个社会,其政策有利于人民的身心健康,疾病发生较少;相反,如社会政策置人民身心健康于不顾,人民的身心健康就会较多地受到疾病的危害。

(3)文化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在一个文化水平较高的社会,人们的知识、艺术、风俗和习惯等均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益;相反,文化水平低、一些无知的不良习惯等则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如:近亲结婚的落后习俗,吃生鱼、生虾或生蟹的不良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