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麻醉安全的护理管理

麻醉安全的护理管理

时间:2022-05-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麻醉过程更是高风险、易出意外的医护行为,更需遵守各种医疗法律、法规,严格按麻醉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进行,并以此制定各种麻醉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和质量管理措施。经常将科室的具体工作与医护技术操作常规、各项管理规定、标准流程等进行对照检查,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以适应情况的不断变化。

良好的麻醉不但可消除患者痛感、保持安静利于术者顺利操作,还可降低术中应激反应,减轻或消除不良心理体验,提高围术期安全性。随着近代新麻醉药、新型麻醉机的临床应用及电子监护仪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临床麻醉进入了一个更安全的境地;但由于医生应用麻醉技术的熟练程度、应急状态判断和处理的方法、患者对麻醉药及手术耐受的个体差异,使既有的“手术风险”依然存在;同时随着手术适应证扩大,高龄、幼儿、复杂、危重和急诊手术的患者日趋增多等因素,新的“手术风险”不断产生。手术室护士与麻醉医生是一个工作整体,手术过程需要相互密切配合。因此,加强手术室护理技术、质量管理,尤其是提高对麻醉实施、病情监护、意外情况救治过程中的护理技术水平,落实麻醉安全所必需的具体护理措施是麻醉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一、护理技术管理

“质量就是生命”。手术室是外科治疗、抢救的重要场所,人员复杂、工作节奏快,各种意外情况多。其中,麻醉意外常突然发生、病情变化快,抢救不当或不及时将导致严重后果,要求医务人员应急能力强,医护配合好,因此,加强麻醉护理技术的质量管理必不可少。

(一)规范护理工作行为

制度是工作的法规,是处理各项工作的准则,是评价工作的依据,是消灭事故、差错的重要措施。因此,要把建章立制作为确保安全的关键环节来抓。

1.依法从事 临床工作是事关患者健康甚至生命的行为,为保障患者的切身利益和医护人员合法权益,需运用现有法律、法规对医疗过程加以规范。因此,医护人员在执行各项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必须遵守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法规,严格按国家卫生部或军队总后卫生部制定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执行(以下简称“常规”)。各省、市卫生部门以及各医院制定的相关补充规定,也作为其工作依据。科室在制定管理规定、操作标准时必须遵循常规要求,对个别操作项目暂时不能够按照规范要求执行时,必须报告医院职能部门,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获得技术指导和支持,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合法权益。任何个人或科室不要私自更改操作方法或标准,以免造成医疗问题。麻醉过程更是高风险、易出意外的医护行为,更需遵守各种医疗法律、法规,严格按麻醉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进行,并以此制定各种麻醉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和质量管理措施。

2.制度先行 确保安全的良方在于事前预防,而不是事后检讨。认真执行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和各种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经常将科室的具体工作与医护技术操作常规、各项管理规定、标准流程等进行对照检查,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以适应情况的不断变化。在不断健全制度的基础上,做到学制度、用制度,以制度或规定规范各项护理行为;此外,定期召开安全分析会,查找工作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利用“质量园地”,定期张贴标准流程、隐患告示、防护措施等警示,起到常提醒的作用。对于麻醉过程中的护理、护理配合内容和程序可辅以“麻醉护理安全防护预案”,协助进行。

3.有章可循 对各专科具体基础操作、难点环节、质量重点等,制定标准流程、质量标准和检查细则,做到各项管理有章可循,质量评价有量化指标。对一些高危操作、急救技术,在制定标准操作流程、应急处理流程的基础上,应将其置放在机器旁或玻璃板下,使每位医护人员都能遵从执行。尤其是对各专科在麻醉、手术过程中所出现常见麻醉和专科意外的应急处理、护理配合更应有明确的标准流程。

(二)强化理论技能培训

手术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高度重视麻醉手术的风险性,严防麻醉意外的发生,要不断进行理论和技能培训,以具备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病救人。

1.加强作风养成,确保手术麻醉的质量控制 手术配合与麻醉工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医生实施麻醉与护理配合也密不可分。麻醉医生与护士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安全质量分析、危重病例讨论等,不断提高诊治能力和救治水平;培养护士能胜任各种手术麻醉配合、熟知药物反应判断和急救器材操作、充分评估术中出血以及在意外情况发生时护士的应急准备和护理配合;严格麻醉期间的医护管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适时调整麻醉用药,确保各项治疗操作及时、正确、有效。在麻醉或手术操作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确保手术麻醉安全或将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通过以上医护的互动,养成麻醉过程中医、护间的默契配合和良好作风。

2.拓宽知识结构,注重临床能力的培养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新医药、新设备不断在临床上的应用,在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临床麻醉学、危重医学、现代药理学及法律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尤其是监护设备的应用和技术参数的分析等,不断培养护士对手术病情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做好麻醉医生的参谋和助手,确保手术安全。

(三)提高患者手术麻醉耐受力

1.实施术前访视 手术和麻醉均为有创性治疗,术前常导致患者出现生理和心理的应激反应,表现为对手术和麻醉怀有紧张、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并对麻醉用药的药物效应造成直接影响。因此,术前1d应访视患者。术前1d医护人员应深入病房向患者简单介绍手术环境、麻醉手术经过,耐心解答患者的提问,让其对手术有一个大概了解,尤其是非全麻状态下可能听到电刀切割、心电监护、手术器械操作等发出的各种声音,应做必要的说明,消除恐惧心理,使其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麻醉和手术;配合护士应查看手术病历、了解患者有无并存疾病、明确诊断、手术方式、手术部位、生化检验结果(尤其是感染筛查阳性结果)及药物过敏情况等,以便做好术前各项物品准备;同时,与患者接触时,医护人员应仪表端庄、态度和蔼、举止稳重,以增加亲近感和信任感,起到安定患者情绪的作用。

2.完善手术工作内容 保持手术间安静,关闭门户,既保障患者隐私,又排除使患者兴奋的因素。患者进入手术间实施麻醉前,护士立即给予问候和自我介绍,利用有限的时间与患者进行简单交流,稳定情绪,安抚其进入陌生环境后的恐惧感;通过术前核对手术资料,了解患者前日的饮食、睡眠、术前医嘱执行等情况;对药物过敏者,应及时报告麻醉医生;对患者提出的某些合理要求,应及时予以帮助、解决,使其体会到医护人员的关心、爱护。

术中非全麻患者,多数意识存在或未完全丧失。因此,手术人员应做到说话、走步和拿放物品轻;各种监护仪器的报警声应调至低音量,尽量减少噪声;避免大声谈笑,不谈与手术无关的事情,更不能拿患者的隐私或病情开玩笑。护理操作及配合过程中,动作要轻巧、利索,给患者安全感。遇病情变化或紧急抢救时,应有条不紊,积极配合医生采取有效抢救措施,以免增加患者的恐惧和焦虑。

术后护送患者返回病房,应摆好麻醉后体位,说明麻醉注意事项,主动告知患者或亲属手术顺利,使其放心,并适当给予术后指导。

二、麻醉安全的护理措施

(一)麻醉前配合

麻醉前准备的目的在于消除或减轻患者对麻醉与手术产生的恐惧与紧张心理,以减少麻醉的并发症,利于麻醉的诱导与维持,减少麻醉意外。

1.核对记录手术资料 患者入手术室,巡回护士常规将手术患者与手术通知单、病历进行资料核对,核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手术名称(何侧)、手术时间以及术前禁食、禁饮、术前用药麻醉方式等情况,然后与麻醉医生,手术医生进行手术安全核查,防止开错刀。

若患者进食后实施急诊手术,可能会发生呕吐和误吸。巡回护士应将其去枕、头偏一侧或垂头仰卧位,有助于呕吐物排出,防止误吸。

2.建立静脉通道 宜在上肢建立静脉通道,但要避免影响手术者操作;手术历时短、术后下地活动早的手术患者,可选择上肢静脉穿刺。全麻、大手术,宜选择大号套管针(如18号、20号),连接输液专用三通接头,方便术中加药;输液连接头一定要接触紧密,必要时用胶布加固,防止肢体移动或摆体位时松脱;小儿输液,应选择小儿输液装置,每次液体量100~150ml,方便麻醉医生临时调整用药。选择近关节部位的静脉穿刺后,应用小夹板或空纸盒跨关节固定,既保证输液通畅,又防止套管针脱出。

静脉穿刺前,应脱下患者衣服,以便手术消毒和麻醉医生观察呼吸、测量血压。穿刺后,应标注穿刺的时间,以便及时更换敷料。

3.麻醉用药护理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术中用药多为口头医嘱(无医嘱单),护士在给药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给药前的二人查对制度及大声重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无误后方可执行;若为大制剂(如哈特曼500ml换瓶),也应先征得医生同意后方可悬挂使用,严防用错药。用药毕,及时提醒麻醉医生将用药情况记录在麻醉记录单上,以便核查。期间的手术用药宜建立口头医嘱执行单。克服习惯性思维方式,以免用错药。

抽吸药液的注射器,必须贴药品标签纸或用油笔标记,套上原药空安瓿,定位放置;所有使用后的液体瓶或袋、空安瓿,必须保留,待患者离室后方可处理。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操作前应着装整齐,洗手;抽取麻药前,瓶口应消毒,尤其是腰麻的操作配合,避免污染

(3)掌握正确用药方法:不同部位黏膜吸收麻药的速度不同,在大片黏膜上应用高浓度及大剂量麻药时,易出现毒性反应。因此,局部浸润麻醉时,应按组织解剖逐层注射、反复抽吸,以免误入血管;感染及癌肿部位不宜做局部浸润麻醉,以防扩散及转移。若麻醉剂量使用较大时,宜采用低浓度麻醉药;采用气管及支气管喷雾法时,局麻药吸收最快,应严格控制剂量。

常用局麻药中加用肾上腺素时,要注意浓度及适应证;浸渍局麻药的棉片,填敷于黏膜表面之前,应先挤去多余的药液,以防黏膜吸入过多药液而引起中毒反应;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使用前注意应查对药物过敏试验结果,并及时转告医生。

(4)准备急救药品和器材:巡回护士连接吸引器、吸引管,并处于备用状态;协助麻醉医生备好麻醉机、氧气、气管插管、急救药品及复苏器材。

(二)麻醉配合护理要点

1.气管插管全麻的护理配合 气管插管全麻成功的关键在于物品准备充分、体位摆放合适、选择用药合理以及医护人员默契配合。

(1)协助医生准备麻醉用品,如吸引器、心电监护仪、抢救药品及宽胶布等;去枕,协助患者头向后仰,肩部抬高。

(2)全麻诱导时,由于患者最后丧失的知觉是听觉,所以当开始施行麻醉时,应关闭手术间的门,维持正压,停止谈话,室内保持安静;行气管插管时,患者可能会有咳嗽和“强烈反抗”,护士应床旁看护,给予适当约束和精神支持,避免发生意外伤;外科麻醉期,护士应再次检查患者卧位,注意遮挡和保护患者身体暴露部位。

(3)急诊手术患者可能在急性发病前或事故发生前刚进食、进饮,应仔细询问,以供麻醉方式的选择;若必须立即全麻手术,应先插胃管将胃内容物排空,此时巡回护士应备好插管用物,协助麻醉医生插管。

(4)若只有一位医生实施全麻操作,巡回护士应协助医生工作,面罩给氧、患者口咽部局麻药喷雾,快速插管时静脉推注肌松剂,插管时协助显露声门、固定导管等。

(5)插管过程中要注意:①保证喉镜片明亮,特别是在快速诱导致呼吸肌松弛,需迅速插入气管导管接通氧气;②固定气管插管时,应先安置牙垫再退出喉镜,防止患者咬瘪导管致通气障碍;③正确判断气管插管位置,护士可在患者胸前按压1~2下,辅助麻醉医生用面部感触气流或用听诊器试听双肺呼吸音,确保在气管中,避免导管插入过深进入支气管妨碍肺通气;④注入气管导管套囊内空气5~8ml。气压过大,可压迫气管导管使管腔通气变小,也可压迫气管黏膜致坏死。

(6)气管拔管时,麻醉变浅,气管导管机械性刺激,切口疼痛、吸痰操作等,使患者肾上腺素能神经过度兴奋、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失衡致血浆肾上腺素浓度明显升高。因此,拔管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变化,给予相应的拮抗药物;吸痰动作要轻柔,减少刺激,保持患者略带俯倾的侧卧位,易使分泌物排出,防止误吸;苏醒期患者烦躁不安,护士要守在床旁,上好约束带,将患者卧位固定稳妥,防止因烦躁而坠床、输液管道脱出、引流管拔出等意外情况发生。如患者未能彻底清醒,应在复苏室观察,待生命体征平稳后方可送回病房。

(7)护送患者回病房时,仍应交代护士监测呼吸、血压情况,防止由于麻醉药和肌松药的残余作用,复睡后下颌松弛造成的上呼吸道梗阻或由于腹部手术后切口疼痛、腹部膨胀、腹带过紧造成的呼吸困难致呼吸停止。

(8)若为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时,体位变动多,应向患者做必要解释,以取得配合;同时,加强体位护理,防止摔伤。

2.椎管内麻醉的护理配合

(1)协助麻醉医生摆放穿刺体位,即患者背部靠近手术床边缘,头下垫枕,尽量前屈;肩部与臀部水平内收,双手或单手抱屈膝,显露脊柱。可利用术前访视的机会指导患者体位摆放要点,说明意义,以便能较好配合。

(2)穿刺前应备好穿刺包及药品,核查患者有无局麻药过敏史,协助麻醉医生抽药;穿刺操作时,护士站在患者腹侧,保持患者身体姿势平稳,不宜摇摆身体或旋转头部,防止躯体移动造成邻近椎体移位致穿透硬膜甚至损伤脊髓神经或导致穿刺针折断等意外发生。

(3)穿刺过程中,护士应注意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呼吸、脉搏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麻醉医生;同时,不时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紧张心理。

(4)实施腰麻的患者,宜在穿刺前建立静脉通路,以便及时扩容;根据麻醉需要,调节手术床的倾斜度。

(5)固定硬膜外导管时,应先用胶布压住穿刺点,再顺势平推黏附两端,防止导管误拔;在翻身摆放体位和移动患者时,应用手托扶穿刺点进行移位,防止导管脱出。

(6)护送患者返回病房时,向病房护士交代患者术中的情况及注意事项;鼓励患者消除术后切口疼痛心理,指导术后康复锻炼。

3.小儿麻醉的护理配合

(1)一般护理:由于患儿对就医持有本能的害怕、恐惧,拒绝接受治疗操作。因此,进入手术间前,可让亲属在等候厅陪护,协助安抚患儿情绪,必要时准备玩具,减轻患儿焦虑和哭闹,减少胃肠胀气和呼吸道分泌物的增加;一般情况下,术前禁食2岁以上为8h,1~2岁为6h,6个月左右为4h;由于婴幼儿耐受饥饿的能力差,患儿择期手术宜安排在上午第一台为宜。

提前准备好麻醉后体位所需物品,长条形软垫一个置于患儿肩背部,四头带4个固定四肢腕踝部,小夹板1块固定静脉穿刺部位。

手术铺巾前,室温宜相对调高(尤其是冬天),防止受凉;选择小号套管针(如24号)、小包装液体,控制滴速;备好吸引器、氧气、4mm吸氧导管(可用头皮针上的导管代替)、气管插管等急救物品。

连续监测氧分压、呼吸、心率变化,>2岁则应监测无创血压,严密观察患儿辅助呼吸参与的强弱及呼吸节律,皮肤、指甲、口唇色泽,如患儿氧分压下降或呼吸抑制(口唇发绀),应立即托起下颌,面罩吸氧2~3min,一般情况下症状可缓解;如患儿有痰鸣音,呼吸短促,口中有涎液流出时,应予吸痰,吸痰不超过10s,动作轻柔,边吸边向上旋转。

(2)全麻恢复期护理:苏醒前期,患儿意识尚未恢复,出现幻觉、呼吸不规则、躁动、哭闹,四肢不随意运动,往往容易发生窒息和意外伤。因此,应注意观察患儿意识,年长儿尤应注意其神志变化;加强床旁看护和制动,防止坠床;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躁动也可由于尿潴留、疼痛引起,应观察膀胱充盈情况,及时对症处理。同时,患儿躁动时可能将被子踢开,应随时盖好,注意保暖。

并发症处理:①呼吸不规则,多由于全麻后分泌物积聚于咽喉及呼吸道、麻醉本身对呼吸抑制以及口腔手术后出血、舌根后坠等引起。应立即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口腔手术的患者取肩部垫高头偏向一侧仰卧位;呼吸有鼾声屏气等症状的患者,应立即托住下颌,双手将下颌向前向上托起至听到呼吸音通畅为止,若效果不佳,可用舌钳拉出舌头或置通气导管。②喉头水肿,可由于插管时动作粗暴或管径较粗、插管时间过长引起。积极协助医生用药处理。③呕吐:常见原因为麻醉后反应。麻醉清醒或刚清醒时,将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分泌物,防止分泌物误吸造成窒息、肺不张或吸入性肺炎。

(3)用药护理:小儿施行手术和麻醉多不能合作,常选择氯胺酮作为基础麻醉药。患儿进入手术间前,应准确测量体重,保证用药剂量的准确;氯胺酮作用快、维持时间短,麻醉诱导后应尽早开始手术,节省手术过程时间,减少氯胺酮用量。

氯胺酮用药后分泌物明显增加,当麻醉浅、手术刺激、缺氧等情况时,均可诱发喉痉挛。因此,术中应将患儿头偏向一侧,及时吸出口腔分泌物,给予吸氧,保证呼吸道通畅,备好气管插管用物及抢救药物。

采取深部肌内注射,促进药物吸收、减少麻药及组织刺激。由于小儿自制能力差,多不能很好配合肌内注射或静脉穿刺;肌内注射时应固定好针头,防止断针。

防止液体外渗,穿刺部位在足背与手背的患儿,穿刺好后常规用一小药盒或夹板,在穿刺部位上下方各用一长胶布固定,注意松紧度以不影响血液回流为宜。穿刺部位在关节处的患儿,术后常规用小夹板固定,尽可能使用套管针进行静脉穿刺输液,可避免因患儿躁动穿刺针损伤血管而造成液体外渗。

(4)椎管阻滞麻醉的体位配合:小儿腹部、会阴部、下肢手术采用基础麻醉加复合骶管阻滞麻醉,可有效减轻内脏牵拉和神经刺激反应、减少麻醉药使用剂量、术后患儿苏醒快的麻醉效果。但临床上常见骶管阻滞不全或出现单侧阻滞现象,若单纯追加麻药用量将使药物中毒概率增加。因此,穿刺时协助麻醉医生让患儿取前倾侧卧位,暴露骶裂孔,此时应显露患儿面部,观察呼吸情况,防止患儿口鼻被被褥堵塞;穿刺成功后缓慢注入麻药,并保持手术侧在下5min,然后再摆放手术体位。同时,基础麻复合骶麻是在患儿无知觉下变动体位,容易导致缺氧,故术中应严密监护。

4.局麻的护理配合 局麻下手术的患者更易出现精神紧张、恐惧,手术时肌肉紧张甚至颤抖,严重者出现面色苍白、心悸、出冷汗、恶心、眩晕、脉搏加快、血压升高等。

适时与患者进行交流,分散注意力,解释术中可能出现的感觉,必要时为患者按摩一下受压部位,有助于提高麻醉效果,使手术顺利完成。

熟悉所用局麻药的性质、用法及极量,严格落实用药查对制度。

正确识别局麻后各种不良反应:a.中毒反应:轻者出现精神紧张、面部肌肉抽搐、多语不安、判断力一时减退、心悸脉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重者出现谵妄、肌肉抽动、皮肤发绀、血压稍下降、脉率减慢、周围循环迟滞、出冷汗、昏睡及深度昏迷,处理不及时呼吸抑制或停止、循环衰竭及心搏停止。b.防治:掌握局麻药的一次性极量,采用小剂量分次注射的方法;局麻药中加用肾上腺素,减慢吸收;麻醉注药前必须回抽,防止误入血管。出现中毒反应,立即停止局麻药报告麻醉医生;早期吸氧、补液,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配合麻醉医生,维持呼吸循环稳定。c.连接心电监护仪和血氧饱和度,与患者沟通,查看有关不适主诉。观察患者,每15分钟1次,测血压、脉搏。

巡回护士在手术过程中应坚守岗位,不可擅离开手术间。定期观察患者神志,了解主诉,测量P、BP,每30分钟1次。

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高龄伴基础疾病、危重、手术历时短的患者接受局麻下外科治疗(如颈椎手术)。局麻优点在于:对机体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不仅能有效地阻滞痛觉,有利术中观察与判断,而且并发症少,更经济、安全。由于局麻绝大多数在术中无麻醉医生监管,术中的病情观察主要依靠巡回护士完成。因此,要求护士应具有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监护仪和急救设备的使用,并做好术中护理记录。

(三)合理摆放手术体位

不同体位对椎管内麻醉效果有影响,根据需要调节体位有利于麻醉药的扩散、增加麻醉平面。因此,正确摆放体位,可充分显露手术野,让患者舒适,防止意外伤,又可减少药物用量,避免麻药中毒。

1.麻醉侧卧位 侧卧穿刺插管麻醉时,协助患者摆放体位,尽量显露椎间隙;穿刺过程,护士站在患者腹侧进行床旁照顾,并协助固定穿刺体位,嘱患者若有不适可立即说明但不要移动身体,防止断针;穿刺中,注意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必要时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

2.升腰桥(或折床)侧卧位 据报道,患者行硬膜外阻滞麻醉后知觉丧失,肌肉处于松弛状态,机体的保护性反射及自身调节能力下降,此时给予侧卧位升腰桥,可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下降。体位摆放不舒适,随着手术时间延长,患者耐受能力下降,出现躁动、不配合等。因此,摆放体位时,动作轻柔,准确迅速,一次到位,减少重复移动。侧卧前,应准备好体位垫、托手板、床沿挡板、肢体约束带等物品;翻身侧卧时,注意头部、肩部、髂部的着力点均匀受力,平移患者身体,避免压迫神经和血管;肾及肾区手术升高腰桥(或折床),应正对肋缘下3cm,使患侧腰部皮肤有轻微的张力,髂嵴抬高,腰部平展;腋下、髂嵴前后、双腿之间放置体位垫固定,必要时上骨盆挡板,四肢上约束带,防止术中因患者烦躁发生身体移位,造成意外损伤和增加出血机会。

3.剖宫产仰卧位 硬膜外阻滞麻醉下剖宫产术,由于产妇巨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可造成一时性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下降,出现血压下降;同时,硬膜外阻滞麻醉给药后,阻滞了腰以下的感觉运动及交感神经,腹部及下腔静脉扩张,血管容量增加,血液存留于腹部及下肢,造成血容量相对不足,出现血压下降,常常发生低血压。因此,麻醉后取水平仰卧位时,应将手术床左倾15°~30°,将产妇子宫推向左侧,减少下腔静脉的压迫。同时,选择左上肢静脉穿刺,左侧卧位麻醉穿刺,麻醉后左倾15°~30°仰卧,适当加快输液速度,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补液,预防低血压。

(四)注意保暖

手术创面越大、麻醉范围越广、手术时间越长以及输液量越多,患者体温降低的可能性和降温幅度也就越大。环境温度在23℃时,冷感受器受到刺激,经体温调节中枢发生肌肉寒战产热,以维持体温;冷的消毒液直接刺激皮肤,引起患者寒战;冷的生理盐水冲洗体腔,吸收机体热量,额外增加机体能量消耗,使体温下降。对手术紧张、害怕引起情绪波动,使周围血管痉挛收缩。硬膜外阻滞麻醉阻断了交感神经,使阻滞区皮肤血管扩张,骨骼肌已丧失收缩产热能力,为保持体温恒定则通过非阻滞区的骨骼肌收缩,即发生寒战。同时,硬膜外阻滞麻药初量用足后,阻滞区血管扩张,有效循环减少,血压下降。此时,麻醉医生往往用加快输液速度来纠正,造成单位时间内大量冷液体进入血液,直接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寒战。因此,加强术中保暖,对小儿、老年人的术后恢复尤为重要(如预热输入的液体、切口冲洗液,体弱或手术历时长的手术患者使用变温毯等)。

1.控制手术间温度 接患者前30min,将手术间空调调至26~28℃,等待麻醉期间,应盖好小棉被,注意双肩、双足保暖;在对皮肤进行消毒时,患者穿衣少或不穿衣,注意覆盖非消毒区域躯体部位,必要时暂停冷气输入,待手术铺巾盖好后再降室温;手术过程中,台上应加强术野以外部位的敷料覆盖,台下应注意肢体暴露部位的遮盖保暖,避免不必要的暴露;手术结束前将室温及时调高;对于婴幼儿、老年人、低温麻醉患者,最好使用变温毯,必要时提前预热被褥或暖箱。如果使用热水袋,温度不得超过50℃,以免烫伤。

2.加温输液 为防止体温下降过多,术中静脉输注的液体及血液应加温输注为宜。大量输液可将液体加温至34~37℃、库存血加温至34℃左右,必要时使用液体加温器控制;及时处理输液引起的热源反应,此类反应除寒战外,伴有皮疹等临床表现,应认真细致观察并加以区别,及时给予抗过敏处理。

3.温水冲洗体腔 提醒医生尽量缩短皮肤消毒时间,减少体热丢失;术中使用温盐水纱布拭血;进行体腔冲洗时,应使用37℃左右热盐水冲洗,以免引起体热散失。

4.严格麻醉药品及用量 低体温可引起麻醉加深,出现苏醒延迟,增加呼吸系统的并发症等,如区域麻醉时,阻滞区域的血管不能代偿性收缩,削弱了机体对寒冷的血管收缩防御反应,体热由深部向外传导,使体温下降,甚者刺激机体的温度感受器引起寒战反应;全麻药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全身皮肤血管扩张,散热增加;肌松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肌紧张及肌肉运动产热的来源。因此,必须科学、正确、合理地使用麻醉药。

(五)紧急抢救原则

1.迅速解除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吸痰。

2.迅速建立静脉输液通道,若穿刺困难,立即协助医生做深静脉穿刺或静脉切开,需要动脉输血者,立即准备输血器材。迅速备齐急救药品和器材,包括盐酸肾上腺素、阿托品、多巴胺、地塞米松、利多卡因、氯化钙、盐酸异丙肾上腺素、呋塞米、5%碳酸氢钠以及除颤器、心电图机、心脏监护仪、血液加温仪以及心脏按压包等,除颤器应处于备用状态,并置于手术间便于取用的中心位置上。

3.严格按医嘱用药,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及时记录用药、治疗、复苏的全过程;使用中的注射器、液体袋,必须贴有药名、浓度、剂量标志;使用后的药袋或瓶、安瓿,全部保留至抢救结束止。

4.固定患者,上好约束带,防止坠床,并注意保暖。

5.保持良好照明,协助安装人工呼吸机、除颤器等。

6.密切观察脉搏、呼吸及血压变化及尿量,并详细记录。

7.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时、准确留取各种标本,随时配合手术、麻醉医生工作。

8.具有防受伤观念,一切操作应轻、稳,防止粗暴,避免在抢救中并发其他损伤。

9.抢救完毕,及时清洁、整理、补充急救药品和器材,保持基数齐备,器材性能良好。

(魏 革)

参考文献

[1]魏 革,刘苏君.手术室护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73-18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