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观察的定义

观察的定义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的认为观察是注意力更确切的形式,要从不同的方面和用不同感官来察看事物,如看、触、摸、尝、听等。有的认为观察是有一定目的、有组织、主动的知觉。观察与观察力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段话对于我们理解观察力来说,是比较恰当的,我们也可以说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观察的效力。观察力是发现事物典型特征的能力,是一种稳定的个性特征。观察力强的人往往能够迅速地抓住事物的重要特征。
观察的定义_过目不忘的记忆法

对于观察,许多心理学家都谈论到并下过一些定义,其说不一,各有所长。不仅心理学家对观察下过定义,许多哲学家、社会学家等不同学科的名人也曾对观察下过定义。

有的认为观察是在事物的自然条件下为一定任务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但不限于知觉,常同积极的思维相结合。

有的认为观察是注意力更确切的形式,要从不同的方面和用不同感官来察看事物,如看、触、摸、尝、听等。

有的认为观察是有一定目的、有组织、主动的知觉。全面、正确、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能力称为观察力。有的认为观察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手摸等有目的地认识周围事物的心理过程。

有的认为观察是把印象储存在脑子里、记忆起来的重要方法。

……

对于上述各种说法,不敢妄加评论,但是为了帮助读者学习,有一点必须予以说明。上述几个关于观察的定义,尽管文字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都能从心理学的广义角度出发进行必要的阐述,而不是就字面意义的狭义角度去论说。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如不这样,其结果只能对观察产生片面性、单纯性的理解,对于观察的复杂现象也不能做出圆满的解释。

一、什么是观察

观察有两种定义:一种是狭义的,另一种是广义的。

狭义,就是从观察两字的字意角度来说的定义。“观”字,最早见于《论语·为政篇》,原话是:“视其所以,观其所为。”原意是看。“察”字,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上篇》,原话是:“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原意也是看。“观察”两字连用的早就有之,最早见于《周礼·地官篇》,原话是:“正其行,而强之道艺,巡问而观察之。”原意是审视(仔细看)。不论是“观”、“察”,还是“观察”,字面的意思就是用眼睛看,除此之外没有他解。

广义,就是从观察两字在心理学上的地位来讲的定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任何活动中都有心理现象。人在处理事物的时候,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这就产生感觉和知觉。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从感觉和知觉开始的,这种感觉和知觉一旦在人的脑中留下印象,就产生了记忆。因此说感知觉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个环节,是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口、手等)的产物。人们常常把这种外界事物作用于人体内感觉器官的过程称之为观察。应该说明的是,这里的观察就不限于用眼睛看了,而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作战,各自发挥其长处。

观察无论广义还是狭义,均服务于记忆,是记忆的一个窗口,为记忆提供了基本条件。

观察与观察力基本上是一致的。观察力是指具有观察的能力。“力”字,当能力、效力讲。王充在《论衡·效力篇》中曾这样写道:“故夫垦殖草谷,农夫之力也;勇猛攻战,士卒之力也;构架所削,工匠之力也;治书定簿,佐史之力也;论道议政,贤儒之力也。”这段话对于我们理解观察力来说,是比较恰当的,我们也可以说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观察的效力。观察力是发现事物典型特征的能力,是一种稳定的个性特征。观察力强的人往往能够迅速地抓住事物的重要特征。尽管有时这些特征是不明显的、不易被觉察的。

二、观察的特点

人们都知道观察是一种心理活动。要真正了解观察不仅要弄懂观察的含义,换句话说也叫观察的定义,还要弄懂观察这一心理活动的主要特点。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更为重要。观察的特点主要是:

1.观察的目的性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方法,这就要求在观察时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观察前要明确观察的对象、观察的要求、观察的步骤和观察的方法。凡属于长期观察任务的,在有条件和情况允许的时候,最好要制订较详细的书面计划;凡属临时观察任务的,可以在头脑中列一个草案。没有目的的观察、没有计划的观察,不能称之为观察。例如:在看过一场电影后有几个精彩的镜头,在马路上两辆汽车相撞的惊险场面,在回家的路上看到的第一个卖西瓜的水果摊等,这些不是我们有意去知觉的,是无意中闯入我们的眼帘的。而有意知觉是由所提出的目的、任务决定的,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去知觉客观事物的过程。例如:为了研究燕子的生活规律,就必须反复研究燕子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的候鸟习性,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的益鸟特征,等等。这种有意知觉的目的是为了探索与了解客观事物的进程变化,并且独立地、有系统地去进行。这种高度发展的有意知觉的过程才能称为观察。

2.观察的系统性

观察的系统性是保证观察成功的重要条件。对一个事物的多方面的观察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一定的系统进行的,这样的观察才能保证不会遗漏要获得的材料。有系统地进行观察,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①按照事物出现的时间去观察;②按照事物所处的空间去观察;③按照事物的内部结构去观察;④按照事物的外部特征去观察。在观察中到底采取哪种方式,要根据观察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不仅对于长期观察的对象要做到有系统性,对于临时观察的对象也要做到这一点。传说2000多年前,有一个学生仰慕亚里士多德的大名,不远万里来向这位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求教,亚里士多德问明其来意后,想了想,给他一条鱼,叫他观察有什么特征。这个学生认为这很容易,简单地看了一看,并没有发现什么。后来,在亚里士多德的指导下,他第二次有顺序、有系统地认真进行观察,终于发现这条鱼没有眼皮。事实说明,不论大事,还是小事,在观察中只有系统地进行,才能认识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不至于遗漏某些重要的特征。

3.观察的思维性

观察是知觉过程,但不限于知觉,而又往往包含着积极的思维。在观察过程中,为了要认识事物的特点和意义,就必须利用感知的材料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思考,通过事物表面现象,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规律。例如:为了搞好婴幼儿的教育,首先就必须了解婴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这样就可以选择特定的婴儿,每日在固定时间内详细观察他的活动,记录他的身体状况、饮食状况、发声情况、习惯动作,以及当时的客观情况,等等。这样观察到一定时间,经过一年至几年,观察记录材料积累到一定数量,就可以进行分析,找出婴幼儿发展的规律,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使他们更加早熟。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思维在观察活动中主要是体现在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方面。通过比较和分类找到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及时掌握被观察对象的个性,从而提高对观察对象的正确认识。

4.观察的协调性

观察是各种感觉器官综合性的集体工作。在观察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器官参与认识事物的活动。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经说过:“应当在可能的范围以内尽量通过感官去进行,使它能以较少的劳力去记忆,比如听觉应该永远和视觉联合在一道,舌头应该和手臂一起训练。”

我国古代的学者也曾提出在学习中要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的方法,其用意也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协调作用,来提高观察的效果。我们应当提出,视觉在观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它不是唯一的感觉器官。我们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不能只靠哪一种感觉器官,而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一起进行观察。例如:我们在观察苹果时,通过眼睛看,会产生红、黄、绿的颜色感觉;通过舌头品尝,会产生酸、甜的味觉;通过手接触表面,会产生微凉、质硬、平滑的感觉。综合各种器官的反映,我们会得出关于苹果的颜色、香气、滋味、质地、硬度和温变等各种印象,构成了认识中的苹果的整体形象,并将这种形象记忆储存在大脑仓库里。通过这种多种感觉器官观察的结果,不仅可以获得许多事物方面的感性知识,而且印象深刻、扎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