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妊娠黄体瘤

妊娠黄体瘤

时间:2022-05-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妊娠黄体瘤很少伴有滋养细胞疾病,且常发生在妊娠后期,此时HCG水平较妊娠早期低,故提示激素亦非本病唯一的发病因素。当胎盘排出,绒促性素水平下降后,妊娠黄体瘤即迅速消失。再次妊娠时肿瘤可复发。妊娠黄体瘤一般不引起临床注意。而妊娠黄体瘤一般发生于正常妊娠的早期,切面呈实性,单侧多见。而妊娠黄体瘤的酸性磷酸酶显著减少,可以鉴别。

【病因及发病机制】 卵巢妊娠黄体瘤(pregnancy luteoma)常发生于妊娠的3个月后,它是由于过量的绒促性素(HCG)刺激黄体细胞增生形成的瘤样结节,使卵巢增大,外观像肿瘤而非真性肿瘤。但妊娠黄体瘤很少伴有滋养细胞疾病,且常发生在妊娠后期,此时HCG水平较妊娠早期低,故提示激素亦非本病唯一的发病因素。好发于生育年龄妇女,多数为30岁以下的经产妇。当胎盘排出,绒促性素水平下降后,妊娠黄体瘤即迅速消失。

【病理】

1.大体检查 2/3病例为单侧性。增生的结节取代卵巢实质,结节大小不一,可为肉眼不易观察到至直径>20cm的肿瘤,平均直径为6~7cm。肿瘤切面为实性,呈红色或褐色,质软,光泽,常有出血灶。

2.组织病理学 镜下,增生的结节与间质界限清楚,结节内细胞呈实性分布,偶有小梁或滤泡结构,间质成分很少。增生的细胞中等大小,呈多角形或梭形;有的胞质丰富嗜酸性,有的胞质较透明;细胞内含少量或不含脂质,细胞核为圆形或长形,常有清楚的核仁;核分裂2~3/10 HPF,也可高达7/10 HPF;偶见类似妊娠黄体的嗜酸性胶样小滴。瘤细胞呈α-抑制素、CD99,CK和vimentin阳性。

【临床表现】 好发于生育年龄妇女。一般无自觉症状。多发生在妊娠后3个月,在一侧或两侧附件区触及中等大小的囊肿。还有不少在剖宫产或产后施行输卵管结扎术时偶然发现肿瘤。偶尔可由于肿瘤细胞产生过多的雄激素,使孕妇有轻度男性化表现。胎盘能促使雄激素芳香化,如雄激素过多且超过胎盘清除阈值,或胎盘功能衰退时,血清内足量的睾酮可促使女婴男性化,故2/3出生的女婴亦有男性化表现。产后增大的卵巢开始消退,在产后数周卵巢可恢复正常大小。再次妊娠时肿瘤可复发。

【诊断及鉴别诊断】 好发于生育年龄妇女,多发生于妊娠后3个月。妊娠黄体瘤一般不引起临床注意。多数在行剖宫产手术检查双附件时发现,术前能明确诊断者甚少。

本病诊断时需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1.黄素化卵泡囊肿 多见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和多胎妊娠,双侧多见,一般发生于早期妊娠,且为囊性。而妊娠黄体瘤一般发生于正常妊娠的早期,切面呈实性,单侧多见。

2.妊娠黄体 妊娠黄体中央含囊腔,边缘卷曲,由粒黄体细胞和膜黄体细胞构成,并有透明小体和钙化小体,多结节性或双侧性病变支持妊娠黄体的诊断。显微镜下见胞质内含有明显类脂质及胶质样物,富于酸性磷酸酶活性。而妊娠黄体瘤的酸性磷酸酶显著减少,可以鉴别。

3.卵巢肿瘤 常见卵巢畸胎瘤和卵巢浆液性(或黏液性)囊腺瘤合并妊娠,可因发生肿瘤蒂扭转或破裂而被发现。妊娠早期三合诊即能查得,中期妊娠以后不易查得,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分娩后肿瘤不会自行消失。

4.类固醇细胞瘤 发生于妊娠期间的类固醇细胞瘤与妊娠黄体瘤的鉴别有时比较困难,然而,滤泡样结构和多结节性病变支持妊娠黄体瘤的诊断;相反,类固醇细胞瘤的核分裂象较多,细胞非典型性非常明显。

【治疗及预后】 手术时病理诊断明确者无需特殊治疗,产后可自行消退。预后良好。

(王静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