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二经筋与十二皮部

十二经筋与十二皮部

时间:2023-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严格地讲,经筋和皮部不应该属于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经筋和皮部就是整个经络系统的有效组成部分。如果以十二正经循行路线为依据,对经筋和皮部进行区域划分,就形成了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即,凡确诊为经筋病,因寒而起,用温针的方法,针刺入穴,然后烧针。

严格地讲,经筋和皮部不应该属于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因为经络是一个“联系”的系统,联系内在的脏腑和外在的四肢百骸;经筋和皮部显然属于外在的“四肢百骸”;既然五脏六腑是经络系统内行联系的部分,没有划归经络系统,当然经筋皮部同样也不应该属于经络系统。

当然换一个角度来说,经筋皮部也能够算作经络系统。我们说,经络系统是联系“内外”的,“内”,指内在的五脏六腑;“外”指什么呢?如果指“四肢百骸”,如上段所说,那么显然是不属于经络系统;但是如果“外”强调的是外于“人”的自然环境,那么经筋皮部作为经络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合乎情理了。在《黄帝内经》中有关“天人合一”的理论也是比比皆是,如针灸中的“子午流注”理论,实际上就是其的临床应用。在这种理论背景下,皮部也就是相当于“边界”——人体和外在环境之间的分界线,外邪要侵入人体,第一道关口就是“皮部”。在《素问·皮部论》中有“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腠理,就是肌肉之间的缝隙。腠为形声字,左边为形旁“肉”,右边声旁为“奏”。“奏”,小篆写作“”,上为“屮”,表示初生的草,有上进义;中间为双手形;下为“本”,整个字表达了小草从土中长出的含义,与“气”从内向外散布于皮肤的意境暗合,腠理就是其通道,也即是肌肉之间、肌肉皮肤之间及皮肤的缝隙。从这个角度来说,经筋和皮部就是整个经络系统的有效组成部分。

基于上述分析,需要对经筋和皮部做一个简要概括的说明。如果以十二正经循行路线为依据,对经筋和皮部进行区域划分,就形成了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筋和皮是人体五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五行理论,肝在体合筋,肺在体合皮。通俗地说,就是肝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对筋的功能有直接关键的影响,皮毛功能与肺脏的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在经络系统中,根据十二经循行,又把它们细分为十二部分,这使得筋部、皮部在功能上与内脏相互反应的同时,又和五脏六腑发生联系,这也是一种立体网状联系,使得五脏的功能在皮部和经筋部位得到协同和加强,同时经筋和皮部又是直接感知外界环境,并做出相应反应的执行部位。

(1)十二经筋:有关十二经筋的分布,在《灵枢·经筋》篇有详细记载,但是不同于十二正经的循行——有向心和离心之分;十二经筋均是向心性分布,即均起于四肢末端的手足,终于躯干。总体来讲,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其分布特点:起、布、聚、结。起,指经筋都起于四肢末端(手指和足趾);布,指经筋向心散布成片;聚,指经筋在关节周围汇聚;结,指经筋多在关节周围被固定。这也是膝关节被称为“筋之府”的原因,因为起止于膝关节周围的肌肉最多。这也可以帮助我理解什么是“筋”?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个词,叫“筋疲力尽”,可见,筋是人力量的源泉。问题接着来了,有人会问,肉属不属于“筋”?按照现代生理学的理论,肌肉的收缩产生力量,带动人体关节的运动,显然肌肉是力量的源泉。其实大家要注意,这是收缩产生力量,肌肉为什么能够收缩?因为韧带、肌腱固定作用,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筋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中的肌腱、韧带、筋膜等结缔组织。很多人都吃过猪蹄,除了皮和骨头,剩下的部分,绝大部分都是“筋”。

十二经筋有自己独特的病候,总起来讲是以经脉所过或者固着的关节部位的疼痛甚至挛缩为主要证候,当然也有一些内科疾病表现,如手太阴之筋的息贲,这是一种积证,主要临床表现是喘息气急、呕逆,甚则咳血等。有关经筋病的治疗,在《灵枢·经筋》中提到,用“燔针劫刺”之法,并特别说明“经筋之病,寒则筋急,热则筋弛缓不收……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即,凡确诊为经筋病,因寒而起,用温针的方法,针刺入穴,然后烧针。但目前临床有关于经筋的研究和应用并不是很多,虽有零散报道,但并不系统。因而仅在绪论中做一个总体说明。

(2)十二皮部:临床上,虽然目前用的皮肤针、敷贴及刺络疗法均与十二皮部理论相关,在《素问·皮部论》中这样表达“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但是有关皮部理论的阐释并不多,而且皮部还各自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兹列于下,供参考。有关皮部的讨论,在最后一章的难点释疑中进行简要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