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10编码】 P28.8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the newbom,PPHN)指生后肺血管阻力持续性增高,肺动脉压超过体循环动脉压,使由胎儿型循环过渡至正常“成人”型循环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心房和(或)动脉导管水平血液的右向左分流,临床出现严重低氧血症等症状。
【病因】
1.原发性 由于肺小动脉中层肌肉增厚,造成肺血管的管腔狭窄及肺小动脉失松弛,或肺血管床面积减少,致肺动脉阻力增加及肺动脉压力升高。发生原因不明,可能为先天性或与宫内慢性缺氧有关。
2.继发性 所有引起宫内或出生后缺氧、酸中毒的因素都可引起肺小动脉痉挛,引起肺血管阻力增加及肺动脉高压。
【临床表现】
1.症状 多为足月儿或过期产儿,常有羊水被胎粪污染的病史。在生后12h内可出现发绀、气急,发绀为全身性、持续性,吸高浓度氧多数不能好转。虽发绀重,但没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发绀往往与呼吸困难、X线胸片表现不平行。临床上与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不易区别。
2.体征 肺部无明显体征。心脏听诊无特异性,部分患儿心前区搏动明显,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分裂。围生窒息者胸骨下缘有时可闻及粗糙的收缩期杂音。心功能不全者可有心音低钝、循环不良和低血压。
【辅助检查】
1.超声多普勒检查 该项检查已作为PPHN诊断和评估的主要手段,可排除先天性心脏病的存在;证实心房或动脉导管水平右向左分流;提供肺动脉高压程度的定性和定量诊断证据,并可进行一系列血流动力学评估。小儿肺动脉高压分度:肺动脉收缩压30~40mmHg为轻度,41~70mmHg为中度,>70mmHg为重度。也有学者认为婴幼儿应以肺动脉压/体动脉压比值作为分度指标更有意义,0.35~0.45、0.46~0.75、>0.75分别为轻、中、重度。
2.高氧试验 吸100%氧10min后患儿发绀不缓解,此时取左桡动脉或脐动脉血(动脉导管后血)做血气分析,如PaO2<50mmHg,提示存在PPHN或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所致的右向左血液分流。
3.动脉导管前、后PaO2差异试验 同时取右、左桡动脉(或右桡动脉、脐动脉)血,前者为导管前血,后者为导管后血,如两份血PaO2差异≥15~20mmHg或两处的经皮血氧饱和度差>10%,且导管前血高于导管后血,说明在动脉导管水平有右向左分流,但仅有卵圆孔分流者差异不明显。
4.高氧通气试验 用呼吸器吸100%氧,以100~150/min的呼吸频率,吸气峰压为30~40cmH2O,使PaCO2下降至20~30mmHg,pH上升至7.5左右时,则肺血管扩张,阻力降低,右向左分流逆转,PaO2明显上升。此方法可用于鉴别PPHN和先天性心脏病,后者PaO2不上升。
5.心电图 与年龄一致的右心室占优势。可能有心肌缺血ST-T波的改变。
6.X线片 部分肺动脉高压的患儿肺血管影减少,继发于肺部疾病者(胎粪吸入,肺透明膜病)可发现相应的肺部改变。心胸比例可稍增大。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便可确诊。
【鉴别诊断】
主要与引起发绀的以下两种情况进行鉴别。
1.呼吸系统疾病 可引起发绀,但多数发绀与呼吸困难一致,而PPHN两者不一致,发绀重而呼吸困难多不明显,高氧试验两者为相反的结果。
2.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为PPHN的主要鉴别疾病,主要靠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先天性心脏畸形。胸部X线片、心电图及高氧通气试验可做参考。
【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降低肺血管阻力、维持体循环血压、纠正右向左分流和改善氧合。
1.一般治疗
(1)护理:注意保暖、镇静、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监测生命体征、SpO2、尿量变化。
(2)由护士对患儿的疼痛进行初始评估,存在风险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请会诊。
(3)心理治疗:针对监护人的焦虑和(或)抑郁情绪做好安抚工作,取得监护人的信任和配合甚为重要。
(4)保持安静、体温正常,纠正低血糖、低血钙、酸中毒及其他代谢紊乱。
2.对症治疗
(1)降低肺动脉压力:吸入一氧化氮可选择性扩张肺血管,降低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压力,开始吸入NO 5~10ppm,有效者吸入不久经皮氧饱和度即上升,若NO吸入治疗30min经皮氧饱和度仍<85%,逐渐提高NO吸入浓度,大部分在20ppm以内即有效。肺动脉压力下降,氧合情况稳定10~12h,逐步调低NO吸入浓度。NO与氧结合形成NO2,过高NO2对肺组织有害;NO本身为自由基,大量吸入可造成损伤;NO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当高铁血红蛋白>3%时会造成缺氧。此外,NO尚可抑制血小板凝聚功能。虽临床所用上述NO吸入浓度是安全的,但仍应监测。
(2)药物降低肺血管阻力:可试用下列药物,但应用时应注意这些药物有降低体循环压的不良反应。①前列腺素E1,常用维持量为0.05~0.1μg/(kg·min)。②前列环素(PGI2),开始剂量为0.02μg/(kg·min),在4~12h逐渐增加到0.06μg/(kg·min),并维持,可应用3~4d。③西地那非(Sildenafil)或称万艾可(Viagra):口服剂量为0.3~1mg/kg,每6~12小时1次。④硫酸镁,首剂200mg/kg,稀释成10%浓度20~30min静脉注射,继以每小时20~50mg/kg静脉滴注维持(血浓度2.88~5.67mmol/L),待肺动脉压力下降,氧合情况稳定后10~12h起逐渐减量,可连续应用1~3d,但需监测血钙和血压。
(3)机械通气:高氧高通气,维持PaCO2至35~45mmHg,以期达到扩张肺动脉、降低肺动脉压力。呼吸器参数初调值,FiO2=1.0,呼吸频率80~100/min,吸气峰压(PIP)25cmH2O左右、呼气末正压(PEEP)20~25cmH2O、吸气时间与吸、呼时间比(I∶E)为1∶1,流量为20~30L/min。待右向左分流消失,氧合情况稳定后,缓慢调低呼吸器参数;逐次调低FiO21%~2%,PIP 1~2cmH2O。由于高通气易并发气胸,应提高警惕。亦可用高频震荡通气。
(4)纠正酸中毒及碱化血液:若高通气模式仍不能使pH达7.45,可酌情使用5%碳酸氢钠,使血液pH轻度偏碱,有利于肺血管扩张。必须强调,应避免过度碱化而加重脑损伤。
(5)维持正常血压:应使血压高于肺动脉压力,一般保持收缩压>60mmHg。对血容量不足者输注白蛋白(1g/kg)或血浆(10ml/kg);无血容量不足或输注血浆后血压仍不稳者可用正性肌力药;多巴胺5~10μg/(kg·min)静脉滴注,效果不理想者合用多巴酚丁胺10μg/(kg·min)静脉滴注。
3.对因治疗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分级及诊治指引】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分级及诊治指引见表4-10。
【入院标准】
临床确诊或拟诊PPHN者均需入住NICU。
【特殊危重指征】
1.血气分析提示Ⅰ型或Ⅱ型呼吸衰竭。
2.合并休克和(或)DIC。
3.气道或气管插管内吸出或涌出血性液体。
表4-10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分级及诊治指引
*OI=平均气道压×FiO2×100/PaO2。OI>40提示严重低氧血症;OI>24时表示平均气道压(MAP)>15cmH2O,FiO2>0.8,才能维持PaO2≥50cmH2O;OI>10时表示MAP>10cmH2O,FiO2>0.5,才能维持PaO2≥50cmH2O。**A-aDO2=PAO2-PaO2,新生儿一般为3.33kPa(25mmHg)。当A-aDO2>13.3kPa时提示有急性呼吸衰竭。***表示升高
4.呼吸困难突然加重或气促、发绀、氧饱和度经氧疗持续不改善,警惕气胸、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
【会诊标准】
1.中、重度肺动脉高压者,应请心血管专科医师会诊。
2.发生气胸者,请小儿胸外科或新生儿外科医师会诊。
3.发生肺不张或疑呼吸道发育畸形者,可请(小儿)呼吸科和(或)耳鼻咽喉科医师会诊。
4.病程稳定期的脑功能评估异常者,请神经康复科医师会诊。
【并发症及处理】
1.肺动脉高压危象 可采用二联或三联降肺动脉压药物治疗,尽量在短时间内降低肺动脉压力,提高血氧浓度。
2.气胸 及时行胸腔穿刺或胸腔闭式引流。
3.休克 应用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5.肺出血 肺部及全身止血药物治疗,机械通气支持呼吸。
6.心力衰竭 应用洋地黄等强心药纠正心力衰竭。
【谈话要点】
1.PPHN是新生儿期急重症疾病之一,病死率高,尤其是原发性PPHN预后差、死亡率高。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
2.与PPHN相关的常见并发症,尤其是缺氧性脑损伤。
3.因诊断和治疗需要,可能要进行下列辅助检查:X线胸片、心脏彩超、电解质、血气分析、血液生化(心、肝、肾功能)检查、纤维喉镜、肺CT(平扫或增强)、三大常规、输血前四项。
4.住院期间可能采用的治疗:NO治疗、氧疗、机械通气、输血及血制品(包括白蛋白、丙种球蛋白、血浆等)、胸腔穿刺、闭式引流、静脉营养、特殊用药(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前列腺素类、硫酸镁、西地那非等)。
5.病程稳定期需完善脑功能评估,如头颅CT(或MRI)、脑干诱发电位、脑电图等,以评估脑损伤程度。
6.平均住院时间为10~15d,症状、体征缓解,复查心彩超肺动脉压力达到出院标准。
7.此次入院的预计费用。
【出院标准】
1.原发疾病治愈或稳定、缓解。
2.发绀、气急等肺动脉高压症状消失,血氧正常(先天性心脏病除外)。
3.经心脏B超检查确认肺动脉压在正常范围(原发性肺动脉高压除外,需转专科治疗)。
【随访指导】
1.出院后2~3d,携带门诊病历、出院小结等临床资料至新生儿专科门诊或高危儿门诊复查,主诊医师将全面评估患儿的情况,必要时开具相应的检查项目,并根据患儿当时情况确定下次复诊时间。
2.带药:依据心内科医师会诊意见。
3.如有先天性心脏病或需带药出院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者等,需定期在心血管专科随防。
4.紧急就诊指征:如出现反应差、拒奶、咳嗽加重、气促发绀,以及再次发热等情况应紧急就诊。
5.新生儿日常护理宣教。
【门急诊标准流程】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门急诊标准流程见图4-15。
图4-15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门急诊标准流程
※门诊护理初评估根据《儿科急诊预检分诊指引》进行,详见附录C;※※专科评估根据表4-10进行
【住院标准流程】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住院标准流程见图4-16。
图4-16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住院标准流程
※住院护理初评估根据《病人入院护理评估记录》进行,使用疼痛、营养等评估工具,详见附录D;※※专科评估根据表4-10进行
(陈晓文 陶 莉 周 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