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赤医针疗法的命名与发展

赤医针疗法的命名与发展

时间:2022-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5年4月,李业甫在其主编的《特殊针刺疗法》著作中,以“赤医针疗法”为题,较深入地介绍了本疗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明确和确定“赤医针”的名称及疗法特点,并从发扬中医学遗产、推陈出新、创立独特疗法、展现特种针法功效、更好地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等方面,对赤医针疗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我国东北地区民间流传一种所谓“背针疗法”,黑龙江地区有人称它为“小粗针”疗法。20世纪60年代后期,辽宁地区先由某部队医院及其铁路医院印发了“赤医针疗法”小册子,从而在许多地区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应用。后来有人对这一疗法提出了不同见解,说“赤医针”是“巨针”的变种,还有人说这是一种“小蟒针”疗法。此后,在有关特种针法的著作中,以“粗针疗法”“脊针疗法”“脊背针疗法”等为题,从不同角度分别介绍了一些赤医针疗法的相关内容及特点等。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赤医针疗法在国内许多省市应用,普及面较大,在一些县、市等地区还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推广应用学习班,加之其操作简便,易学易懂,疗效显著,很适合城乡基层医疗单位的临床应用,因此,“赤医针”这一名称很自然得到广大医患们认同。

1988年8月,张大千在其编写的《中国针灸大辞典》中对“赤医针”这一疗法给予了肯定,并作了较明确的解释。他说:“赤医针是一种用特制的粗针在脊背正中线及其他部位上沿皮下针刺以治疗疾病。”并指出“此法在东北广为流传,有消炎、止痛、抗过敏、调节神经系统内分泌功能”等作用。1995年4月,李业甫在其主编的《特殊针刺疗法》著作中,以“赤医针疗法”为题,较深入地介绍了本疗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明确和确定“赤医针”的名称及疗法特点,并从发扬中医学遗产、推陈出新、创立独特疗法、展现特种针法功效、更好地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等方面,对赤医针疗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