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颈椎旁阻滞治疗

颈椎旁阻滞治疗

时间:2022-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椎旁阻滞可解除疼痛的发现已70余年历史。将PVB技术与放射介入学结合治疗颈源性肩背痛,使得临床上这一难治性痛症又有了新的治疗进展。在疼痛门诊应用皮质醇类药物对肩背痛进行颈部PVB的治疗机制,主要使患者受压的神经根减轻或解除组织水肿,同时减轻对神经组织细胞的压迫,达到减轻或解除患者该部位神经支配区疼痛的目的。

椎旁阻滞(Paravertebral Block,PVB)可解除疼痛的发现已70余年历史。将PVB技术与放射介入学结合治疗颈源性肩背痛,使得临床上这一难治性痛症又有了新的治疗进展。Krause等认为,过去所有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现在可以采用注射胶原酶来代替,这一观念使颈椎手术已经逐渐减少。

1.PVB的概念与作用 PVB是指将局麻药注射到椎弓根两侧、出椎间孔的脊神经根附近,达到阻滞椎旁脊神经的目的。其作用机制主要通过注射的局麻药抑制神经细胞膜钠和钾离子的流动,阻断痛信号传导通路,以减轻或解除患者疼痛。还可以注射无水乙醇、苯或酚等破坏性药物,致使神经细胞变性,实现更长时间阻断神经纤维冲动传导,减轻或解除疼痛的目的。PVB可以使局麻药液扩散进入硬膜外和或蛛网膜下间隙产生同侧和或对侧感觉平面减退的作用。

在疼痛门诊应用皮质醇类药物对肩背痛进行颈部PVB的治疗机制,主要使患者受压的神经根减轻或解除组织水肿,同时减轻对神经组织细胞的压迫,达到减轻或解除患者该部位神经支配区疼痛的目的。也有作者认为皮质醇类药物的抗炎作用可降低组织细胞磷脂酶活性,抑制前列腺素生成前体-花生四烯酸的合成,从而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而减轻或解除患者疼痛。

2.椎旁介入技术

(1)概念:利用椎旁间隙特殊的解剖学特点,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结合临床治疗学原理,通过穿刺针或导管,对脊神经根相关性疼痛病变所进行的一系列治疗技术。

(2)特点:该技术具有微创性,通过皮肤穿刺即可完成疼痛治疗。其定位准确,所有操作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进行,减少治疗盲目性。通过规范性操作、影像技术引导、造影剂的应用、注射局麻药试验剂量作为有效的安全支撑;一次治疗不彻底或病变复发,可经同样途径多次治疗。对肩背部根性神经痛、间盘脱出性椎管狭窄,一旦介入治疗成功见效迅速。该技术并发症低、患者容易接受,较少造成致命和致残等严重并发症。

3.技术 该操作必须在影像学引导下进行,开放静脉通路,手术全程心电、血压、血氧监测和呼吸机等抢救设备。患者取侧卧位,胸下垫一45°靠背垫,头垫凹型头枕,颈部微前屈。确定要穿刺之颈椎棘突旁开3cm为穿刺点。局麻下以12cm长,带有游离标记的7号穿刺针稍向触及颈椎椎板,移动深度标志物退至距皮肤1cm处。将针尖退至皮下针尖稍向外进针直至标记物触及皮肤。针尖一但刺入椎旁间隙,注入空气立即出现阻力消失感。每节段注射1%利多卡因1~2ml,10~15min后未出现脊麻征,注射胶原蛋白酶。

4.并发症预防 药物有可能误注射到蛛网膜下或硬膜下间隙以及硬膜外间隙后迅速扩散,可导致患者低血压和呼吸抑制。将药物误入椎动脉,迅速到达大脑和脑干可导致意识丧失,心跳停止,术中应配有复苏器械及药品。上述并发症通过规范性技术操作完全可以避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