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曹海英医案

曹海英医案

时间:2022-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患者,男,60岁。因胃脘疼痛反复发作5年加重半年,于2002年3月2日初诊。西医给予阿莫西林、甲硝唑、果胶铋、胃苏冲剂等治疗,病情仍反复发作,故来诊。服药10剂后,胃脘痛减轻。诸症明显减轻,进食正常,大便正常。上述症状基本消失。案2久病伤阳,失于温养,非平常补益所及,故以大辛大热之附子、肉桂获效。案5属寒热错杂兼气滞血瘀之证,治则寒热并用,兼顾行气活血祛瘀。

患者,男,60岁。因胃脘疼痛反复发作5年加重半年,于2002年3月2日初诊。自述胃脘疼痛,痛处固定,时有胀闷,嗳气,纳差,喜温喜按,心烦易怒,口苦口干,大便干稀交替,小便正常,舌质暗红,苔白腻,脉沉弦。电子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示:中度萎缩性胃炎(胃体小弯及胃窦大弯、胃窦小弯)。西医给予阿莫西林、甲硝唑、果胶铋、胃苏冲剂等治疗,病情仍反复发作,故来诊。此证当属寒热错杂兼气滞血瘀之胃脘痛。治宜寒热并用,行气活血。

处方以乌梅丸加减:乌梅60g,川花椒6g,制附子6g,党参10g,当归12g,细辛3g,干姜6g,黄连9g,砂仁10g,白豆蔻10g。

水煎服,日1剂。服药10剂后,胃脘痛减轻。又复以上方加川芎10g,服6剂。诸症明显减轻,进食正常,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转薄,仍以上方调治月余,共服药40余剂。上述症状基本消失。

解析:《伤寒论·厥阴病》:“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本案病程较长,厥阴肝脉失于条达,气机郁结,横犯脾胃,受纳运化失司,气郁食阻于胃而化热,脾虚湿聚而生寒,气滞血则瘀。方中重用乌梅直泻厥阴,又生胃津;黄连、黄柏苦寒清热坚阴;附子、桂枝、细辛、花椒、干姜辛热之品,通启阳气;党参、当归甘温补气调中,白豆蔻、砂仁走而不守,行气消痞;川芎配当归能够宣通血脉。全方酸甘化阴、刚柔相济以疏肝扶脾,苦寒辛温、气血兼调。药证相符,故奏良效。

【总评】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心下痞”、“胁痛”等病范畴,涉及脾胃、肝等脏腑。脾主运化,胃司受纳,肝主疏泄,“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精并行”。若饮食、劳倦、情志所伤,脾胃失职,则出现胃痛、吞酸、嘈杂等症状。本病临床有实有虚,或“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不外脾胃气虚、阴虚、肝郁气滞、土虚木乘、久病入络等证型,治疗当依其虚实,辨其寒热,分别采取健脾、疏肝、养胃、活血、理气等治法。

以上各案,案1虽反复发作一年,然则一派脾胃虚弱之象,必以虚证治之。案2久病伤阳,失于温养,非平常补益所及,故以大辛大热之附子、肉桂获效。案3乃脾阳不足,湿浊内生,因虚致实也,其治当补虚为主,佐以理气化湿。案4属脾胃虚寒,水津运化敷布无权,治宜健脾温中,佐以化湿。案5属寒热错杂兼气滞血瘀之证,治则寒热并用,兼顾行气活血祛瘀。

以上诸方皆可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黄芪建中汤温中补虚,适宜于气血阴阳俱虚之人;附子汤原为寒湿留着关节肌肉而设,对寒湿内停者也可辨证应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长于健脾化湿,宽中除满;理中汤重在健脾温中,使脾健湿化,阳生阴长;乌梅丸酸甘辛苦复法,刚柔并用,为“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辨证审方,方能有的放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