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杜雨茂医案

杜雨茂医案

时间:2022-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某,男,11岁,学生,1976年11月6日初诊。患儿于1969年曾患急性支气管炎,经治好转。诊断为两肺间质性感染,经中西医治疗二月余,诸症未见好转,反而加重之势,故转我院。拟宗前法,减温燥,增敛肺止咳,以防辛散化饮时再耗正伤阴。杜教授后又随证化裁,服药三月。后以补益肺肾,健脾化痰之丸剂巩固疗效。至1977年3月12日胸片示左肺间质影已大部分吸收;两肺门感染较前片好转,左肺门已近正常。

刘某,男,11岁,学生,1976年11月6日初诊。主诉:咳嗽咯痰7年,加重8月。患儿于1969年曾患急性支气管炎,经治好转。后每值冬季易做咳嗽、咯痰,稍事调治即愈。至1976年3月由于外感引起上症复发,用青霉素等多种抗菌药乏效。于1976年9月2日在某部队医院胸片示:“两肺纹理增重,以右下肺明显并见轨道影;左肺中下明显间质影”。诊断为两肺间质性感染,经中西医治疗二月余,诸症未见好转,反而加重之势,故转我院。刻诊见患儿发育营养稍差,体瘦,时而咳嗽连声,咯多量白稠痰,时夹黄痰,难以平卧,夜间及遇冻后咳嗽加重,面部及两耳时发红发热,以夜间为著,盗汗,时发低热,脘闷不思饮食,脉细缓略弦,舌红苔白薄。听诊心脏(-),两肺中下可闻及细小湿鸣及干鸣。辨证为痰饮咳嗽,兼夹郁热。治拟化饮降逆宣肺,佐以清热护阴。

处方以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加味:茯苓12g,炙甘草4.5g,五味子9g,干姜7.5g,细辛3g,杏仁9g,橘红9g,半夏9g,旋覆花7.5g,麻黄6g,天冬6g,贝母9g,鱼腥草24g,大青叶12g。10剂,水煎服。

二诊:服九剂后,喘咳减,痰量少,已不盗汗,面赤发红略减,唯睡时喉中有痰鸣音,声音略嘶,余如前,脉细数,舌边尖红苔薄黄,两肺湿鸣减少。拟宗前法,减温燥,增敛肺止咳,以防辛散化饮时再耗正伤阴。上方去干姜,加沙参、诃子,水煎服。

三诊时则据证减少辛散,去细辛、杏仁,加秦艽、桔梗等。杜教授后又随证化裁,服药三月。后以补益肺肾,健脾化痰之丸剂巩固疗效。至1977年3月12日胸片示左肺间质影已大部分吸收;两肺门感染较前片好转,左肺门已近正常。后分别于1977年6月及1979年10月随访两次,诸症未再复发,身体健壮,面色荣润。

解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本案病机复杂兼夹多症,治颇棘手,杜教授除遵上法外,斟酌择用宽胸理气止痛,散寒活血通络,补气健脾开胃、滋阴养肝明目,疏肝利胆除湿、益气滋阴清热等法,虽病机复杂错综,而治法丝丝紧扣,用药杂而不乱,终使诸症递失,疴疾得瘥。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中干姜温肺散寒,温运脾阳;茯苓健脾渗湿,共为君药。臣以细辛温肺散寒;杏仁宣肺化痰;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半夏降逆止呕,甘草为使,既可止咳,又可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化饮止咳之功。临床加减治疗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疗效较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