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长川医案

白长川医案

时间:2022-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华某,女,19岁。近期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某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检查确诊为“风湿性关节炎、左股骨头坏死”。二诊时,诸寒、热证均明显好转,亦说明温阳通络、清解郁热二者并不矛盾,当根据病情相须为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与中医学中“骨蚀”相似,是骨伤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案3病情较前两者复杂,证见寒热错杂,故寒温并用为案3的特点,清其邪热,温其正虚。以上经方皆能治疗不同证型之股骨头坏死。

华某,女,19岁。1998年3月22日初诊。近期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某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检查确诊为“风湿性关节炎、左股骨头坏死”。刻诊:双膝肿痛,左侧为重,腰骶冷痛,双肩痛,形寒畏冷,口干欲饮冷水,纳呆,便干,无发热,月经正常,寐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证属素体阳气虚馁,风寒湿邪侵袭关节,阻滞经络而发疼痛,病久亦有化热之象。

处方以桂芍知母汤、乌头汤、桂枝加黄芪汤、当归芍药散化裁,药用:桂枝、炒赤芍、白芍各15g,炙麻黄10g,苍术、白术、防风各15g,炮附子(先煎)20g,炙甘草、川芎各15g,薏苡仁50g,知母、制川乌(先煎)各15g,茯苓、黄芪各50g,姜3片,红枣10g。

二诊:关节疼痛大减,仍便干,畏寒,舌淡红,苔黄渐退,脉弦细。前方再套入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止痉散逐风止痛;秦艽、当归养血舒筋。

三诊:双肩痛已无,余关节隐痛,遇寒加重,口不渴,便时干,舌红,脉弦细。守上方继服,周身已无疼痛,唯剧烈活动后左髋关节稍痛,便稍溏,舌淡红,脉弦。上方配丸药以巩固。追访半年,血沉正常,各症无复发。

解析:《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原两方分别用以治疗风湿历节和寒湿历节。此患既见腰骶冷痛,形寒畏冷等寒证,又见有口干欲饮冷水,舌红苔黄腻等郁热证,故治以温阳通经为主,酌加清热。二诊时,诸寒、热证均明显好转,亦说明温阳通络、清解郁热二者并不矛盾,当根据病情相须为用。但临床上需要仔细审查寒热孰轻孰重,应用温阳药当顾及是否伤阴耗血,应用苦寒药慎防折阳碍湿。

【总评】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与中医学中“骨蚀”相似,是骨伤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一般认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是本病的根本病因。肝肾不足,髓海空虚,不能滋养骨骼,又加上感受六淫邪毒侵袭,或劳伤过度、暴力打击,或七情失调、饮食失调等诱因,致使瘀血凝滞,经脉受阻,气血不通,不通则痛,从而产生骨痛、跛行、肌肉萎缩症状,并有患肢功能障碍,但局部始终没有化脓征象。然不论气虚肾亏,或气血受阻,或痰湿内阻,均滞中有虚,虚中有滞,互为因果。故扶正祛邪为总的治疗原则,在这个原则下,或偏于补肾,或偏于化瘀,或偏于通络,或偏于化痰等等。

以上病案中均为本虚标实之征象。案1、案2同为肾虚血瘀,然案1化瘀力量较案2强,案1为下瘀血汤之破血,而案2仅和血而已;但案2之补肾力量较案1强,阴阳并补,远比案1中套用“六味地黄丸”的补肾力量强。案3病情较前两者复杂,证见寒热错杂,故寒温并用为案3的特点,清其邪热,温其正虚。三个病案都体现扶正祛邪的治则,但却演绎着具体不同的治法。

以上经方皆能治疗不同证型之股骨头坏死。下瘀血汤破血逐瘀,去瘀生新,适用于瘀血比较明显时;芎归胶艾汤补血和血,适用于血虚比较明显时;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均是治疗历节的处方,它们用来治疗股骨头坏死时,适用于寒热错杂,同时疼痛比较明显的,临床还常被用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性疾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