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逻辑推理的规则

▲逻辑推理的规则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逻辑推理的规则在我们平时的逻辑推理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特定的规则才能避免出现荒唐的推理结果。这听起来是件很显然的事,但人们常常在不经意间违背了这个规律,造成论述的无逻辑。同理,排中律作为一种逻辑思维的规律,即对于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都要有明确的“是”或“非”,不存在中间状态。这就是排中律的体现,因此,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有时也被称为“两不可”。
▲逻辑推理的规则_无逻辑,无生活.I

▲逻辑推理的规则

在我们平时的逻辑推理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特定的规则才能避免出现荒唐的推理结果。这些规则中,最基础的主要有以下四个:

(1)同一律:你就是你

所谓同一律,如果用专业术语解释就是:事物只能是其本身,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断。其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对象的同一、概念的同一、判断的同一。同一个主体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做出的判断必须保持同一。同一律是一条思维的规律,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个问题,肯定什么就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就否定什么。

如果用大白话来解释的话,同一律就是要求人们的思想必须具有确定性和前后的一致性。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中的每一个物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物体都是它自己本身。苹果就是苹果,它不是香蕉;橘子就是橘子,它不是桃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是一,二是二”“丁是丁,卯是卯”。在同一个论题中不要张冠李戴,或者偷换概念。这听起来是件很显然的事,但人们常常在不经意间违背了这个规律,造成论述的无逻辑。

一对情侣在吵架,男的说道:“你太挥霍了,总是有各种高价的物质需求。难道你是把爱情当作商品来卖的吗?”

女的答道:“这有什么?俗话不是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吗?我爱情的价格低了行吗?”

很明显,女的口中先后两个“价”并不是同一个意思。“爱情价更高”的“价”是“价值”的“价”,是在赞美真正的爱情要比自身的生命还要宝贵。而“价格”的“价”是指金钱的量。但是这位女士却故意将二者混同起来,偷换了概念,违反了同一律,因而逻辑错误,变成了纯粹的耍嘴皮子。

同一律的反面是偷换概念,即把一件事物的本来含义在言语间偷偷换成另外一种看起来也能成立的解释,从而达到混淆是非的目的。“偷梁换柱”“以假乱真”“顾左右而言他”等成语都是这个意思。

老板看见一位员工站在公司的走廊里偷偷吸烟,就上去说道:“工作时间不准吸烟。”员工不以为然地答道:“对啊,所以我吸烟的时候不工作。”

在这里,员工就把“(公司的)工作时间”偷换成“(我正在工作的)工作时间”。

同一律可以说是对人们在思维活动时所提出的最起码的要求。如果一个人在思考问题或表达思想时违反了同一律,那他的论述就肯定是不明确和含混不清的,也就会使听者无法理解,更谈不上使人信服了。

反过来,如果我们不能觉察出对方违反了同一律,就可能会陷入对方的诡辩陷阱。

(2)排中律:错就是错

排中律首先可以看作是一种事物的内在规律,即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他可能。同理,排中律作为一种逻辑思维的规律,即对于任何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判断都要有明确的“是”或“非”,不存在中间状态。换言之,任何人不能在相同条件下既赞同一个命题又否定这个命题。

《墨经》中有这样的提法:“不可两不可”,如“或谓之牛,或谓之非牛,不可两不可也”。这就是排中律的体现,因此,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有时也被称为“两不可”。

甲:“你相信世界上有鬼吗?”

乙:“说世界上有鬼,这是迷信,我不同意;但要就此断定世界上没有鬼,这我也不同意,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

上文中乙说的话就是典型的“两不可”,世上有鬼还是无鬼是二者必居其一的,但乙对“世上有鬼”和“世上无鬼”这两个互为否命题的命题同时都加否定,违反了排中律。

对两个互为否命题的命题同时都否定,就违反了排中律;但对两个观点相反的命题否定却不一定违反排中律。

甲:“你认为人是自私的吗?”

乙:“我不认为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但我也不认为所有的人都不是自私的。”

上文中乙说的话就不违反排中律,因为“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和“所有的人都不是自私的”虽然可以说是观点相反,但这二者并不互为否命题。“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否命题是“有些人不是自私的”;“所有的人都不是自私的”的否命题是“有些人是自私的”。

违反了排中律或者错误使用排中律也会导致一些奇怪的悖论,比如古希腊的芝诺提出来的著名的“飞矢不动”悖论。

一次芝诺问他的学生:“一支从弓射出去的箭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学生答道:“那还用说,当然是运动的。”

芝诺道:“的确如此,这是很显然的,这支箭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是运动的。现在我们换个考虑方式,这支箭在每一个瞬间里都有它的位置吗?”

学生答道:“有的,老师,任何一个瞬间它都在一个确定的位置上。”

芝诺问道:“在这个瞬间里,这支箭占据的空间和它的体积一样吗?”

学生答道:“是的,这支箭有确定的位置,又占据着和它自身体积一样形状大小的空间。”

芝诺继续问道:“那么在这个瞬间里,这支箭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学生答道:“是静止的。”

芝诺道:“在这个瞬间是静止的,那么在其他瞬间呢?”

学生答道:“也是静止的。”

芝诺道:“既然每一个瞬间这支箭都是静止的,所以射出去的箭都是静止的。”

把芝诺的话精简一下就是:从弓射出去的箭在任何一个时刻里都有一个确定的位置,所以在这个位置上它是静止的,而这支箭在所有的时刻里都是静止的,所以箭是不动的。这个结论初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显然严重违背我们观察到的现实。那么芝诺的这一套逻辑究竟错在了哪里呢?

错就错在他错误地使用了排中律。他认为箭在每一个时刻都不是“运动”的,根据排中律,箭在每个时刻都是“静止”的。但实际上,“运动”和“静止”本来就是和时间有关的概念,脱离了时间流动单看某个时刻,这两个概念就没有意义了,或者至少和原本的意义不一样了。因此,箭在任何时刻都“静止”并不妨碍它在一段连续的时间里是运动的。

排中律的运用非常广泛,比如我们在论证过程中经常用的“反证法”“枚举法”等等,特别是那些“逻辑思维测验题”,都或多或少地运用到了排中律。

(3)矛盾律:利矛刺坚盾

所谓矛盾律是指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互相反对或者互为否定的命题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其中必有一假。其逻辑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必须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思想同时加以肯定,这就是违反了矛盾律。所以严格说来,矛盾律应该叫“不矛盾律”。

在日常生活的语言交流中,如果我们把一对反义词同时赋予同一主语,那就会发生文字上的矛盾。虽然有时我们不注意,但这也会导致思想上的逻辑矛盾。比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他是众多空难死者中幸免于难的一个。”

“他忽快忽慢地拍打着桌子,发出非常紊乱的节奏声。”

这两句话初看起来都是能够明白想说什么的,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矛盾的地方。第一句中的“他”既然是“空难死者”之一,又怎么会“幸免于难”呢?第二句中的声音既然是“节奏声”,又怎么会“紊乱”呢?

说到底,这都是因为平时我们在说话时不注意逻辑的严密性造成的。而有时我们也形成了对这种不严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但如果这种不严密的思维成为习惯,就会闹各种笑话。

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发明一种万能的溶液,可以溶解掉世上任何东西。”

爱迪生听罢,认真地思考了一下,然后说道:“你的理想很伟大,但是我对你的理想有一个疑问。请问如果你发明出了这种万能溶液后,要用什么容器来装它呢?”年轻人听后窘得满面通红。

为什么这个年轻人被爱迪生说得满面通红呢?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理想”违反了矛盾律。他一方面认为“万能溶液可以溶解掉任何东西”,另一方面他又承认“存放这种万能溶液的容器是不能被溶解的”。实际上,如果这个年轻人足够聪明的话,他可以破解这个矛盾的局面,方法就是承认不存在任何容器可以装这种溶液。他可以这样回答爱迪生:“是的,先生,没有容器能装这种溶液,但我们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现配置出来。”

(4)充足理由律:有果就有因

充足理由律表明,一切事物都有一个成因,这个成因导致了这个事物的存在,以及决定了为什么它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另外的样子。如果我们能够认识这个成因,也就认识了这个事物的本质,从而也就有可能按照我们的想法控制或改变这个事物。充足理由律是理性的重要组成内容,它在现代科学技术中也占有独特的地位。

从充足理由律出发,人们致力于探求事物的为什么,并衍生出一系列规则、定律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科学理论体系。充足理由律可以说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第一原理。随着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高,充足理由律也逐渐成为其他领域的第一原则,并且成为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真实性原则。

以逻辑这个领域来说,充足理由律的要求主要有两条:第一,推出结论的理由必须真实;第二,理由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必须正确。但实际上,有时我们很难确定推出结论的理由究竟是真是假,因为无论个人还是人类整体,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都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在逻辑上主要注重的是充足理由律的第二个要求,即在论证过程中逻辑关系的正确。

如果违反充足理由律,就会犯逻辑错误。比如在论述的时候使用主观臆造的虚假理由,那就是“理由虚假”。如果是推理的过程不正确,那就是“推理虚假”。这二者都是我们在平时要特别注意避免的。

充足理由律主要是用来保证思维过程的可论证性的。论证性是说服力的基础,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只有具有论证性,才具有真正的说服力。如果一个理论满足充足理由律,即使它一时无法被人相信,但因为它具有论证性,终究会被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并被接受的。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大部分人不以为然,很多人仍然相信地球宇宙的中心。但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是满足充足理由律的。他描述了很多前人的天文观测事实,而这些天文现象只有用日心说才能完美地解释。虽然守旧势力极力打压日心说,但随着支持的观测数据越来越多,日心说终于获得了胜利。

充足理由律是前三条规律的必要补充。同一律、排中律和矛盾律这三条规律是逻辑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如果思想不确定、自相矛盾或者模棱两可,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论证性。在前三条规律的基础上,保持了概念和判断的确定性之后,充足理由律进一步指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具有论证性。也就是在指出事物是什么之后,进一步解释事物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