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参的来历,据说与李时珍有关。
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为出版《本草纲目》,专程来到南京,住进一家客店。入夜,忽然听见有一妇女的呻吟声,便问店小二:“隔壁何人患病?”店小二回答说:“是贱内患病,已有几天了。”“有病为何不去求医?”李时珍有些不解。店小二忙解释说:“先生有所不知,我们虽然在此开店,但赚来的钱还不够买一家七口人的柴米油盐……”
李时珍听了十分同情,便起身随店小二进入内房。李时珍边为店小二的妻子把脉边问:“近来她饮食如何?”店小二说:“好几天没米下锅了,她只能吃一些番薯干,我们是靠孩子挖来的野菜根充饥的。”李时珍走过去,拿起一蓝野菜根细细地看起来,并从中拿了一株野菜根,放进嘴里。然后他对店小二说:“这是一种药,可治你妻子的病,你从哪里采来的?”店小二说:“城外,紫金山上!”“李时珍又随手掏出一锭银子放在桌上说:“天明去买点米,把这药先煎给你妻子服用,服了就会好转的。”店小二闻言感激得双膝跪地,连声道谢。
次日,店小二的妻子服了药,病果然好了。店小二把李时珍带到紫金山朱元璋太子的墓地,只见那里绿茵如毯,到处都是这种药草。李时珍连声说:“好极了!好极了!”他如获至宝,连忙挖了一担回家。
因为这种药草生长在朱元璋太子的墓地周围,所以,李时珍就给它取名为“太子参”。
太子参,又名孩儿参,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异叶假繁缕的块根。太子参味甘、微苦,性平,入脾、肺经,有补气、生津之功,常用于病后体虚、倦怠自汗、饮食减少、口干少津以及阴虚肺燥、咳嗽痰少等症。本品有近似人参的益气生津、补益脾肺之功,但力量较弱,是补气药中一味清补之品。与人参比较:人参补力胜于太子参,强心救脱,或体虚而偏于寒者用人参较好,太子参性较柔润,用于阴虚血热则较适宜,但在一般补剂内,也可用太子参代替人参。又血压偏高不宜用人参时,可用太子参代。与西洋参相比,两者都能生津,但太子参稍带补气作用,在热病或病后伤津、出现口舌干燥症状时,或热邪未尽而正气已伤者,可用太子参代西洋参。总之,对太子参的功效不宜估计过高。论滋水制火,太子参不及沙参、玄参;论补益元气,太子参不如党参。但在一定情况下,代替人参、党参使用,仍有其价值。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抗衰老作用,0.5%太子参能使雌果蝇平均寿命延长27.35%,雄果蝇延长16.5%(P<0.01),最高寿命雌果蝇延长22.92%,雄性延长31.82%。有一定抗衰老作用。太子参对吸烟所致小鼠的损害有保护作用。可使耐缺氧时间延长,器官内膜上皮光镜下病理性改变减轻。太子参、山楂等组成的太子宁糖浆,能升高失血动物的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数量,并能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