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吴茱萸汤治疗厥阴头痛

吴茱萸汤治疗厥阴头痛

时间:2022-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症状虽然表现不一,但其发病之因皆由于寒,所以均用吴茱萸汤治之。我在临床运用此方治疗厥阴头痛5例(附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厥阴头痛的发病机制、处方用药、诊断要点分别简述如下。5例患者均以巅顶头痛,伴有呕恶,久治无效而来就诊。以上诸症虽然表现不同,但均用吴茱萸汤治之,而皆愈者,实发病机制相同也。方中以吴茱萸为主药,故以名汤。本文所述厥阴头痛属里,属寒。

吴茱萸汤是《伤寒论》中的一个方子,它的组成是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有关本方的治疗条文《伤寒论》中有3条,即第245条,第309条,第377条。《金匮要略》中有2条,其中1条与《伤寒论》中的第377条同。兹将各条所主证候加以归纳,不外乎以下几点。即食谷欲呕(《伤寒论》第245条);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伤寒论》第309条);干呕吐涎沫,头痛(《伤寒论》第377条);呕而胸满(《金匮要略》)等。以上症状虽然表现不一,但其发病之因皆由于寒,所以均用吴茱萸汤治之。由此可见,本方是寒凝胸膈的通治之方。我在临床运用此方治疗厥阴头痛5例(附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厥阴头痛的发病机制、处方用药、诊断要点分别简述如下。

吴茱萸汤治疗厥阴头痛5例

5例患者均以巅顶头痛,伴有呕恶,久治无效而来就诊。其中,伴有烧心吞酸者2例;四肢不温者2例,呕吐涎沫者4例,睡眠欠佳者4例;胸满痞闷者2例。

按:本病各证候的发病机制,一言以蔽之曰:是寒邪而引起。因浊阴之邪引动肝气,循厥阴经脉上逆,因厥阴经脉与督脉交会于巅顶,故现头痛而巅顶尤甚;中焦虚寒,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故现呕恶吞酸;寒邪内盛,阳气被遏,不能敷布于四肢,则四末不温;寒邪内犯厥阴,脾胃阳气衰弱,浊阴之气上逆,痰涎随之而升,故现吐涎沫,即《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所云“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也;胃中虚寒,气不下降,浊气干扰中焦,使“胃不和则卧不安”;中焦阳气式微,影响脾胃升降,脾虚则生湿,胃虚则易泛;气机不利,故呕而胸满,尤在泾云“胸,阳位也,呕而胸满,阳不治而阴乘之也”。以上诸症虽然表现不同,但均用吴茱萸汤治之,而皆愈者,实发病机制相同也。

兹再从其方药上探讨之。方中以吴茱萸为主药,故以名汤。吴茱萸为厥阴之要药,温中散寒,降逆下气;人参、大枣补虚益胃;重用生姜散寒止呕,协吴茱萸,其止呕散寒之力益著。诸药溶于一炉,合而共奏温胃散寒、补中泄浊、降逆止呕之效。清代名医费伯雄对本方有高度的评价。他说:“吴茱萸辛烈苦降,得姜之温通,用以破除阴气有余矣。又恐辛燥太过,耗气劫阴,故用参、枣之甘缓以济之,又能补土扶阳,使浊阴不得上干清道,治法更为周到”。

我在临床上的用法用量,多以人参易台党参,吴茱萸的用量与党参相等,生姜要多于吴茱萸1倍,大枣6~10枚。

具体方剂:吴茱萸10克,台党参10克,生姜20克,大枣8枚。水煎服。

我在临床大多采用原方,未曾加入其他药品,效果颇为应手。

本证的诊断要点是:脉象沉迟或弦细无力;舌质淡而苔薄白;四末不温;头痛多见于巅顶及前额部。且无表证,无热象;呕吐涎沫或泛酸,心下自觉有凉感。

体会:头痛一证,可出现于多种疾病。它是一个症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临床上多区分为外感与内伤两方面,如感冒、急性传染病前驱期,颅内神经性病变、高血压、脑血管疾患等,都可出现头痛。按中医理论多以经络、脏腑分类,但总不外乎内伤与外感。秦伯未云:“临床上多分头痛为外感和内伤两类诊治,外感多实,内伤有虚有实,外感多用疏散,内伤有补、有温、有化、有潜镇、有清降等多种治法。”故治疗必须结合全身症状,四诊合参,从证求因,方不致偾事。本文所述厥阴头痛属里,属寒。辨证要点已如上述,其与三阳经头痛之鉴别是太阳头痛多在头之后部,不连及项;阳明头痛多在前额及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多在头之两侧,而连及耳部。临床若能辨清虚实寒热之别,则思过半矣。如一见头痛,不加辨证,菊花、薄荷、蔓荆子、羌活、独活、白芷、防风摇笔即是,信手拈来,以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