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差后与不病之体交接,男病传不病之女,女病传不病之男,所以名为阴阳易,即交易之义也。本论六经六邪散见诸节文,所云病者,合男女并称也。由是有分而复有合,故有阴阳易之为病也,是男女交合传染病也。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不知节养,必犯所禁忌,而有劳复、女劳复、食复、饮酒复剧诸证矣。惟女劳复,虽为劳复之一,而其见证危险,治法迥别,多死不救。煮以清浆者,以差后复病,宜助胃气也。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散主之。

钱潢曰:男女一交之后,自然元气空虚,余邪错杂于精气之中,走入精隧,溢入经络,乘其交后虚隙之中,入而浸淫于藏府、筋骨、脉络、俞穴之间,则正因邪而益虚,邪气因虚而益盛,故有此阴盛阳衰之诸证也。邪入阴经,身体必重,真阳亏损,三焦不运,宗气不行,所以少气。邪从阴窍而溜入少阴厥阴,故少腹里急;若里急之甚,或引阴中拘挛,皆阴邪之所致也。阴邪在下,而虚阳上走,故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下焦虚冷,所以膝胫拘急,此真所谓阴阳之患,故以烧裩散主之。

喻昌曰:病伤寒之人,热毒藏于气血中者,渐从表里解散,惟热毒藏于骨髓之中者,无由发泄。故差后与不病之体交接,男病传不病之女,女病传不病之男,所以名为阴阳易,即交易之义也。

【按】 蒙以为阴阳易是一个病;差后劳复,另一个病也。本论六经六邪散见诸节文,所云病者,合男女并称也。故有妇人中风、妇人伤寒诸节,别男女也。由是有分而复有合,故有阴阳易之为病也,是男女交合传染病也。

烧裩散方

上取妇人中裩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裩当烧灰。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子大五六枚。

钱潢曰:凡大病新瘥,真元大气,气血未复,精神倦怠,余热未尽,但宜安养,避风节食,清虚无欲,则元气日长。少壮之人,岂为复旧而已哉?若不知节养,必犯所禁忌,而有劳复、女劳复、食复、饮酒复剧诸证矣。夫劳复者,如多言、多虑、多怒、多哀,则劳其神;梳洗澡浴,早坐早行,则劳其力,皆可令人重复发热,如死灰之复燃,为重复之复,故谓之复。但劳复之热,乃虚热之从内发者,虽亦从汗解,然不比外感之邪,可从辛温发散取汗也,故以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惟女劳复,虽为劳复之一,而其见证危险,治法迥别,多死不救。所以吴谦谓前人有大病新差,如大水浸墙,水退墙苏,不可轻犯之喻也。

喻昌曰:劳复,乃起居作劳,复生余热之病,方注作女劳复,大谬。

枳实栀子豉汤方

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枚,擘 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成无己曰:劳复,则热气浮越,与枳实栀子豉汤以解之。食复,则胃有宿积,加大黄以下之。

汪琥曰:劳复证,以劳则气上,热气浮越于胸中也。故用枳实为君,以宽中下气;栀子为臣,以除虚烦;香豉为佐,以解劳热。煮以清浆者,以差后复病,宜助胃气也。

伤寒差已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成无己曰:差后余热未尽,更发热者,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脉浮者,热在表也,以汗解之;脉沉者,热在里也,故以下解之。

魏荔彤曰:大病后不宜大汗,喻注谓用枳实栀豉汤以微汗是也。大病后不宜大下,喻注谓枳实栀豉加大黄以微下是也。然亦有不能尽误者,凡于汗、下之中,留心其为大病之后,庶治复病而不碍于大病后也。

小柴胡汤方(见前)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成无己曰:大病差后,脾胃气虚,不能制约肾水,水溢下焦,腰以下为肿也。《金匮要略》曰: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与牡蛎泽泻散,利小便而散水也。

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熬 泽泻 栝楼根 蜀漆洗,去腥 葶苈熬 商陆根熬 海藻洗,去咸,已上各等分

上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日三服。

钱潢曰:大病后,若气虚则头面皆浮,脾虚则胸腹胀满。此因大病之后,下焦之气化失常,湿热壅滞,膀胱不泻,水性下流,故但从腰以下水气壅积,膝胫足趺,皆肿重也。以未犯中、上二焦,中气未虚,为有余之邪,脉必沉数有力,故但用排决之法,而以牡蛎泽泻散主之。牡蛎,咸而走肾,同渗利,则下走水道。泽泻,利水入肾,泻膀胱之火,为渗湿热之要药。栝楼根解烦渴,而行津液导肿气;蜀漆能破其澼,为驱痰逐水必用之药;苦葶苈泄气导肿;商陆苦寒,专于行水,治肿满小便不利;海藻,咸能润下,使邪气自小便出也。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张锡驹曰:上节差后而得实证,此节差后而得虚寒之证。虚虚实实,立论之章法也。大病差后,喜唾者,脾气虚寒也。脾之津为唾,开窍于口,脾虚不能摄津,故反喜从外出也。久不了了者,气不清爽也。所以然者,以胃上有寒,故津唾上溢而不了了也。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取其丸缓留中而不上出也。

理中丸方(见前)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成无己曰:伤寒解后,津液不足而虚羸,余热未尽,热则伤气,故少气,气逆欲吐,与竹叶石膏汤,调胃散热。

钱潢曰:仲景虽未言脉。若察其脉虚数,而渴者,当以竹叶石膏汤主之。虚寒者,别当消息也。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麦门冬一升,去心 人参三两 甘草二两,炙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吴谦曰:是方也,即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门冬、半夏、竹叶,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此仲景白虎变方也。

钱潢曰:竹叶性寒,而止烦热。石膏入阳明,而清胃热。半夏蠲饮,而止呕吐。人参补病后之虚,同麦冬,而大添胃中之津液,又恐寒凉损胃,故用甘草和之,而又以粳米助其胃气也。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喻昌曰:脉已解者,阴阳和适,其无表里之邪可知也。日暮微烦者,日中卫气行阳,其不烦可知也。乃因脾胃气弱不能消谷所致。损谷则脾胃渐趋于王而自愈矣。注家牵扯日暮为阳明之王时,故以损谷为当小下。

魏荔彤曰:损其谷数,每食一升者,食七合;食五合者,食二合。候脾胃渐壮,谷渐增益,防病复之一道也。

【按】 六篇中有妇人伤寒、妇人中风节文,别男女也。今于六篇之后,有阴阳易,是男女交合之为病也。又六篇中类皆无病获病之节文,今于六篇之后,有病而复病,是劳复之为病也,此全论之线索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