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资料

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资料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血压病是一种病因不明,以体循环动脉血压高于正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应食用植物油,尽量少食或不食动物性脂肪。2型糖尿病当血糖下降至正常时,也要服用维持量。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心肌损害。中医将其归入“咳嗽”范畴。以中老年人为多见,男性比女性多见。一旦感冒或急性发作,应及时治疗。明确诊断可通过X线拍片或骨密度测量。对骨质疏松症应强调预防比治疗更为

一、社区常见病健康教育资料

(一)血压

【疾病概要】

高血压病是一种病因不明,以体循环动脉血压高于正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学将其归入“眩晕”范畴。一般认为与遗传、不良生活习惯等许多因素有关,焦虑、紧张、愤怒以及情绪压抑常为原发性高血压的诱发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高血压最新标准是:成年人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根据临床体征,高血压病分为3期:Ⅰ期无心、脑肾损害;Ⅱ期有心、肾损害,但功能在代偿状态;Ⅲ期有脑出血、脑缺血、心力衰竭、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健康教育处方】

(1)心胸开朗,保持乐观、稳定、平和的情绪。

(2)膳食要合理。少食动物脂肪和胆固醇高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和杂粮,如洋葱、芹菜、荠菜、冬瓜、海带、紫菜、香蕉、苹果、绿豆、玉米等,还可用菊花、决明子、葛根、枸杞子、天麻、山楂等药食兼用之品,根据饮食习惯食用糖醋大蒜头、牡蛎香菇汤、玉米须茶、芹菜鲜汁茶、陈皮山楂乌龙茶、白菊花茶等。吃低盐膳食,食盐每天不超过5g。不吸烟,少饮酒,晚饭后不宜饮浓茶和咖啡。

(3)生活要有规律,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睡眠。

(4)适当参加体育锻炼,锻炼方式视各人情况而定。

(5)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排便时下蹲和立起时勿过猛过快,最好用坐式马桶

(6)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注意观察降压药的各种副作用。

(7)当血压降低后不可马上停药,应减到维持量(最小有效量),并坚持长期服用。

(8)最好每日测量血压,观察血压变化情况。

(二)2型糖尿病

【疾病概要】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医学将其归入“消渴”范畴。其基本发病机制为绝对或相对性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的代谢紊乱,严重时可导致酸碱平衡失调。其临床特征为高血糖、高尿糖、葡萄糖耐量减低。临床上早期无症状,至症状期才有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烦躁、肌肉疲乏无力等,病久者常伴发心血管、肾、眼及神经病变,以及化脓性感染等。糖尿病一般分为两型,1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即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健康教育处方】

(1)对糖尿病要有正确的认识。尽管糖尿病是慢性终身的疾病,但只要坚持按医生的正确方案治疗,就可以控制病情进展。因此,要保持开朗乐观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治疗。

(2)严格控制饮食,忌摄入过多热量,这是降低血糖、控制病情、防止并发症发生的首要条件。进食的总热量应根据患者的标准体重、生理条件、劳动强度及工作性质而定。患者可按原来的生活、饮食习惯及病情作适当调整,一般三餐热量分布为1/5、2/5、2/5,或分为四餐,各占1/7、2/7、2/7、2/7。每日饮食计算法:休息者主食200~250g;轻体力劳动者250~300g;中等体力劳动者300~400g;重体力劳动者400g以上。每天荤菜150g,蔬菜250~500g或更多,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3)饮食方面,可适量多食猪肾、黄鳝、鲫鱼、猪脊肉、淡菜、蚌肉、田螺、山药、玉米须、蘑菇、萝卜、菠菜、苦瓜、南瓜等食物。应食用植物油,尽量少食或不食动物性脂肪。注意饮食的蛋白质含量要丰富,少吃盐,菜肴以清淡为宜。勿食各种糖类,戒烟禁酒。

(4)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适当参加文娱活动、体育运动及体力劳动,但应注意防止过度疲劳。

(5)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受凉,预防各种感染。

(6)掌握糖尿病的有关知识,注意各种降糖药物的副作用。服用降糖药物时,应特别注意并密切观察血糖变化。

(7)当血糖下降或尿糖减少时不应马上停药,尤其是1型糖尿病,一般胰岛素要坚持终身。2型糖尿病当血糖下降至正常时,也要服用维持量。

(8)学会自我监测血糖的方法,如利用尿糖试纸对三餐前、睡前的尿液进行检查。但对病程较长或肾功能已有损害者,这种方法不够可靠,应定期到医院测血糖,以合理调整治疗方案。如患者多食多饮症状突然加重,或尿量突然减少、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或发生倦怠、嗜睡、头痛、意识模糊、昏迷等应及时送医院就医。

(三)冠心病

【疾病概要】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心肌损害。中医学将其归入“胸痛心痹”范畴。根据病变部位、范围、程度及症状,一般分为5型:①隐匿型冠心病,亦称无症状性冠心病;②心绞痛;③心肌梗死;④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⑤猝死。

【健康教育处方】

(1)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避免过悲、过喜和过度劳累。注意季节、气候变化,适当调节生活。

(2)制订合理的作息制度,保证充足的睡眠。饭后不应立即就寝,睡觉宜右侧卧位,双腿稍屈曲。

(3)在病情稳定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活动和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强度以不出现胸闷气短、不增加心率和血压,不出现新的心律失常为原则。

(4)随身携带常用药物,必要时紧急自救,家属应掌握心脏复苏的抢救知识。

(5)生活有规律,坚持按医嘱治疗;养成有规律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6)日常饮食应注意总热量不宜过高。饮食宜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豆类,如豌豆苗、胡萝卜、菠菜、油菜、马兰头、扁豆、淡菜、香菇、黑木耳、海带、红枣、无花果、枸杞子、豆制品、淡水鱼、深海鱼等,忌烟酒,限制油脂摄入量。少吃盐,限制食糖。进餐速度要慢,一次不要吃得过饱。

(四)慢性支气管炎

【疾病概要】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中医将其归入“咳嗽”范畴。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冬季易发作,严重时可并发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源性心脏病。以中老年人为多见,男性比女性多见。

【健康教育处方】

(1)绝对戒烟,避免吸入煤烟、油烟等刺激性气体。

(2)预防感冒。寒冷季节应注意室内空气清新,防寒保暖,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一旦感冒或急性发作,应及时治疗。

(3)根据自身体质选择保健操、打太极拳等项目,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结合一般性全身运动,可进行专门的腹式呼吸练习,目的是使痰液容易咳出,促使炎症消散。腹式呼吸练习方法:初练时取坐位,放松肩背,先呼后吸。用口呼气,呼气时轻轻收腹;用鼻吸气,吸气时胸、腹部放松,让腹部自然隆起。要轻松自如,不可屏气。开始时每次练习3~5分钟,每天练习多次。熟练后可在站立位和卧床进行,也可在行走中进行,逐渐养成腹式呼吸的习惯。

(4)根据中医学“冬病夏治”的原则,在发病季节前,服用一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药物,如中成药“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或打三伏针、三伏天作穴位敷贴等。

(5)饮食疗法:可常食白萝卜、花生、百合、银耳、海带、鸭蛋、猪肉、猪肺、梨、胡桃仁、罗汉果等具有健脾、益肺、补肾、理气、化痰的食物。忌食海鲜油腻食品,如黄鱼、带鱼、虾、肥肉等,以免助火生痰。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葱、蒜、韭菜也不宜多吃。对咽干咽痛者,可用橄榄50g,加水煮沸10分钟,代茶服用;鼻塞咳痰不畅者,可食葱油萝卜丝;咳嗽痰少、咽干咽痒者,可服生梨炖冰糖;咳嗽咽痒痰黄稠者,可用枇杷叶30g(干品10g),罗汉果1只,粳米30~60g,冰糖少许,先刷去枇杷叶背面绒毛,切碎,与罗汉果一起煎煮,去渣取汁,用汁与粳米同煮成粥,加入少量冰糖,每天2次温服。

(6)定期体检,了解病情,有利于医师及时调整治疗和预防方案。

(五)骨质疏松症

【疾病概要】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的微观结构异常,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疾病。中医学将其归入“骨萎”范畴。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主要临床表现以筋骨疼痛为主,如胸背痛、腰背痛或全身性疼痛,一般以早晚为甚,患者体态上可逐渐出现弓腰、驼背等变化,并容易发生骨折。明确诊断可通过X线拍片或骨密度测量。

【健康教育处方】

对骨质疏松症应强调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因此预防应从少年开始。其中运动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第一要素,饮食也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延缓骨的退化和骨质疏松的过早出现。

(1)体育锻炼和活动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简便而积极的有效措施。锻炼方法可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如选择散步、上下楼梯、打太极拳、慢跑、做体操和跳舞等运动,也可利用哑铃、健身器等进行锻炼,运动量以能耐受为度。

(2)老年人应注意多吃蛋白质含量丰富、含钙较多的食物,如牛奶、蛋类、瘦肉、家禽肉、鱼虾、萝卜、芹菜、卷心菜和各种豆制品,牡蛎、龟板、鳖甲、核桃仁等药食兼用之品也可选用。蔬菜要以新鲜为好,应缩短储存时间,炒菜的时间亦宜短。

(3)从阳光中获得维生素D是最经济的有效来源。由于吸收钙需要维生素D的协助,要经常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接受一定的阳光照射。

(4)药物治疗必须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滥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中草药治疗应根据整体辨证,施以补肾益督、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等,通过内服药物,使肝肾充盈,髓满骨健,常用药物如六味地黄丸、骨松宝、健步虎潜丸、补中益气丸等。

(5)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不吸烟、不酗酒、少食盐。现代研究证实,吸烟与骨量下降有明确关系;乙醇(酒精)可造成维生素D代谢紊乱;摄入食盐过多,可造成负钙平衡,引起骨质丢失。

(6)骨质疏松症是一种良性疾病,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趋于停止。因此,老年人及绝经后妇女只要注意预防和治疗,不发生严重并发症,照样可以愉快地享受生活。

(六)慢性胃炎

【疾病概要】

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所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中医学将其归入“胃脘痛”范畴。通常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病程迁延,大多表现为饭后饱胀、泛酸、嗳气、无规律性上腹部疼痛等消化不良症状。确诊慢性胃炎主要依据胃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

【健康教育处方】

(1)生活规律化,三餐定时。

(2)保持乐观情绪,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愤怒、抑郁。

(3)饮食应节制有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食物宜选富营养、新鲜、易消化的细软食物为主,避免过硬、过辣、过咸、过热、过分粗糙、刺激性强的食物,以及浓茶、咖啡等饮料。对胃酸缺乏者,宜选酸性食品及水果,可常食猪肚、山楂、草莓、牛奶、山药、百合、莲子等,也可用冬瓜籽水煎饮,煅牡蛎研末米汤送服,或乌贼骨焙干温开水调服。萎缩性胃炎者不宜多食脂肪。用餐时及用餐后2~3小时应尽量少饮水,少食难消化、易胀气的食物。胃酸过多者应避免进食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

(4)注意适当的休息及锻炼。

(5)不吸烟、不饮酒。

(6)应避免服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吲哚美辛、四环素、红霉素、泼尼松等药物,尤其在慢性胃炎活动期。

(7)对萎缩性胃炎要追踪观察,定期做胃镜检查,轻度萎缩性胃炎1~1.5年复检一次,重度者3~6个月复查1次。

(8)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可选择散步、打太极拳、跑步等锻炼方法。

(七)消化性溃疡

【疾病概要】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溃疡病的发病具有季节性、长期性、周期性和节律性,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和饮食不当等因素在发病中有一定作用。确诊消化性溃疡需做X线胃肠钡餐检查和胃镜检查。溃疡病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穿孔、幽门梗阻和癌变,其中大量出血和急性穿孔是主要死亡原因。

【健康教育处方】

(1)重视心理保健,保持良好的情绪。生活应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体力和脑力劳动相互调剂。

(2)有规律地进食,少吃多餐,细嚼慢咽,避免急食。饮食要注意营养、易消化、低糖、低脂肪,避免咖啡、浓茶、浓肉汤、过酸的水果及辛辣食品,饮食不宜过饱,少食或不吃煎炸食品,忌烟酒。可常食米粥、软饭、面条、牛奶、豆浆、蜂蜜、鸡蛋,新鲜蔬菜如卷心菜、萝卜、白菜、荠菜、百合等,以及海蜇、虾、牡蛎等食物均可选用。

(3)注意药物副作用,尽量避免使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等。

(4)消化性溃疡伴大量出血,经内科紧急处理无效,以及急性穿孔或疑有溃疡恶变等要立即手术治疗。

(八)胆囊炎、胆石症

【疾病概要】

胆囊炎多数由胆囊结石引起,由于胆囊结石阻塞胆囊管,引起胆汁排出不畅,损伤胆囊黏膜,并发生细菌感染。中医学将其归入“胁痛”范畴。急性胆囊炎主要表现为右上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常有恶心、呕吐、发热;慢性胆囊炎多数表现为右上腹部隐痛不适、慢性消化不良等。

【健康教育处方】

(1)胆囊炎发作期应卧床休息。静止期,特别是身体肥胖者,要积极参加适宜的体育活动。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可减少胆囊炎的发作。

(3)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鱼类,如可选用萝卜、白菜、香菇、木耳、茭白、马兰头、山楂、梅子、绿豆、赤小豆、香蕉、蜂蜜等。按照个人饮食习惯烹制,如马兰头炒干丝、茭白炒肉丝、绿豆甘草汤等食用。肝胆湿热型患者可用银花、玉米须、金钱草煎汁代茶饮用,肝气郁结型患者可用佛手、山楂煎汁代茶饮用。少食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的脑、内脏、蛋黄、蟹、鱿鱼等。在急性胆囊炎发作期应禁食。

(4)因本病为湿热内郁所致,因此患者忌食油炸、重油、肥肉以及各种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用过冷过热食物及烟酒,以减少诱发本病。

(5)要定期复查,特别是进行溶石治疗、体外震波碎石的患者,要了解结石的大小、位置改变等。

(6)如发生上腹部剧痛或出现黄疸时,应立即就医治疗,不要自己随意用药。

(九)慢性肾盂肾炎

【疾病概要】

慢性肾盂肾炎是由于细菌侵入肾盂肾实质而引起的慢性化脓性炎症。中医学将其归入“淋证”范畴。本病是由于急性肾盂肾炎未彻底治疗(病期超过6个月)而反复发作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腰酸及低热。晚期可出现贫血、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

【健康教育处方】

(1)肾功能正常的慢性肾盂肾炎患者应多饮水,以增加尿量,促进细菌、毒素及炎性分泌物排出。

(2)多吃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荠菜、马兰头、萝卜、白菜、芹菜、冬瓜、西瓜、绿豆等;急性期可用西瓜皮、淡竹叶煎水代茶饮;肾阴不足型患者可用白茅根煲老鸭或玉米须煲甲鱼;脾肾亏虚型患者可用人参、黄芪炖乌骨鸡;脾气虚弱型患者可用茯苓、莲子、赤豆煎汤饮用。忌食辛辣油腻之品,如辣椒、洋葱、大蒜、韭菜、辛辣调味品、油炸食品、重油炒菜等,以免内生湿热,诱发本病。

(3)忌食温补药品,如鹿茸牛鞭、狗肾等,因温补之品易助长湿热,加重本病。

(4)患者如有发热、贫血、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应卧床休息。如无上述症状,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5)保持外阴清洁,女性患者禁止盆浴。注意月经期、妊娠期、产褥期及性生活卫生。性生活后,女性患者应及时排尿。

(6)避免劳累和预防便秘。

(7)本病急性发作期,应禁止房事,否则可使膀胱刺激症状加重,且损伤肾气,使病情迁延难愈。

(8)按医嘱坚持系统、足疗程的药物治疗,以控制复发。

(十)失眠

【疾病概要】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症。随着社会各种压力的增加,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临床表现不一,包括难以入睡、易醒、睡眠不深、多梦、早醒,或醒后不易再入睡,白天困倦、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

【健康教育处方】

(1)戒烟、戒酒,严格控制咖啡因和刺激性饮料的摄入,特别是临睡前2小时。

(2)营造适宜的睡眠环境和条件,避免在不熟悉的环境睡眠;室温在20℃、湿度为60%较为适宜;卧室光线应暗淡,周围环境应安静。

(3)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睡前不要用脑过度,坚持每晚固定时间上床睡觉,上床即睡,早晨醒来即起,勿赖床。

(4)选择合适的睡眠姿势,向右侧卧,右腿在下屈曲,左腿在上伸直。

(5)饮食宜清淡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晚餐不宜过饱,尽量少吃难消化或油腻或有刺激的食物。

(6)参加气功、太极拳等强调精神力锻炼的运动,提高神经的调节能力。但睡前不能进行剧烈运动。

(7)临睡前用热水泡脚,按摩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底,足掌前1/3,屈曲脚趾时凹陷处,左右各按摩几十至几百次,可逐渐增加次数,有宁心除烦的功用。

(十一)更年期综合征

【疾病概要】

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围绝经期或绝经后,因卵巢功能逐渐衰退或丧失,以致雌激素水平下降所引起的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及代谢障碍为主的一系列症候群。中医学将其归入“郁证”范畴。主要表现为潮热、出汗、心悸、失眠、易疲劳、记忆力减退、关节痛、腰背痛、易激动、易怒、焦虑、对生活缺乏兴趣等。

【健康教育处方】

(1)要保持乐观情绪和愉快心境,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对待更年期。多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如种花、养鱼、琴棋书画等,转移对病症的注意力,克服不良情绪。

(2)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休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和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和谐的性生活,以维护更年期的身心健康。

(3)合理安排饮食。要注意控制进食量,饮食清淡,适当限制高脂肪食物及糖类食物,少吃盐,不吸烟,不喝酒,多食富含蛋白质、含钙量高、纤维素高的食物。

(4)适当锻炼。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控制体重,还可以改善呼吸功能,使人精神饱满,头脑清楚,记忆力增强。锻炼的具体方法有慢跑、散步、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

(十二)膝关节骨关节炎

【疾病概要】

膝关节骨关节炎是指关节软骨出现原发性或继发性退行性改变,并伴有软骨下骨质增生,影响膝关节功能的一种退行性疾病。中医学将其归入“痹证”范畴。临床上以膝部疼痛、肿胀、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有些还伴有畸形、关节腔积液和弹响等,疾病初期可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轻微。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患者多于男性。

【健康教育处方】

(1)及时治疗关节外伤、感染、代谢异常、骨质疏松等相关疾病。

(2)避免长时间站立和行走,减轻关节承受力。

(3)注意膝部保暖,避免受风寒。最好穿厚软底和有弹性的鞋。

(4)若体重超标,建议适当减轻体重,限制关节负重活动。

(5)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有规律的运动能通过加强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支持作用而有助于保护膝关节,预防骨关节炎的发生。对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方法,锻炼时应量力而行。平时运动较少者,应加强锻炼,如慢跑、打太极拳、骑自行车、游泳等;对体力劳动者,可多做膝部按摩,加强职业保护。

(6)注意营养平衡,多食奶制品、蔬菜及黑木耳、紫菜、海带、鱼虾等,多晒太阳及补充维生素D。

(7)若膝部疼痛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西药物或作局部封闭治疗。晚期的膝关节骨关节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二、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一)立春

每年公历2月5日前后。这一节气是春天的开始,寒气逐渐消退,气候变暖,万物复苏。春天阳气生发,万物萌动,气温变化大,乍暖还寒。春属木,与肝相应,肝的生理特点是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因此要注重和畅脏腑气机,调顺全身血脉,克服倦懒状态,合理安排起居、饮食和衣着,适合节气要求,顺应自然。

宜晚睡早起,头部朝向东方,以应生发之气而养阳。尽量不要熬夜,以免产生春困。既要保持充足睡眠,又要防止过多,以免久卧伤气。宜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心胸开朗,乐观向上,保持良好的心态,使情志与春生之气相适应。戒暴怒,力求身心和谐。

“春捂”是春季穿衣的要求。“捂”到什么程度,要看个人的体质而定。饮食方面,因阳气初生,应多食辛甘发散之品,如葱、香菜、花生、豆豉、大枣等,少食酸收之物。因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此外,可多食新鲜蔬菜和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品,如瘦肉、禽蛋、猪肝等。这一时节适宜多参加户外运动,可选择的养生健身运动有散步、小跑和各种健身操。

(二)雨水

每年公历2月20日前后。此节气前天气寒冷且少雨,此节气后雨量逐渐增多,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此时节天气变化多,寒潮出现多,易引起情绪波动,影响健康,应注重精神调摄以养生。从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看,木旺乘土、肝木过旺易克伐脾土,故本节气既要注意春季阳气升发的特点,扶助阳气,又要避免伤及脾胃。

宜晚睡早起,睡眠时头部朝向东方,以应生发之气而养阳。起居有常,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心态,使情志与春生之气相适应。由于天气变化大,阴雨多,易致心情不畅,患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哮喘病患者更应注意情志调摄,静心寡欲,以养元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此时节宜用生发阳气之法调补脾胃,可选用生晒参、沙参、白术、黄芪、首乌等。因阳气初生,饮食应少吃酸味,多食辛甘发散之品,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葱、香菜、韭菜、荠菜、山药、百合、豌豆苗、香椿、萝卜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猪牛肉、鸡鸭肉、禽蛋等,也可选用。户外运动可选择散步、慢跑和各种健身操。

(三)惊蛰

每年公历3月5日前后。此节气天气渐回暖,有时春雷震响。冬眠的动物和昆虫开始出土活动,古时认为是被雷声震醒的,此时节可以开始春耕。这一节气中,江南常出现“倒春寒”现象,北方寒冷天气更长,所以“春捂”在此节气十分重要。由于肝气旺盛,老年人易怒,尤要注意情志调摄。

宜晚睡早起,睡眠时头朝向东方,以应生发之气而养阳。此时节要安排一定的午睡时间,养气除疲。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力戒暴怒和抑郁。通过调节情志,使体内阳气得以疏发,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与和谐。天气时寒时暖,不可立即脱去棉衣。老年人气血衰弱,风寒之邪易侵入肌肤,更应注意防寒保暖。

饮食应注意减酸益肝,即少食酸味食物,多食甘味蔬果,如胡萝卜、菜花、包菜、大白菜、柿子椒等,洋葱、韭菜等辛甘之物也宜多吃。但大辛大热之品如羊肉、狗肉、红参、鹿、茸等不可过食,以免耗气伤阴。不同体质者应注意不同的饮食调养,如阴虚体质者,要滋阴潜阳,多吃清淡食物,少吃燥烈辛辣之品;痰湿体质者,可多吃健脾、化痰利湿的食物,少食肥甘厚味。此时节应加强体育锻炼,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五禽戏、练功十八法等项目。

(四)春分

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此节气为春季的中分点,太阳直射赤道,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由于北方冷空气仍不时入侵,天气时暖时寒,但真正意义上的春天开始来临了。此时节平分昼夜、寒暑,故人们保健养生时亦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体现在精神、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摄和对药物的使用上。

宜晚睡早起,睡眠时头朝向东方,以应生发之气而养阳,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此时节应适当午睡以消除春困。这一时节是草木萌发生长期,病原微生物繁殖也很快,加上温度与湿度的差异,天气的剧烈变化,流行传染病,体弱者易生病,有旧病者易复发。要注意居室的卫生和空气流通,减少空气污染。本时节仍应注意保暖,适量增减衣服,以助人体阳气生发。饮食方面,应选择适宜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不同年龄者,可根据不同的生理特点,调整饮食,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早起后可开始晨练,悠闲散步,使情绪舒畅,情志与春生之气相适应。也可进行慢跑、打太极拳、练功十八法等锻炼活动。

(五)清明

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此时节气候温和,晴雨相间,草木萌发,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除交节的数日易出现倒春寒,气温的趋势是逐渐增高。从中医养生角度,此时节的养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合理的调养,以调和阴阳、扶助正气为大法。

宜晚睡早起,睡眠时头朝向东方,以应生发之气而养阳。睡眠要充足,忌熬夜。我国历代养生学家认为,人们经过寒冬收敛之季,此时节应顺应自然之生机,到野外去踏青,吐故纳新,调和呼吸。这既是极富情趣的活动,又可使人气血流通,畅神志而益五脏,利关节而养筋骨。饮食应注意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减少酸味食物,以防肝旺伤脾,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锻炼方面可选择太极拳、练功十八法等动作柔和、动中有静的运动项目。

(六)谷雨

每年公历4月21日前后。此时节降雨明显增多,气温上升加快,五谷、草木生长旺盛。这一时节雨量增多,空气中湿度大。在调摄养生时要考虑这一因素,通过人体内部调节使内环境(体内的生理变化)与外环境(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调养。

宜晚睡早起,睡眠时头朝向东,应春气旺于东方。放松形体,遇事戒怒,让肝气顺畅条达,使情志与春生之气相适应,达到养生的目的。

人体在这一时节易感困乏,但消化功能则处于旺盛时期,应适时食用补血益气的食物,提高机体防病抗病能力,为平安度夏打下基础。宜食用鳝鱼、猪腰、猪肝、鸡蛋、山药以及枸杞、首乌、黄芪等做的药膳。由于晨间湿度大,宜在太阳初开后外出。不宜脱衣露体锻炼,老人尤应注意量力而行。此时节不宜过于激烈的运动,可做散步、气功、打太极拳等舒缓的活动。

(七)立夏

每年公历5月5日前后。此时节习惯上作为夏日的开始,气温继续升高,雷雨增多,植物进入生长旺季。心交于夏,夏季心阳最旺盛,功能最强,故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人在与节气相交时应顺之。此时节精神调养强调舒缓放松,安闲自乐。

宜晚睡早起,晚睡以适应夏热气候,早起以适应昼长的规律。睡眠时头朝向东,亦可向南,应夏季气旺于南方。由于夏季昼长夜短,要调适好作息时间和生活节奏,睡好午觉。舒缓心情,保持安闲,避免暴喜暴怒伤及心阳,使情志与夏长之气相适应。注意室内通风透气。饮食以低脂、低盐、清淡为主,少吃热性的食物。平时可食绿豆汤之类的解暑食品,防止中暑。此时节参加体育锻炼,可根据个人体质情况选择散步、气功、打太极拳等较舒缓的活动,忌剧烈运动和长时间暴晒。

(八)小满

每年公历5月21日前后。此时节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结果,但尚未成熟。由于雨水、光照充足,对小麦灌浆和作物生长有利。此时节高温多雨,湿热交加,故人体感觉湿热难耐,易出现胸闷、乏力、精神不振等一系列症状。如果睡觉时贪凉,易引发风湿病、皮肤病等。科学养生应从增强机体正气和防止“热邪”、“湿邪”入侵两方面着手。

宜晚睡早起,睡眠时头朝向东,亦可向南,应夏季气旺于南方。生活起居要有规律。要保持平和稳定的精神状态,调整好心脾两脏,使“心静自然凉”。体力活动要控制在一定程度内,以免出汗过多而消耗阳气。由于天气炎热,有人往往只顾眼前舒服,避热趋凉,但此时人体阳气隆盛向外,体内阳气特别是中焦脾胃阳气相对虚弱,故起居要注意保护内脏阳气。这一时节脾胃常因受湿邪的困扰而致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因此要注意饮食卫生,少食肥甘厚味。日常饮食以清淡、利湿、清热的素食为主,不宜过于寒凉滋腻,也不宜过于温热而损伤阴津,否则暑热内伏,不能透发。锻炼应注意循序渐进,一次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出汗过多,体温上升过高而引起中暑。

(九)芒种

每年公历6月5日前后。此时节麦类等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同时也适合播种有芒的晚稻、黍、稷等谷类作物。此时节已进入典型的夏季,此间杨梅成熟,所以也称为黄梅天。梅雨季节湿度高,气温上升,湿热弥漫,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因此,不仅要注意防晒防湿,更要增强体质,避免季节性疾病和传染病发生。

宜晚睡早起,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及气血的运行。睡眠时头朝向东,亦可向南,应夏季气旺于南方。由于昼长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消除疲劳。精神上要保持轻松、愉快,忌恼怒抑郁,以助机体宣畅通泄得以自如,使情志与夏长之气相适应。为避免中暑,应常洗澡,阳热易于散发。饮食宜清补。此时节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汗易外泄,耗气伤津,宜食用祛暑、益气、生津之品,如冬瓜、番茄(西红柿)、绿豆、豇豆、丝瓜、鲜藕、百合、草鸭等。

(十)夏至

每年公历6月21日前后。此时节进入盛夏,万物生长最旺盛。此后,北半球白昼渐短,黑夜渐长。此时节阳气最盛,因此养生要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与此同时,民间有“夏至-阴生”的说法,指出尽管天气炎热,但阴气已开始有所生长,因此合理养生保健非常重要。

宜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睡眠时头朝向东,亦可向南,应夏季气旺于南方。可利用午睡补充夜间睡眠不足。因天气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尤应注意不贪凉。保持神清气和,使情志与夏长之气相适应,以利于气机的通泄。精神调养方面,由于天气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心静自然凉。暑易伤气,若汗泄太过,可出现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厥,因此室外工作或锻炼应避烈日,加强防护。此时节容易心火偏旺,食用味苦食物有助于祛心火。但夏至伏阴在内,饮食也不可过寒,否则易致寒伤脾胃,使人吐泻。由于出汗多,盐分损失也多,可致心脏搏动失常。中医学认为可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此时节锻炼以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为宜,应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但不宜过分剧烈,否则汗泄太过,不仅伤阴,也易损伤阳气。

(十一)小暑

每年公历7月7日前后。此时节天气已热,但尚未达到极点,有记载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并可出现雷击、大暴雨或冰雹。这一时节因天气炎热,人常感心烦、疲乏,应注意顾护心阳。此时节又是消化道疾病多发季节,应防止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以此为基础进行自我养护和锻炼。

宜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睡眠时头朝向东,亦可向南,应夏季气旺于南方。时值盛夏,睡眠时不宜贪凉。注重精神调养,怡情逸性,保持乐观情绪,使情志与夏长之气相适应。平时尤应注意劳逸结合和防暑降温。“三伏”约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这段时间,与本节气、大暑和立秋相重,这段时间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节。饮食以清补为宜,可采用益气滋阴、健脾和胃、消暑化湿等法进行科学调养,可选择瘦猪肉、鸭肉、清蒸鲜鱼、咸鸭蛋及冬瓜、苦瓜、丝瓜、茄子、黄瓜、番茄、扁豆等。此外,莲子汤、绿豆粥、荷叶粥等具有清热解暑、消渴生津等作用,也可合理搭配食用。天气炎热,要科学合理地选择运动项目,以适应自身的生理特点。总的原则是量力而行,运动时间不宜过长,注意避开骄阳,室内锻炼时则要保持气流通畅。

(十二)大暑

每年公历7月23日前后。为一年中最热的节气,火热程度达到高峰。此时正值中伏前后,上海常出现39~40℃以上的高温。暑由火热之气所化生,此时节阳气充盈,人体气血运行旺盛。从养生角度看,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节。由于气候炎热,易使人体腠理开泄,津液外泄,伤津耗气,养生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生理变化。

宜晚睡早起,晚睡是顺应阴气的不足,早起则是顺应阳气的充盈与盛实。睡眠时头朝向东,亦可向南,应夏季气旺于南方。此时节因睡眠不足,更需要午睡,以消除疲劳,保持精力,使情志与夏长之气相适应。要多饮水,适当吃瓜果冷饮,可起到防暑降温作用。但冷饮不可过量,否则易发肠胃病,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饮食调养应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选用鸭肉、黄鳝、海带、藕片、丝瓜、百合、绿豆芽、苦瓜等,也可选用药粥来滋补身体。夏练三伏益处多,清晨可到户外作锻炼,但运动量不宜过大,以身体微汗为度。可选游泳、气功、打太极拳、八段锦等项目,不宜长跑、马拉松等剧烈运动。

(十三)立秋

每年公历8月7日前后。此节气在末伏前后,暑热未尽,气温由最热渐趋下降,白天仍炎热异常,秋老虎肆虐,但阳气开始转衰,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从立秋开始,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人体生理活动也随“夏长”到“秋收”而相应改变。养生应顺应节气,重视养阴,避免耗精而伤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

宜早睡早起,早睡可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张,防收敛之太过。睡眠时头朝向西方,应秋季气旺于西方。中医学认为,立秋后肺功能处于旺盛时期。肺在五行中属金,其性为燥,在志为忧,易生忧悲之情绪。因此要做到内心淡泊宁静,神气内敛,不使阳气外泄,以避肃杀之气。应循古人秋天养生要领:“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经炎夏消耗,入秋后人体功能下降,易发生肠道、泌尿系统疾病。因此,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此时节温热潮湿夹杂,为蚊子孳生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应注意蚊媒性传染病的发生。此时还容易发生变态反应性疾病,要注意避开致敏源。饮食方面,要以酸味收敛肺气,以甘寒滋润之品润肺生津,养阴清燥。因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少吃葱、蒜、姜等辛辣之品,多吃银耳、百合、芝麻、山药、藕、鸭肉、梨、柿、菜花、白菜、莴笋、胡萝卜等。天气适宜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如散步、慢跑、爬山、打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等传统体疗方法。

(十四)处暑

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此时节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但晴天下午仍十分炎热。虽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但已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此时节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燥气开始生成,生活起居也应相应调整。由于夏季人体消耗多而吸收少,故天气转凉即应注意机体能量的补充。

宜早睡早起,预防自然界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使情志与秋收相应。睡眠时头朝向西方,应秋季气旺于西方。此节气适宜午睡,古人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盛极而衰,体内气血阴阳失调,必欲静卧,以侯气复。由于早晚温差大,要注意随天气变化而增减衣服。秋之阳气由升浮趋向沉降,要防止受寒,不过食冷饮。此时节的气候特征为干燥,即所谓“秋燥”,会感到口干鼻燥、大便干结。可多吃清热润燥之品,如芦根、百合、银耳、莲子、蜂蜜、海带、海蜇、芹菜、豆类及奶制品。要加强晨练,醒后可先在床上进行吐纳、叩齿、咽津及调息等功法,然后再下地进行户外体育运动,量要逐渐加大。

(十五)白露

每年公历9月8日前后。此时天气转凉,阴气渐重,空气中的水汽到夜晚常在草木上凝结成白色露珠。一天中早中晚温度变化大,为凉爽季节的开始。

此时节气候转凉,偏干燥,易发生燥邪伤人。秋天应肺,燥气可耗伤肺阴,出现口干、鼻干、唇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同时易发鼻炎、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尤其是体质过敏者,是本节气养生应重点关注的因素。

宜早睡早起,顺应秋季阴盛阳衰的变化。睡眠时头朝向西,应秋季气旺于西方。本节气气候变化大,是秋天日温差最大的时候。古曰“白露身不露”,晨起外出,应注意保暖,夜间可盖薄被,以免受寒引起旧疾复发。精神方面,宜神气内敛,意志安宁内守,不使阳气外泄。秋高气爽,外出旅游,可舒缓精神压力,保持乐观情绪。食勿过饱,避免壅塞,阻碍气机运行。预防秋燥。古人认为“燥者濡之,上燥清气,中燥增液,下燥养血”,是施治的重要原则。适宜的膳食有萝卜、百合、山药、莲子、荸荠、梨、甘蔗等,也可选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内服,如人参、西洋参、沙参、杏仁、川贝等。有过敏体质者,应少吃或不吃鱼虾海鲜及辛辣之品。

(十六)秋分

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昼夜平分,故称秋分。此时节是农作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逐渐下降,进入凉爽的秋天。在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按照“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注重精神调养,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适应秋天平容之气。

宜早卧早起,睡眠时头朝向西,应秋季气旺于西方。保持情绪稳定,开朗乐观。遵循“秋冻”的原则,衣被要逐渐添加。可有意识让机体“冻一冻”,但应把握好限度,不冻出疾病为度。既顺应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需要,又为冬季藏精做好耐寒的准备。饮食调养方面,要体现“虚则补之”、“实则下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者,忌大热峻补之品;痰湿体质者忌食油腻;阳虚体质者忌食生冷。

(十七)寒露

每年阳历10月8日前后。这一时节气候从凉爽逐渐转寒,白露后晨起时已可看到露水,到寒露时露水更多,且早晚温差更为显著,秋高气爽。由于气候逐渐变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易在一些人群中中引起情绪不稳、凄凉或忧郁之感。因此要注意培养乐观豁达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因气温下降,呼吸道疾病增多,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感冒后易导致急性发作。

宜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则顺应阳气的舒达。睡眠时头朝向西,应秋季气旺于西方。四时养生强调“秋冬养阴”,气候变冷,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应以保持阴精为主。肺在五行中属金,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此时燥邪易侵犯人体,耗伤肺阴,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故饮食调养应滋阴润燥,宜用甘润平和之品“平补”,不宜食辛辣煎烤的灼热之物,也忌食寒凉之品。平时可多食粳米、糯米、芝麻、蜂蜜、牛奶、梨、萝卜、茭白、南瓜、扁豆、百合、山药等柔润食物,适当增加牛肉、鸡鸭、鱼虾等的摄入,以增强体质。少食辣椒、生姜、葱蒜等,否则易伤人体阴精。登山运动可以增强体质,锻炼意志,其渊源与上古时“射礼”有关。山林中空气新鲜,污染物少,负离子含量高,置身于这一环境有益于健康。同时,登高望远可以缓解抑郁心情,但要注意安全,控制运动量,不应勉强。健身活动可按自身情况选择打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等。

(十八)霜降

每年公历10月23日前后。这一时节天气已渐寒冷,夜晚露凝结为霜。一天中温差变化大,常有冷空气侵袭,出现气温骤降。此时节已是深秋,为秋天到冬天的过渡时节。应注意使机体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相互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按中医理论,此时节脾功能处于旺盛时期,易导致胃病发生,是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病复发的高峰期。这一时节也是发生咳嗽的季节,慢性支气管炎容易复发和加重。

宜早睡早起,睡眠时头朝向西,应秋季气旺于西方。应特别注意起居的保养,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消极低落。使神气内敛,不使阳气外泄。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腹部保暖。强调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根据中医养生学“四季五补”的理论,应以平补为原则,宜滋润忌耗散,防治秋燥对肺气的损伤。适宜的蔬果有萝卜、白菜、芥菜、梨、苹果、橄榄、白果仁、白木耳、黑木耳等,有助于生津润燥、止咳平喘、固肾补肺。宜开展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十九)立冬

每年公历11月7日前后。此时节天气日趋寒冷,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土地开始冻结。由于我国南北纬度的差异,故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以立冬为准。中医认为,此节气来临后,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的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此时节是进补的大好时节,认为立冬进补有助于抵御严寒,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做准备。

宜早睡晚起,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睡眠时头朝向西,亦可向北。因冬属阴,西方属阴,冬季气旺于北方。精神调养上要力求其静,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应注意保暖,以闭藏阳气。居室内要勤开窗通风,以更换污浊空气,减少病原微生物滋生。这一时节要少食生冷,适宜多食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如牛羊肉、乌鸡、鲫鱼、牛奶、老鸭、黑芝麻、萝卜、青菜、木耳、豆腐等。药物的冬令进补,以传统膏方为代表,应根据机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理,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或大补,切不可盲目乱补。

(二十)小雪

公历11月22日前后。此时节因气温下降,天气已呈现初冬景象。黄河流域开始降雪,但寒未到最甚且雪不大。由于此时节天气时常阴冷晦暗,人们心情也易受影响。应适时调节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对外顺应自然界变化,避免邪气侵袭,对内谨守虚无,精气神内守,与冬季自然气候相适应,才能阴平阳秘。

本时节万物生机潜伏闭藏,不宜扰动阳气。应早卧晚起,睡眠时头朝向西方,也可向北。因冬属阴,西方属阴,冬季气旺于北方。冬日虽冷,应持之以恒,坚持锻炼,参加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应注意防寒保暖,外出要加衣,使阴精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要注意不宜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炼。有机会多晒太阳,能起到助发人体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适宜的膳食有牛羊肉、猪肉、鸡鸭肉、香菇、芹菜、荸荠等。

(二十一)大雪

公历12月7日前后。从字面理解,表示降雪大起来了,北方地面渐有积雪。从中医养生学角度,此时节已是进补的最佳时节。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综合调养,达到强身益寿的目的,但应注意适度。

宜早卧晚起,睡眠时头朝向西方,也可向北。因冬属阴,西方属阴,冬季气旺于北方。本时节北方已是天寒地冻,万物闭藏,人与天地相应,各种功能活动也趋于低潮期,故情志要保持内敛和沉静。易感受寒邪,头、胸、足三部位尤甚。耳、足部冻疮复发率高,要注意保暖。外出时要坚持用鼻呼吸,开口不宜大,尽可能使吸入的空气经由口腔加湿后再通过咽喉,经气管进入肺。饮食应顺应自然,选择益气补阳及血肉有情之品,增强机体抗御风寒和外邪的能力。牛羊肉等厚味可滋养脏腑,是冬季进补佳品。减少户外活动,以静养为主。可根据体质,选择适合的运动。心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患者应禁止剧烈运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应加强腹肌锻炼,促进胃肠蠕动,以改善消化系统功能。

(二十二)冬至

公历12月22日前后。此时节太阳的辐射量和日照时间均达最低点,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此后白昼渐长,夜晚渐短。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与夏至一样是阴阳转折时期。这一时节,人体生命活动由盛转衰,由动转静。同时,阴极而阳生。古代养生修炼也极为重视阳气初生这一时节,谓之“冬至-阳生”。此时节应科学运用养生之道,若调理得当,则使机体精力旺盛,延年益寿。

宜早卧晚起,睡眠时头朝向西,也可向北。因冬属阴,西方属阴,冬季气旺于北方。精神畅达乐观,保持良好心态,情志内敛,调整生活节律,避免过度劳累。这一时节因天气寒冷,应注意保暖,以闭藏阳气。血遇寒则凝,心脏病、高血压病患者病情会加重,脑卒中者增加,应加强监测。饮食宜多样化,谷物、肉类、蔬菜、水果合理搭配,不吃肥腻过咸的食物。此时节阳气衰微,脾喜温恶寒,宜食温热之品,保护脾肾,可多食牛羊肉、猪肝、猪肚、鸡肉等御寒之品,有益气补虚、温中暖胃的功效。利用各种机会进行适当运动,可结合自己身体状况和周边环境选择锻炼项目。

(二十三)小寒

每年公历1月6日前后。这一节气时,寒冷积久,有霜冻,但尚未到最冷的时候。自古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的说法,是一年中进补的良好时机。人体在经历一年的消耗后,脏腑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理进补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目的。

宜早卧晚起,睡眠时头朝向西方,也可向北。因冬属阴,西方属阴,冬季气旺于北方。情志保持内敛沉静,注重养精蓄锐,为来年生机勃发做准备。注意保暖,不要开泄皮肤,以闭藏阳气。要注意预防感冒和冻疮,尤要重视足部保暖。可每晚温水泡脚,揉搓足底心。进补方面因人而异,宜食补、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主。食补可根据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结合食物的性味,选择牛羊肉、猪肉、鸡鸭肉、甲鱼、虾及核桃仁、龙眼肉、山药、芝麻、百合、大枣等;药补以膏方进补为代表,常辨证选用人参、黄芪、阿胶、首乌、枸杞、当归等。参加健身活动,锻炼项目应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健身需求,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运动前要做一些准备工作,不宜选择过于激烈的项目,可选择擦面、步行、慢跑、打太极拳、练功十八法等。

(二十四)大寒

每年公历1月20日前后。此节气冷空气势力强大,寒潮大风频至,气候寒冷至极,也较为干燥。由于处于四九和五九,全年最低气温常出现在本节气中。本时节气温较低,五脏六腑既需吸取充足的养分御寒,又要迎接立春的生发之气,调补气血、脾肾是养生的关键。

宜早卧晚起,睡眠时头朝向西方,也可向北。因冬属阴,西方属阴,冬季气旺于北方。中午以后可到户外活动1小时,注意劳逸结合,不宜贪睡或懒散萎靡,否则不利于健康。注意保暖,以闭藏阳气。外出时要加穿外套,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此时节尤要注意室内外温差,早晚少出门。由于寒冷,加上天气干燥,要注意预防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饮食调养的重点应放在顾护脾肾及调养肝血上。因历代养生家都提倡脾肾并重,先天后天同调的方法。除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牛羊肉、猪肉、鸡鸭肉、甲鱼、鸡蛋、虾等外,还可多食核桃仁、龙眼肉、山药、芝麻、菠菜、油菜、大枣等。这一时节的体育锻炼,最好选择在太阳出来后到日落前进行,锻炼时量力而行,忌剧烈运动。

三、中医预防保健宣传资料

(一)预防肿瘤从日常生活做起

1.保持乐观开朗 长期的精神紧张或抑郁等不良情绪会严重抑制机体免疫功能,不利于人体健康。反之,乐观、开朗则具有很好的防癌效应。

2.保证充足睡眠 人体细胞分裂高潮是在夜间入睡以后。如果睡眠差,人体就很难控制细胞在分裂过程中不发生突变。因此,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有利于人体保持健康状态。

3.经常开窗通风 地面和许多建筑材料都能释放致癌气体氡及其衰变后的物质,开窗可使室内空气中的这类致癌物降低到最低密度。

4.提倡健康的饮食 食物应多样化,以均衡营养。除特殊情况外,应尽量不偏食。要多吃蔬菜,其内的叶绿素是有效的抗癌变剂,大量的维生素C能阻断亚硝酸胺的形成,大蒜、大葱等也可阻断亚硝酸胺在体内合成。坚果、玉米等含有丰富的纤维素,能预防大肠癌。要少吃腌腊制品和过度加工、内含食品添加剂如稳定剂、保鲜剂、防腐剂等食物。要避免吃过热过烫的食物。进食时宜细嚼慢咽,因人的唾液可减少致癌物的毒性。

5.不吸烟,多饮茶 香烟中的许多化学物质和放射性元素都能致癌,而茶叶可抑制亚硝酸胺致癌的作用,适量饮用有利健康。

6.避免日光暴晒 阳光中紫外线的长时间照射可诱发皮肤癌。

(二)痛风病人的饮食控制

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障碍导致血尿酸浓度增高或由于尿酸排泄下降,过剩的尿酸盐沉积在关节滑膜、关节周围软组织或肾组织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可表现为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甚至慢性肾功能不全。由于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增高,发作的年龄也呈年轻化趋势。患者可参照以下原则进行饮食控制。

1.注意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 对含嘌呤量高的动物内脏、海鲜、荤腥浓汤汁等,无论是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均应禁食。含嘌呤量中等的畜禽肉、河鲜、豆类及其制品、菠菜、笋、蘑菇等,凡属缓解期患者可适当选用,但食用量不宜过多。含嘌呤量低的米面及其制品、奶蛋类、青菜、白菜、卷心菜、芹菜、番茄、土豆、黄瓜、冬瓜、萝卜、丝瓜及各类鲜果,可随意选食,不必忌讳。

2.应避免暴饮暴食或饥饿 每天脂肪摄入量应低于50g,以植物性油脂为主,不食或少食油炸、油煎食品,因脂肪会影响尿酸的排泄。

3.促进尿酸排泄 宜多饮水,每日尿量保持在2 000ml以上。

4.严格忌酒 尤其不能酗酒,酒中所含乙醇能使血中乳酸浓度升高,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降低尿酸的排出;同时乙醇还能使尿酸合成增加。

(三)老人便秘的原因和预防

老人便秘,除少数是由肠道肿瘤阻塞、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神经衰弱等原因引起外,其他多为功能性便秘。如肠蠕动缓慢引起粪便干结;肛肠肌肉过度收缩,粪便长时间滞留肠道;体内缺水,导致大便干燥;饮食中缺少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此外,一些药物的副作用、精神紧张、心情抑郁和活动量减少也是便秘不可忽视的因素。

老年人应针对便秘的原因,采取不同的预防方法:①积极治疗慢性疾病,保持精神愉快。②养成每日定时大便的习惯。即使无便意,仍要按时去厕所,久之可形成反射性排便习惯。排便时不看书,不听广播,精神要集中。③多饮水。便秘的老人每天需饮水2 000ml,最好在清晨空腹先饮一大杯水,再适当活动,可湿润肠道,软化粪便。④合理平衡膳食。粗细粮适当搭配,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以增加粪便刺激肠蠕动。还可多吃富含维生素B类的食物,促进消化液分泌,维持肠道正常蠕动。要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⑤加强锻炼。增强体力活动和运动,尤其是加强腹部肌肉的锻炼或按摩脐部,可以增进血液循环,增强腹肌张力,刺激肠壁蠕动,加快粪便通过肠道。⑥注意药物对排便的影响。

(四)颈椎病的预防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韧带增厚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椎动脉、脊髓及颈部的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可出现颈项部疼痛、上肢无力、手指麻木,下肢乏力、步态笨拙。头晕、恶心呕吐,甚者视物模糊、胸闷、心悸等。由于刺激或压迫的组织和部位不同,表现的症状也不同。颈椎病的主要预防措施如下。

1.保持良好的姿势 注意纠正和改变工作中的不良体位。坐位时腰部挺直,两肩后伸,使头、颈、肩、胸保持正常生理弧度,尽量调整好身体与工作台的距离,如能将桌椅高度调到与自己身高比例合适的状态更佳。

2.加强颈部功能锻炼 伏案工作间歇要定期改变头部体位,消除局部肌肉疲劳。应经常抬头后仰休息片刻,缓解颈部肌肉痉挛,并做颈项部活动。前屈时下颌触及胸骨处,后伸时两眼可直视天空,左右侧屈时耳垂可触及肩峰,左右旋转时眼睛可平视侧方,各活动10~15次,使颈项部肌肉、韧带拉紧和放松,有利于保持弹性和韧性。此外,还可作摇动上肢、两臂平伸、抓空练指等活动,或每日练习练功十八法等。

3.注意防寒保暖 天气寒冷时要注意做好颈肩部的保暖,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夏天则不宜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以避免寒凉刺激而导致颈肩部肌肉、神经和血管痉挛。

4.睡眠时垫枕合适 睡眠时枕头的软硬度和高低应合适,能保持颈部的正常生理弧度。仰卧时,枕头置于头与肩部之间,填垫颈椎的生理前凸与床面间的空隙;侧卧时,合适的枕高应是自己耳朵到同侧肩外缘的高度,有利于保持颈部的固有位置。

5.静养 休息时可双目闭合,调匀呼吸,意守丹田,自我揉按颈项部肌肉及大椎、风池等穴位,使机体阴阳气血条达顺畅。

(五)浅谈冬令进补

冬令进补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祛病防病、养生延年的医学文化,源于我国古代“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认为人体和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一样,也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养生和治病的基本思想,也是冬令进补的主要原则。从传统的认知和临床角度看,冬令进补的实质是中药调理,根据不同体质,扶助正气,达到补虚纠偏,调节人体“自稳”功能作用。由于人体在冬季新陈代谢速度减缓,此时适当补养,可调节和改善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增强抵抗力,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1.什么是膏方 膏方是一种具有营养滋补和预防治疗等综合作用的方剂,医生根据患者不同的体质、舌脉症状,结合基础疾病来辨证施补,确定不同配伍的处方,将中药经过浸泡、煎煮、去渣、浓缩、收膏等工序,精制加工而成的稠厚的膏制品。

2.什么人适合服膏方 适合膏方进补的主要有:①亚健康者,虽无慢性疾病,但平时易感冒,易过敏,长期劳累或压力过大而致精力不足;②慢性病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心脑血管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慢性肝病、慢性胃病等;③康复期患者,如心肌梗死或脑卒中恢复期、手术后、大病重病后等。此外,妇女和儿童也可根据症情需要服用膏方。

3.怎样服用膏方 时间一般从冬至“一九”到“九九”为止,服用2~3个月,每日服1~2次,用开水冲溶后服用。一般宜空腹,但如消化功能不佳者也可饭后服用。在服用膏方前如有腹胀、纳呆等不适症状,应先请医师开几帖“开路方”,使其胃肠功能改善后再开始服用膏方。也有因虚不受补者,可根据当前身体特点调理后再服用膏方。为防止膏方霉变,开启后一般应置于冰箱内,用专门汤勺取膏。在服用膏方期间,如遇发热、腹泻等,应暂时停服,否则有害无益。

(六)办公室一族的简易健身法

办公室一族每天伏案久坐,易引起头晕、乏力、腰痠、腹胀、便秘、失眠等症状,所以加强健身十分必要。

1.梳头 以手指代梳,用两手指尖从前额的发际处向后梳到颈部,然后弧形梳到耳上及耳后部,反复20次。此法有改善头部血液循环,健脑提神的作用。

2.拉耳 先左手绕头顶,以手指握住右耳尖;再以右手绕过头顶,以手指握住左耳尖,向上提拉各20次。再用双手拇指和示指捏住耳垂向下拉,一提拉一放为一次,反复20次。

3.旋颈 抬头尽量后仰,再将下颌部俯至胸前;然后缓缓地做头部旋转活动,反复20次;再向左右两旁侧倾各20次。此法有疏通气血经络的作用。

4.运目 每隔半小时远眺窗外1分钟,然后紧眨双眼数次;再做转眼珠运动,重复20次。此法有明目清神之效。

5.舒臂 将两臂向前伸直,再外展、上举、旋转手臂各20次;然后两手交叉,互抱肩部,各揉肩20次。此法有活血、舒筋、通络的作用。

6.转腰 两足分开同肩宽,两手叉腰,拇指向前,余四指在后按肾俞穴,腰部缓缓左右转动,反复20次。此法有强腰健肾之功效。

7.揉腹 用手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20次,再逆时针方向做20次,可防便秘、消化不良等。

8.蹲立 直立两足分开,再下蹲、站立,反复20次。此法有健骨强筋的作用。

(七)你知道它们的危害吗

1.霉变食物 各种粮食、花生、黄豆、油类食品等若发生霉变,会产生大量的黄曲霉素和病菌。如果被食用,轻则发生腹泻、呕吐、头昏、全身无力等中毒现象,严重时则可引发癌症或致畸等。

2.腌制品 在腌制的鱼、肉、咸菜等食品中含有硝酸盐,腌制不透时更是大量存在。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硝酸盐可还原为有毒的亚硝酸盐,食用过多可使人早衰,并易引发癌症。

3.酒 大量或无节制饮酒会使肝脏发生酒精中毒,并出现女性月经失调,男性精子畸形、性功能减退等情况。

4.水垢和茶垢 经常使用的茶具、水瓶等,久用后会产生水垢和茶垢。如不及时清洗,继续使用,可影响人体的消化、神经、泌尿、造血等系统而致病。这是由于水垢中含有较多的有害金属元素如镉、汞、砷、铝等,这些金属元素对人体有危害。

5.烟雾 烧柴、煤等引起的烟雾,各种灰尘、污染的气体以及吸烟等,可随空气吸入肺部,渗透到血液中去,日久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危害,并造成动脉硬化等。

6.铝和铅 使用铝制炊具不当,人体可摄取过多的铝元素。生活中常见的污染源,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油漆、塑料制品、某些化妆品、皮蛋、爆米花等,都是常见的含铅源,人体过多摄入会直接破坏体内神经细胞内遗传物质——脱氧核酸的功能,易使老人患痴呆症,且可使人过早衰老。

(八)腰痛的预防

腰酸背痛是每个人都可能体验的症状,有时是某种病的反应,但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于过度劳累、不正常的姿势、精神紧张或不合适的寝具等引起。因此,重视预防腰酸背痛十分重要。

1.坐与站 坐时应使椅背贴紧后腰,两脚平放地面。不要长时间坐矮的椅子和柔软的沙发,避免在一个固定体位下劳动时间过久。需伏案、弯腰或扭转身体工作时,应间歇地变换姿势,使疲劳的肌肉得到休息。应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要站直,只有保持直立的腰椎生理弧度,才能在步行、运动和负荷重物的活动中保持良好的功能状态。

2.睡卧 最好睡硬板床。睡硬板床可使腰部伸直,腰肌放松,有利于腰部休息。同时,睡觉时宜采用侧卧姿势,屈髋屈膝,有利于腰部肌肉放松。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风寒湿邪侵袭。

3.持重 需挑抬重物时应直腰挺胸,注意重力平衡。站起时要用腿部的力量而非腰部的力量。尽量避免两膝伸直弯腰位持重,应采取屈髋屈膝位,物品应靠近躯干,以减少腰背作用的力矩。

4.锻炼 平时要加强腰背肌锻炼,对维护脊柱平衡,减少肌肉和韧带损伤有重要意义。如俯卧硬板床,腰部背伸,将胸部和双腿同时抬离床面,保持3~5秒钟,再放下为一次。开始可根据体质和病情,每次酌情进行10~30次,以后每次逐渐增加至30~50次,每天锻炼2~3次;还可选择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太极拳等练功疗法。

(陆庆荣 朱 婴 王丽萍 李文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